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丁哥 2018/06/09
我最近发现,盘古几兄弟的名字都有“攵fan3”这个字形。
“攵”是反文的意思,上古时,原文要先刻成“攵”,然后再制作出“正文”,所以,盘古的“攵”,应该是“有权出'攵’的人”,有极高的权力。
盘古是“攵一”,写在“隆”字里,其祖源地“如舟河”两端,分别就是“兴隆村”和“五隆屯”两个村子;
老二是天齐王,泰山大帝,现在是“齐”字的“文二”,估计正确应该是“攵二”;
老三是“修”,现在胶东最多“修姓”,其是“攵三”;
老四可能是“脩”。
山东的文登市可能是几兄弟登陆中原的地方,所以,文登原来可能是“攵登”,这附近最多“修姓”。
江西九江市的修河和修水县,应是“修姓”所立。
“齐家、修身”的话语原意很可疑。
补记一:2018/07/06
有两段古刻文有“脩”字,“其一,秦制峄山石文,史记不载,其文曰:'登于绎山,羣臣从者,咸思𣲏长’。今作'攸’者,传刻失眞也;
其二,又史记载会稽石文曰:'皇帝休烈,平一海内,德惠脩长’。小司马云:'王劭按张徽所录会稽南山秦始皇碑文,脩作攸’;葢其字亦作𣲏也;
用此知小雅、大雅、毛传皆云'脩’,长也;经文'脩’字皆'攸’之假借;本作'攸’,後改耳。”
后代错以为“脩”字有错,但实际上并不错,“攸”是人名,“脩”也是人名,“脩”可能随“天齐王”去了甘肃,只因为时间历久传失传错了。
“攸”之所以被误为与水有关,可能是盘古渡渤海时的水况极好,以此为典了。
补记二:2018/07/05
补记三:2018/07/06
“攵”在山东“文登”显露之后,下一个显露点应该是山东的“汶上县”,而到甘肃、四川之后,应该是“汶川县”及“羌族”,然后还有四川白龙江注入嘉陵江时的“文县”,“嘉”字可能跟黑龙江省的嘉荫县有关。
——由《丁丁哥的家》原创:http://blog.sina.com.cn/gzdd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