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和学校中的问题都变的更加复杂,而孩子也越来越独立,需要自己去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小乐有时会和我们讨论在学校中碰到的问题,有时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双赢,有时则会从自己的情绪出发,很难说对错。我一直在想是否有一种思考方法,能帮助孩子自己分析应对遇到的问题呢?正巧接触到了“六顶思考帽”,我想可以作为一个思考框架讲给孩子听,于是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四位同学开启了孩子的思维课,用“六顶思考帽”帮助孩子解决自己的真实问题。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的爱德华·德博诺博士(Dr.Edward de Bono)提出的一种思维方法,用六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六种思维方式:
它强调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就是让思考者在同一时间专注做一件事情。我说这就像盲人摸象,每一个盲人是一顶思考帽,虽然每个人收获的只是局部,但把各部分拼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头完整的大象,六顶思考帽也是如此,用不同颜色的帽子思考,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思维地图,帮助我们做出决策。使用思考帽的另一个目的是是在团队讨论中,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在某一个时刻都从同一个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双方各执一词,造成辩论争吵。 六顶思考帽的概念可以说非常简单,记得第一次课程中我说,等我把每顶帽子的含义讲完了,课程就可以结束了。因为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实际运用,所以在我们的六次课中,主要的思路就是真实和有趣,围绕孩子的真实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有趣的热点话题(比如:“星巴克最大丑闻曝光”)或者干脆看精彩日剧来分析思考。 我选择了几个片段一起来感受下有趣的课堂。 六顶帽子的颜色 最开始自然是要先理解每顶帽子的含义,死记硬背,当然不行。每个人展开想象就可以了,一开始我以为孩子们的回答会是按针对颜色的传统思路来联想,比如蓝色是天空的颜色,红色表达情绪,黄色则是阳光等等。可等我一开口,没想到大家的回答是五花八门,摘录部分:
从孩子们的回答看,他们对色彩的感觉有来自对自然的观察,也有来自对日漫的喜欢。瞬间让我意识到:“呀!这都是00后呀!”思维发散,不按常理出牌,看来这次的课程会是一个有趣的挑战。 孩子们都有哪些问题呢? 虽然从课程的一开始,我就打定主意要选择孩子们的真实生活问题来展开思考和讨论,但我也真不知道他们会带来什么问题。所以第二次课中我做了一次收集:
是不是很孩子?是不是很真实?是不是很纠结?这样的问题可不是我们大人说想就能想出来的,继续感受到了挑战。 之后我让四个孩子选出了他们的一个共同问题,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问题,在每次学习一顶思考帽后进行讨论,同时每个孩子还选择了一个个人问题,来完成每次的思考作业。 信息的收集 虽然每一顶思考帽的概念清晰简单,但真正要学会使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色思考帽可以说是最基础的,带上白帽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信息要客观。但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推断?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或许我们可以向这个领域的高手学习,于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是收集信息的高手?”,回答有侦探、警察、记者、情报贩子等等,这触发了我的灵感,何不从最近看的日剧《99.9刑事专门律师》入手,来说说信息的收集。 果然看片子比我讲课更有效果,在短短1分钟的片段中就能发现很多信息:
