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银似雪说白瓷

 来来永胜 2018-06-10

  瓷器,历经万年岁月,才在距今一千八百余年的东汉时期,完成了从陶到瓷的蜕变。虽然历尽水与火的洗礼,可是瓷器初现人前,还是一副灰头土脸的青灰或青黄者色。

三国 吴 细方格纹四系青瓷罐

南昌县博物馆藏

这是由于制瓷原料当中含有铁元素造成的。这种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在陶瓷制作中被用作多种颜色的呈色元素。制瓷原料当中铁元素含量越高,瓷器的颜色就越深。

为了摆脱这种厚重的色泽,工匠们绞尽脑汁。先是使用化妆土装饰胎体,使瓷器的颜色不那么深沉,尽可能地接近白色。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得到白瓷。

其他各种颜色的瓷器,都是做加法,在釉料当中加入不同的呈色金属元素。但白瓷做的是减法,必需尽最大可能降低原料中的铁元素。

北齐时期,白瓷还算不得真正的白,但不再使用化妆土,呈现的是其本来的颜色。

北齐 白釉绿彩三系瓷罐

河南博物馆藏

隋代,真正意义是的白瓷在河南内丘的邢窑出现。

隋 白釉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藏

及至唐代,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迅速壮大,与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分庭抗礼,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陆羽在《茶经》中形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唐李肇在《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邢窑白瓷影响之大。

唐 邢窑白釉皮囊壶

河南博物馆藏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邢窑白瓷已作贡奉皇家之用。《旧唐书》有“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云非正额租庸,便入百宝大盈库,以供人主宴私赏赐之用。”邢窑白瓷中,有一些器物带“盈”字刻款,这正是大盈宝库的标记。

唐 邢窑白釉“盈”字款碗

邢窑博物馆藏 图片来自网络

五代之后,邢窑开始没落。河北曲阳的定窑继续举起了白瓷的大旗。此时白瓷烧造工艺已经成熟。白,已经不再需要工匠们刻意追索。刻划、印花,甚至金银镶口,日渐繁缛富丽装饰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五代 定窑白釉“新官”字菱口盘

上海博物馆藏

其时,定窑白瓷早已声名远播。《吴越备史》有“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德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的记载。身处江南的吴越王,不远千里采办定窑瓷器讨好宋室,以期逃脱灭国噩运。可见定窑之盛名。怎奈出了个艺术家皇帝宋徵宗,讲究的是含蓄美感,觉得白瓷太过直接,光芒刺眼。定窑白瓷就此丧失皇家恩宠,流落民间。

北宋 定窑划花游鹅纹碗

上海博物馆藏

也难怪南宋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感慨:“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此时,南方新秀德化白瓷已崭露头角。

尽管马可波罗东游已将德化白瓷带回意大利,并且赞赏有加。但德化窑真正成为一代名窑是在明代。

与唐、宋时期泛着浅黄色的白瓷有着显著的差异。德化白瓷不仅胎体致密,而且是纯白釉,色泽光润明亮,光照之下隐见肉红色,被称为“猪油白”或“象牙白”。

德化白瓷以瓷雕闻名,供器也烧造得比较多,倒是日用器皿少见。以致宋应星在《开工开物》中说“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实用。”

明 德化白釉达摩像 故宫博物馆藏

清乾隆之后,德化白瓷白中闪青。失去了玉肤凝脂的韵味,也就开始走向了没落。

德化窑地处沿海,产品多有流传海外,而且深受赞誉。欧洲人称其所产白瓷为“中国白”。

既便如此,德化窑仍然无力与瓷界翘楚景德镇抗衡。

景德镇五代之际已经能够烧造白瓷。宋时,以青白瓷闻名。至元十五年,元庭设浮梁磁局,著名的“枢府釉”登上了历史舞台。

枢府釉以印花装饰为主,盘、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皿较多。因部分器物为元庭枢密院定烧,器内印有枢府二字而得名。其色洁白润泽,白中微青,恰如鹅蛋,又称为“卵白釉”。其时,不仅官府定烧这种瓷器,民间也在使用,同时还作为商品对外贸易。但习惯上统称这类卵白釉瓷器为枢府釉。只是一般认为有枢府款识者品质更好。《新增格古要论》就有“元朝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之说。

 元 卵白釉印花孔雀纹碗

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永乐年间,白瓷又上升了一个新高度,内在质量和外观品质较之前均有了飞跃提升。

这一时期的白瓷被称为“填白”或“甜白”。《景德镇陶录》说“所谓填白,盖纯白器可填画彩者。古作甜白,殆甜净之意。

永乐时期白糖还没有出现,白色与甜味毫无瓜葛。甜白之谓,是后世用以形容其色甘饴令人愉悦。

明 永乐 白釉僧帽壶 上海博物馆藏 

永乐甜白的烧制,将白瓷推向了巅峰,其后再无人超越。

尽管满清之际康雍乾三朝仿古出新极尽能事,白瓷一项,也只能追摹而无法企及。

清 康熙 白釉印花团螭纹瓶

上海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