分享

2018年北京卷作文题点评及导写

 老刘tdrhg 2018-06-10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一一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名家点评:

写作考查大追求,具体而微真表达

——我看2018高考作文北京卷

福建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郭培旺

  高考作文八套卷,大致梳理,或分两类:一类放眼时代,大气捭阖,给一个宽泛的话题去写,可选择空间开阔,讲求大中抓小,泛中寻我,大笼抓鼠;另一类小处着眼,给一个具体而微的写作由头,讲求小中见大,凡中见奇,浅中见深。

北京卷有其特立独行的特质,值得研究。

试题特点

独创“写作系列”考查办法,体现写作考查大追求。微写作、双文体,三选一、二选一,议论文、记叙文。这些考法,体现了一整套的写作思考,彰显强烈的写作使命感,在高考作文命题史上,是理性坚守、冷静开掘,难能可贵。比如,读写结合、读思结合,从经典名著寻找成长力量,以书评为抓手,关注艺术人物生命,滋润个体精神成长;不放弃记叙文写作,这是北京卷的嘹亮声音,是高考写作版图上的靓丽存在,体现了北京语文教育届的思考和坚守。

矫正写作考查泛化、德育化倾向。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全领域的重大工程,不可能也不必要毕其功于一役;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题目,而非政史,面向写作本位的命题行为,是语文教与考的题中应有之意。北京卷提出了具体的写作要求,如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等等。这些要求,看似技法限制,实为写作指导,让学生写作更具体、更“有样子”,对写作教学也是很好的方向引导。

培养公民意识,以高考写作为独特的“成人礼”。高考写作不应是一生写作的终点,而应是人生旅途的新起点,是18岁走出中学校门的成人礼。这是近年来高考写作价值追求的基点,不傲不卑,不惰不泄,不愤不狭,理性思考、典雅表达,是青年不可或缺的思维品质。“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是无可逃脱的时代课题,它既需要持重明朗的时代观,高远、宽阔、火热;也需要积极奋进的成才观,进取、热诚、坚定。在发展中考量时代与个人、他人与自我、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我眼看绿水青山,祖国生态建设与我的经历,这也包含个体成长面向未来的责任担当。

写作路径

北京卷两道题,凸显了迥异于旧时代的价值观,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细化、具体化,不要泛泛而谈。

时代定义,是写作前提。时代观,决定个人成长价值观。每一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时代理解,要写出属于自己的时代定义。“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需要系统梳理新世纪的中国发展,从而完成自我定义。时代太大,需要选取切入口:可以宏观着眼,谈社会趋势,如融入全球化浪潮、中国声音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可以抓取历史大事件,如全国一卷作文题,从中勾勒中国力量;可以从百姓体验入手,从自身成长和周遭变化着手;可以反向思考,以批判性思维看待社会现实,在道德发展、机制体制等不足处下功夫。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建设美丽中国,养护绿水青山,这是构思这篇记叙文的起点。这种抒情化的定论,需要考生理性、真实地审视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或正向入手,从建设成就出发;或反向探寻,从时代挑战发掘。“中国梦”需要实现路径,前提是分析优势劣势,这也是考生写作的前提条件。

青年立场,是写作姿态。如上时代定义,要在自身成长层面落地,不能空谈虚论。青年有其激情、想往、憧憬,也有迷惘、愤怒、极端。有橘子洲头,风流人物;也有尘埃微粒,志愿奉献。置之于我,如何定夺?

“新”、“青年”、“成长”;“时代”、“祖国”、“发展”,这些关键词需要更深入地挖掘、权衡。——“青年”为例,今日之青年,与五四运动、改革开放初期不同,与辛亥革命、鸦片战争不同,与蜀州杜少府、自由裴多菲不同,时代课题、精神气质皆大不同;然而有无相承相接的潜藏思维呢,自然可以思考。学生要站在更为阔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自我,不能在“大时代”中晕头转向,浮沉无着。

“生态文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人期盼”,也需要落实——“国人”为例,冀望脱贫致富的乡村后发展地区留守者、开发区自贸区特区新区新居民、城市化高压力下的蚁族的哥……不同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复杂心态和建设路径。写作需要铿锵落地,而非抒情诗、田园牧歌。看真问题,想真办法。

