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共读 |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静雅轩345 2018-06-10




各位书友早上好,今天,我们开始共读《万历十五年》这本著作的第七章,我们的主题是:明朝第一思想犯。

在京城一座关押朝廷钦犯的监狱里,有一位胡须花白,面容憔悴的老者,他利用狱卒为他理发的时机,夺过剃头刀,没有任何犹豫地直刺自己的咽喉。

顿时,血流遍地。

狱卒看着他,满眼惊诧:“痛否?”

他以指蘸血写道:“不痛。”

狱卒又问:“你为什么自杀呢?”

他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

次日子夜,这位老者与世长辞,享年76岁。

这位老者就是李贽。

李贽在现代被称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可他却因为思想是“异端邪说”而被捕入狱,也因此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

如果说,万历是官僚的皇帝,那么李贽则是思想的皇帝,但这位思想的皇帝,同样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他所钟爱并愿意位置奉献一切的哲学是离群的,是自我的,但偏偏中国的社会又是一个宗族的社会,他置身其中,矛盾自然是如影随形,也让他举步维艰。

他一方面称赞妻子“慈心能割有,约已善持家”,但心中却又怨怼妻子无法理解他的“丈夫志四海”。

李贽的三个女儿,有两上因饿、营养不良而死去,即使如此他依旧不改初心。
他渴望清净,却不得不面对整个宗族的复杂社会关系。

他迫切的想要摆脱这个社会,但这个社会却将他牢牢的抓住。

他出家当和尚,以为这样就可以四大皆空,结果族人写信告诉他:我们已经指定你的一个侄子当你的继承人。

他跑到庙里,但无法不做学问,他想要跟朱熹、跟王阳明隔着时空争论。

他还要跟世俗争,但有意思的是,他猛烈地抨击着世人,却往往还要依靠被抨击者的接济而生活。在他穷困潦倒时,总有人,特别是一些社会上层的文官一直支持他,给他吃给他穿。

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

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致于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

黄仁宇先生写李贽,不仅仅是以一个哲学家的角度去思考他,还有另一个层面,乡绅的角度。

李贽是乡绅的代表,他的困惑,同样是明朝基础社会乡绅自治模式的困惑。
在黄仁宇看来,李贽就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里。作为个人,他尚且无法摆脱社会固有模式和思想给他的枷锁。可想而知,整个社会要做出改变是多么困难。而那些寄希望的廉洁与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李贽无可厚非是一位争议性人物,他看出了当时的伦理道德已经极度僵化,因此提出一些进步思想,并且非常鄙视那些假道学和伪君子。

可是他一方面拒绝传统,一方面又难以和心中固有的传统思想决裂,因此,他本人也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个体,同时是传统文人眼中离经叛道的存在,招来非议无数,最终选择在监狱中自杀。

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公元1587年一切还看似平静,但帝国运行的轨道已经僵化,各种弊端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皇帝的励精图治,还是大臣们的变革尝试,都已经于事无补,只能目送着大明王朝走向终结。

从黄仁宇的话来说,就是“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替代法律,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以他的“大历史观”看来,明代制度只注重维持国家的基本生存,但一来不重视商业以及民间经济体的发展,二来也不重视国防军事的改革,政府和官僚披着道德的外衣假公济私、粉饰太平,民间各种矛盾问题都无法从制度上解决……

这些才是明代最终走向衰亡的真正原因。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