那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推断的呢?剧中“山下是第一次见被害人吧”这句话表明了只是一个猜测信息,那么我们在得到信息时一定要注明,否则团队成员把他当成确认的信息就糟糕了,因为在剧情发展后我们会发现这个推断是错的。通过几个片段我们看到对于收集信息关键的地方:一是需要分清楚是事实还是推断,信息的可靠程度有多少;二是信息的颗粒程度,比如伤口在腹部、背部等等,三是寻找信息并整理的方法,像片子中往往采用白板的形式来展示。 知道了分辨哪些是信息?但这还并不意味着孩子能挖掘出信息,继续日剧《99.9刑事专门律师》,我们会看到信息往往会调查当事人、专家,还有一些信息渠道广的人,比如记者,而律师们采用的方法往往是观察、提问和搜索。 典型的方式我们可以采用5W2H的方法,通过问答的方式来深入获取信息。在有一集中,短短的4分钟内,律师在现场访问调查时就集中问了近20个问题,我让他们回顾所问的问题,列出了有诸如:出去多少秒、谁先拿的糕点、桌子在哪里、进办公室的有几个人等等,几乎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5W2H上,从而产生了直观的感受。 使用思考帽的真实案例 在日常使用中,六顶思考帽的每一顶帽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每顶帽子也不限制使用的次数。简单的例子如下图: 至于帽子如何组织和使用,则是蓝色思考帽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我们来看课堂中使用思考帽的两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如何处理学期结束后的书?],这是一个发挥创意的例子。我们需要先戴上白帽,尽量收集目前大家处理书的信息,比如说:
而通过进一步的问答形式,结合5W2H的使用,我们发现追问带来了更多的细节。
有了基本信息后,再戴上绿色思考帽寻找创意方法。我选择了《水平思考》中的随机词游戏,让四位小朋友随意各提一个词语,从中挑选了“日漫”。在随机词的触发下,开始的方案会比较接近与和日漫有关的,比如:卖书可以买日漫,去日本玩;书上可以拿来练习画日漫;在看日漫时,可以把书套在外面,假装复习。 但之后伴随着讨论,看到身边的《银魂》中冲田总悟的抱枕,就衍生出了“把书撕成碎纸,填充抱枕”的想法,思路一下打开了,原来书不一定只是用来看的,它本身就是一个道具。于是更多的方法出现了:
原先觉得处理过期书的方式无非就是烧、撕、扔、卖、堆,而现在却变成了组织一个期末创意处理书大赛,收获了满满的惊喜,是不是很有意思?注意思考的过程中一定先不要评判,创意的萌芽是要保护的。比如说第一个“卖书可以买日漫,去日本玩”,如果你直接评价卖这么点钱就想去日本,很容易直接让人却步。这点对六顶思考帽来说,也就是每次使用一顶思考帽的原则,我们可以把评价放到黄色和黑色思考帽的使用过程中,让绿色先在空中飞一会。 案例二、“父亲和孩子发生了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孩子应该晚上几点回家?”,这是讲解蓝色思考帽时的话题。蓝色思考帽是有关思考的思考,是一顶控制帽,帮助我们思考程序和总结用的。 孩子们都带上了蓝色的思考帽,思考如何和父亲展开这个辩论话题,如何有序地使用六顶思考帽。非常巧的是,正好一位同学刚碰上了生日聚会晚回家的情况,于是每个孩子都开始出谋划策,运用他们在学习六顶思考帽后,准备如此这般地和老爸展开讨论。 在这个问题中,四个小朋友都提出了各自的思考帽子使用顺序: A: 红 - 白 - 黄 - 蓝 - 绿。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接着说明具体的信息,告诉老爸晚归有什么好处,假惺惺地再说说有什么坏处,最后瞎扯一个好主意。 B: 白 - 黑 - 黄 - 绿 - 红。先说信息,再假装认同老爸,然后从自己角度来说应该怎样怎样,通过比较后提出一个点子,最后表达自己思考后的感受。 C: 白 - 黑 - 黄 - 绿 - 黄 - 黑 - 红。先说信息,和B 一样先从老爸角度出发,再从自己角度出发,接着提出一个点子,不过再针对这个点子做一次优缺点评估,最后表达自己对老爸的热爱之情。 D: 白 - 绿 - 黄 - 黑 - 黄 - 黑 - 绿。先说信息,紧接着提出主意,先从儿子的角度出发做优缺点比较,再从父亲的角度出发做一次优缺点比较,最后给出一个适中方案。 那么四个使用顺序哪个好哪个坏呢?我们并没有标准答案,这或许将成为每个孩子和老爸谈判后一个优化迭代的过程。不过这不妨碍我们针对每个方案的讨论,毕竟有些还是有点风险的,不要怪我没事先提醒。
怎么样?孩子们已经开始把学习到的思考帽方法运用到和老爸的谈判上了,记得在课中我曾问每个人想通过这门课程获得什么?小乐的回答是“我想获得的是能反坑ちち(爸爸)的技能”。当时听完,我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哭泣,这,这,这,以后的生活是多了一个更难缠的对手啊! |
|
来自: 长沙7喜 > 《兴趣培养与智力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