细读要求,是成文关键。

以第二道题为例,考生要在写什么、怎么写上做好充分准备。“绿水青山图”,可写童年少年记忆,故乡山水,或旅行见闻,他乡美景;也可理解为抽象的生态建设者事迹,他们化濯濯童山为青青翠岭,岂不也是一幅美图。可写现实中的山水美景,也可写不尽如人意的生态现状,勾画建设蓝图,“展开想象”,“叙事符合逻辑”,说明可以畅想未来生态建设的美好前景。

叙述方法,细节描写,这方面的要求,又提示考生拒绝宽泛写作,静心投入,沉浸写作,有画面感、故事性。

总之,北京卷作文试题不避热点,直面时代,立足青年,体现了卓越的时代担当;植根语文本位,以具体真诚地写作要求,冀望学生理性思考,静心表达。在立德树人和语文教学两方面,均有独到价值。

 

名师导写:

2018年北京卷作文题目写作指津

深圳科学高中  罗佰方

今年北京卷的高考大作文仍然是二选一,要求考生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这两个命题作文题目给了考生很大的选择空间,除了内容上拥有自由度外,在文体上既可以选择第1题议论文,也可以选择第2题记叙文。这两个题目尽管内容不同,但是有许多共同点,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主旨,同时可以从“关系”作为解读这道题目的核心词语。

第1题是“考生”与“祖国”的关系。题目中的考生身份设定为在2000年出生的“千禧宝宝”,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跨越世纪。18年过去了,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即将实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千禧宝宝”伴随着祖国的繁荣发展,成长为“青年”。注意,题目中用了“也”字。这个“也”字内涵丰富,是紧承上句“祖国在不断发展的”,因此,后文要求写作的题目是“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由一个“新”字,统领了前文材料,回应了“也”字。新时代,指的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时代,那么这个时代的“新”体现在何处?考生要结合时代特征来写。“新”青年,又“新”在何处?考生要发掘出他们这一代人的优秀品质。同时,命题作文还有副标题“——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对主标题中的二者的“新”作了关联:青年的“新”来自祖国的“发展”(“新”),二者关系紧密,不能割裂。

这道题目考生既要充分发掘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时代特征,同时又要发现时代特征影响下青年人“千禧宝宝”的优秀品质。《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那么这个时代新在哪儿?《十九大报告》作出了解释: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那么新青年如何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呢?除了从小享受祖国发展带来的各种福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同时培养了新的生活习惯,树立了新的观念,同时还要具备新的精神和品质,继而成为新时代的继承者和开创者,这才是“新青年”的应有之意。因此,考生的审题是否准确与立意是否高远,往往就决定了其作文的等级和得分。

同时这篇作文不宜谈空话大话、虚唱赞歌、鼓吹发展、无理智爱国等,议论文既要体现出睿智与觉醒,同时也要有对祖国的感恩情怀,同时还要有发自内心的继承和建设观念。毕竟18岁还有另一个含义:成年。高中毕业就走向大学,大学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的地方,考生应当有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这篇作文基本无法宿构,只能靠平日培养严密的思辨能力和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写好,总之,你要具备人才的基本功,才能得高分。

第2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题目中明确谈到“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最高领导人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考生要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考生要展现的主要内容,而并非只是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展示,这是考试写作的难点,一定要注意。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考生想象的场景可以是现在,更方便记叙想象的可能是在将来。毕竟当前中国的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现象还是存在的,题目中的“绿水青山图”虽然只是自然环境的白描,但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人们爱惜大自然,懂得环保,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那么才有眼前的“绿水青山”,否则就只剩下“废水荒山”了。我们现在坚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会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正是要求考生描绘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图景。中国历来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依靠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人类繁衍延续的环境。

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场景。如果考生想象力丰富,文采好,语言运用自如,构思奇巧,是容易写出高分作文的。考生可以通过对话式描写,树立一个“我”,虚拟一个“客”,以主客对话《赤壁赋》式的思路来完成此篇。“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其实就是很好的“绿水青山图”。考生还可以借鉴《梦游天姥吟留别》式的描绘,通过梦境来展示“绿水青山图”。考生也可以直接描绘,“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这难道不是很好的“绿水青山图”吗?描绘“绿水青山图”,中国文学家是个个精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要写的有深度,这篇文章不能仅仅描绘,还要在记叙中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还要注意的是记叙文要有效地组织文章的篇章结构,不能写成“流水账”,同时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有效的修辞为文章增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