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ATF16949 10.2.1 不合格纠正措施控制规范

 shelbypf 2018-06-10

IATF16949 10.2.1 不合格纠正措施控制规范

1 目的

对实际存在的或潜在的不符合品、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的事件,尽可能及时进行事故调查,消除现存或潜在不合格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件扩大和减少事故损失,并做好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分清责任,吸取教训,降低同类事故发生的机率,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和防止不符合的产生。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及不符合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3术语和定义

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与工作相关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损害或人身伤害(无论严重程度)、或者死亡的情况。

事故:是一种发生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死亡的事件。

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事件。

不符合或不合格:未满足要求。

其它术语定义见GB/T28001-2011。

4 职责

3.1 环品部负责QMS/EMS/SMS管理体系中管理类事件调查,不合格项纠正、预防措施的组织、协调、验证归口管理工作。

3.2 生产部负责生产过程不符合事件调查及纠正、预防措施的组织、协调、验证工作。

3.3 各责任部门负责自身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工作。

5内容及要求

5.1不合格的响应应对

5.1.1 质量不合格及其隐患

监测和测量的结果超过国家的地方的污染排放标准的;出现意外事件和紧急情况;内审、外审、管理评审及自检提出的问题;经确认的相关方提出的投诉;产品交付安全质量持续不合格;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顾客抱怨;服务过程中出现严重遗漏、差错;供方产品或供方服务出现安全或环保严重不合格项;生产运作中的质量隐患、相关方提出的质量隐患、公司职能部门在本部门工作中发现的质量隐患,与质量有关的其他不符合项。

5.1.2 环境不合格

发生有关质量环境社会影响较重的事故事件;

出现严重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行为;

严重违背、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方针、目标和指标、(管理)方案的实施中出现严重偏差。

5.1.3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和纠正不合格,处置所产生的后果,包括减轻有害的环境影响。

5.2 原因分析措施需求评价

应针对已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消除不合格原因的措施需求,应与已存在或潜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及伴随的影响相适应;以避免由此产生的质量环境风险机会的影响。

5.2.1产品安全质量不合格评审

根据有关安全、质量监督局检查、验收、分析会议提供的有关信息,由安品部组织有关部门对产生的不合格项评审确定,并就不合格项对产品安全及环保影响严重性进行原因分析。

5.2.2管理体系不符合评审

管理者代表通过内部审核对管理体系本身出现的不符合项进行评审确定,及时汇集内、外审核报告和管理评审报告中的不符合项信息,对影响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

5.2.3环境事故调查分析

安品部、生产部门对产品、活动、服务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污染、设备事故、障碍原因按有关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和“三不放过”原则组织调查分析,确定事故性质、原因和责任者。针对日常办公、与生产等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环境保护的不符合项展开原因分析,确定性质、原因和责任者。

5.2.4供方产品环保与安全质量不合格确定

机械设备、设施、产品材料等采购部门组织对供方提供的产品进行分析确定不合格项及原因。

5..3纠正措施确定和制定

确定和制定纠正措施应通过数据分析、科学论证,必须以有利于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为前提,以针对于消除不合格项原因为内容,与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用。

与纠正不合格项相关的各主管部门,对不同专业类别不合格项分别确定和制定专业纠正措施。

对与环境保护及管理体系有重要影响的不合格纠正措施,应由公司分管领导召集环品部、生产部门等主管部门评审确定,经批准后由责任部门制定具体纠正措施内容。

5.4纠正措施实施

a对过程中出现异常和产品安全与环保一般不合格现象,生产制造部门组织各车间实施纠正措施并实时调整控制。

b根据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提出的纠正措施,按有关程序实施,明确实施部门和效果检查确认人员。

1)管理体系一般不符合措施实施部门应按有关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要求限时完成纠正措施;

2)严重不符合项由公司分管领导或管理者代表召集有关部门组织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实施计划后发送“纠正和预防措施表”。实施部门按计划要求展开项目实施,主管部门检查验证。不符合项中的严重不合格,纠正措施的专业主管部门还应签发有关不合格项纠正措施处理通知给实施部门,监督实施。实施部门完成后报有关不合格项整改情况,专业主管部门检查后评审验证。

c供方产品安全与环保不合格项的纠正措施实施

由产品所属部门在主管部门指导下进行自行修复处理或落实供方返修、调换。产品投产前出现机械设备严重不合格,由使用部门报主管领导组织确定纠正措施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5.5纠正措施有效性评价

纠正措施的有效性由措施实施后各部门查明效果进行确认,确定登记入册或持续改进。纠正措施有效,其效果具有纠正实施的普遍性和持续改进的代表性,是否与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用。应列入预防措施并加以标准化。

纠正措施执行状况和实施效果,按《管理评审控制规范》规定提交管理评审。

经主管部门检查验证,实施效果未达到预期要求,应由主管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并安排继续改进直至达到目的。

5.6必要时变更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变更策划期间确定的风险和机遇。

5.7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下列事项的证据:

5.7.1不合格的性质及所采取的任何后续措施;

5.7.2纠正措施的结果

6 相关文件

6.1 文件化信息控制规范

6.2 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规范

6.3 内部审核控制规范

6.4 管理评审控制规范

7 相关记录

7.1 QR10.2-01不合格记录

7.2 QR10.2-02 纠正措施表

7.3 QR10.3-01持续改进计划及检查

7.4 有关发生报告、通知、汇报、联系、记载等记录

7.5 有关调查、纠正、分析、处理、认定、预防与验证等记录

7.6 有关改进、纠正措施实施计划情况信息反馈、整改报告总结、验证评价等记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