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研究】单用“岁次”落款真有问题么? ■张 毅

 MAY的学习簿 2018-06-10




单用“岁次”落款真有问题么?


■张 毅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自勤先生《用“岁次”落款值得商榷》(《书法报》2017第12期第7版所刊)一文,作为一个文中提到的经常单用“岁次”落款的“书画老师”,我感觉我深深地“中枪”了,李先生“担心书画的落款会被‘岁次××’的形式绑架”,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质疑的精神让我心生感动。但是,先生大可不必担心,我认为依从古文习惯,“岁次”单独使用并无不妥,用“岁次+干支+月+姓名”的形式落款也没错。

  “岁次”二字,意同“岁在”,意思是岁星(太岁)停留在……。“岁次(或岁在)+星次(又称岁名,是我国古代早期星岁纪年法中对太岁或岁星在十二辰对应的专有名称)”,是我国春秋至秦汉时期常用的星岁纪年法的一种表述格式。《国语·晋语四》云:“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其中的“岁在大火”,即“岁在+星次”格式。西晋潘安《西征赋》有“岁次玄枵(xiāo),月旅蕤(ruí)宾”句,其中的“岁次玄枵”则属“岁次+星次”格式。而“岁次”的“次”的含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不前,不精也。”不前即行旅中的停滞不前,意为停留,与“在”意近。“岁次玄枵,月旅蕤宾”句具有明显的骈体对仗特征,句中“次”与“旅”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旅”在《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中有“羁旅”(段氏注文)之意,故都有行进中的停留意。“岁次”与“岁在”因意思相同,在同一时期甚至同一文中同时出现,特别是魏晋时期,在北魏《穆亮墓志》中就同时有“景明三年,岁在壬午……”和“景明三年,岁次壬午……”两句,这再次表明“岁次”和“岁在”意思相近,在纪年时可以相互替代。

  《穆亮墓志》的“岁次(岁在)+干支”表述格式,形式上属星岁纪年法,实则表达的是干支纪年法。东周秦时期盛行的星岁纪年法存在的误差(太岁或岁星运行一周是11.86年,而非12年)到西汉逐渐增大,汉太初以后,星岁纪年法与后世的干支纪年法相连接,从《尔雅·释天》的“大岁在甲曰阏逢……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句中,可看出干支与星纪的对应关系,东汉之后星岁纪年法逐渐被干支纪年法取代。后世虽多有如苏轼《赤壁赋》的“壬戌之秋”这般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纯粹的干支纪年法表述格式,但如《兰亭集序》的“岁在癸丑”、《祭侄文稿》的“岁次戊戌”这种带有星岁纪年法格式(岁次或岁在+……)影子的干支纪年法仍不鲜见。2015年,在古籍出版方面享有盛誉的凤凰出版社出版《吴兔床日记》,其目录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岁次己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岁在上章阉茂”“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岁次重光大渊献辛亥”等词句,更是将星纪、干支纪年法同时使用,以“岁次”“岁在”格式交替表述。

  既然“岁次”的“次”不是与主相对的“第二”的意思,那么“岁次+干支”这种带有星岁纪年法影子的干支纪年法表述格式就有单独使用的可能,但要证明它能单独使用,必须在古汉语中找到使用这种格式的先例。《西征赋》开篇即为:“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乙未御辰。”“玄枵,子也”(《史记·天官书》),“岁次玄枵”即“岁次子”,这说明格式“岁次+干支”是可以单用的。东汉张角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岁在”同“岁次”,同样说明“岁在+干支”的格式可以单用。当然这只是间接的例子,也有直接的例子,如“……年二十九,岁次丁酉,二月壬辰朔,十四日乙巳,亡于……”(北魏《王诵妻元氏墓志》),以及“……薨于正寝,岁次丁亥,三月庚申朔,二十五日甲申窆”(北魏《元思墓志》),这两句同样是“岁次+干支”格式,前面并没紧接帝王年号,是独立使用的。

  由上可知,“岁次+干支”格式单独使用是符合古文惯例的,那么,有在书法落款或题跋中使用的先例么?还真有,柯九思本《定武兰亭序》后有题跋云:“……益叹此帖之神妙不可思议也,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丹徒王文治观并记。”这是清朝大书家王文治的题跋。“岁在”既可单用题款,“岁次”亦当如是,故虽“岁次+干支”格式不是古代书画家落款的主流格式,但非无先例,而且完全符合古文习惯用法,并无不当。

  至于落款用“岁次+干支+月+姓名+书”格式,也并非不可以使用。我们今天的书法作品,绝大多数从书法传统、章法行气、书写节奏等因素考虑,正文不会带有标点符号,故与之相应,落款在形式上亦勿需标注标点。当我们看到“岁次丙申×月×××书”格式的落款时,不能因为这句话没有标识标点就把它看作一句话,从而“岁次”到“月”上,今天,我们能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标上“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为什么不能把“岁次丙申×月×××书”读作“岁次丙申,×月×××书”呢?

  从古至今,书法落款形式多样,但当我们想要使用没有公元或年号作前导的“岁次+干支+……”落款时,勿需心虚气短,类似落款,至少“淡墨探花”王梦楼用过,类似古文用法,至少春秋战国秦汉魏晋有过。



微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