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的一生,是无数“故事”的集合体。 这些故事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各种古籍——尤其是《晏子春秋》中,从各个角度虚虚实实地展现着这个齐国人的睿智、正直、谨慎和非凡的政治才华。有故事的人,是很令人羡慕的,只是故事太多也有坏处——许多故事太相似或者过于传奇,因此减损了真实性。而且,这些故事是零散的,彼此之间缺少关联,无法从中找出晏婴成长的轨迹和思想变迁的脉络。 因此,这些显然经过加工和改造的故事越多,晏婴的形象反倒愈加抽象,仿佛他生来即是如此智慧,如此机敏,如此完美。 晏婴 众多故事中,最有名的无疑是“晏子使楚”。 晏婴到楚国出使的时候,遭到了楚国人的嘲笑和刁难。楚王先是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让傧者(负责接引宾客者)引导晏婴从小门入宫。晏婴说:到狗国出使,才会走狗洞,出使楚国,走这里不合适吧?傧者无言以对,引着晏婴从大门进入楚王宫中。 楚王定睛一看,来使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言语间立时多了一丝嘲讽: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晏婴:齐都临淄人口众多,张袂成阴,挥汗成雨,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何谓无人? 楚王:既如此,为何派您来出使呢? 晏婴:我们齐国任命使臣是很有讲究的,出使道德高尚的国家,就派那些精明能干的人,到无德无礼之国,则派上愚蠢无能之辈;下臣愚蠢无能至极,只能来出使贵国了。 临淄,齐国故城排水口遗址 在《晏子春秋》所载的这个故事中,双方锋芒毕露,言语刻薄,虽然听起来十分过瘾,但如此不含蓄,不似春秋时代贵族间对话之风格,更何况,还是在如此隆重庄严的场合。 相比之下,楚王与晏婴的另一次“交锋”则要可信一些。楚王宴请晏婴,酒酣之际,有士兵押着一个犯人经过——当然,这是事先特地安排的一场“戏”;楚王叫住士兵,问道:那是个什么人? 士兵答曰:齐国人。 楚王又问:犯了什么罪? 士兵:偷盗。 戏演完了,楚王扭头问晏婴:齐国人都这么喜欢偷东西吗? 晏婴避席(离开坐席,伏于地上,以示恭敬)而对:臣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外表虽然相似,味道却有大不同;原因何在?水土相异也;人也是一样道理,在齐国安分守己,到了楚国却偷盗为业,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吗? 楚王笑道:跟圣人开玩笑,真是自讨没趣啊! 汉画像,“二桃杀三士”,这是与晏婴有关的著名故事 按照孔子的标准,晏婴当然不是圣人,但是孔子对晏婴评价很高。对于这个同处一个时代,而且有过交往的人,孔子说: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奉为学习榜样的人,总共六个,周室的老子,卫国的蘧伯玉,楚国的老莱子,郑国的子产,鲁国的孟公绰,还有一个,就是晏婴。 孔子是个怀旧派,在他看来,那些令人敬仰和膜拜的圣人、仁人通通活在古代,都是死人;活着的人,准确点说,即“今之当政者”,能得到孔子赞扬的很少。晏婴被孔子当做学习榜样,很不容易。 事实上,故事中光彩四射的晏婴,其漫长的从政生涯,本身就很不容易。 (《大梦春秋》069,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