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乡贤(之四)

 一闻137 2016-03-19

安亭江上忆项脊

                ——归有光在嘉定               ▲一闻

归有光 (15071571 ),明朝第一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江苏昆山人,自幼聪颖,九岁即能文。早年,拜同县魏校为师,跟他学习经、史。嘉靖十九年中举;第三年迁居嘉定,在安亭江上讲学著述,听他讲学的常有数百人。但在讲学著述之余,他心中最念念不忘的是项脊”。

项脊”,是太仓的一条河即“项脊泾”,是先祖的居住地。为纪念先祖,他将自己的小屋命名为“项脊轩”,并写下了千古名篇项脊轩志。不过,全篇由正文和补记两部分组成。正文写于19岁;补记于迁居前完成。全文借记项脊轩来表达对亲人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对妻子生前死后的怀念全在补记部分。其实,补记部分就下面两小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前一段记了5年后娶妻,魏氏常到轩中来问过去的事或学学写字和回娘家探亲时妹妹们问她“什么叫阁子?”,回来转述妹妹们的问话;交代了六年后丧妻,轩坏不修,直到两年后卧病无聊才叫人修理,修后格局跟前稍有不同,但因多在外而不常回来居住。后一段,记丧妻那年在庭内亲自种植了棵枇杷树,后来居然长得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得像伞一样。这百余字对妻子的怀念写得隐而不显,而喜和悲却尽在其中,且刻骨铭心。

他对妻子的怀念,不仅仅表现在这一名篇中,其他名篇中同样也有,如《寒花葬志》、《先妣事略》。前者是迁居安亭后写的一篇仅百来字的短文: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

    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全文四段,从字面上看记的是魏氏丫鬟寒花从十岁陪嫁来归家到去世。先交代了她早夭的日期,葬荒野并为之惋惜; 次写她初来时的外貌和给妻子送削好的荸荠正好被自己遇见想拿来吃她却不给的顽皮相;再写吃饭时妻子让她挨着小桌边吃,她便慢慢翻动眼睛的天真模样;最后写转眼已过去十年,为之悲叹。其实,从寒花的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妻子魏氏的身影,尤其在写妻子时用了两个“笑”字,从则面表现了他跟妻子的情深意笃。对妻子的一喜一悲,悲多于喜,构成了他所有涉及怀念妻子名篇中的基调。

 他在安亭江上除了讲学著述,完成了《冠礼》、《宗法》二部著作外,还对水利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古以来,太湖流域既富庶了周边农家,又因水旱灾情造成巨大灾难。为了减轻灾难,归有光对太湖地区的水利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认为吴淞江是太湖入海的道路,只要拓宽吴淞江,解决吴淞江的淤塞问题,其他的水道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便可变“害”成“利”。于是上书给当时的朝廷官员,阐述了自己的治水主张。同时,还搜集了当时相关的水利文献,著成《三吴水利录》四卷,成为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资料。后来,海瑞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

由于归有光在安亭为嘉定的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到了清朝道光八年,江苏巡抚陶澍奏请清宣宗于归氏故居安亭建造了震川书院。从此,他的姓名与嘉定永远联系在一起

                                                                                                                                                 16.3.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