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山风起 大石敢当

 昵称25382711 2018-06-11

作者:大凤

美学散步

作为当代北派山水的代表,张志民以深沉敦厚的思想、雄浑苍茫的境界、舍我其谁的胸怀、浑厚华滋的笔墨共铸成独具一格的“张家样”,成为当代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之一极。

我是极为尊崇张志民先生的,因其表达出了中国山水固有之大壮气象和风骨精神,更有着基于时代语境中硬朗的“担当”气概。他的山水,是儒释道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山水画的笔墨在现代“化育”出的果实。从《风雨孔府》《泰山赋》等黄钟大吕,到《承包北山》《北山洼里的机器轰鸣声》《北山后洼之城市崛起》《北山后洼之汽车都市》这一沉郁顿挫的“北山系列”,张志民构筑起了自己的精神原乡,藉笔墨发出时代之强音,他不仅走向民族精神的皈依,更指向生存环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回归,这已经超越了世俗意义上的“环保”概念了,他的笔墨不仅超出自身的审美功能,更承担起了“载道”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文化中,“南山”代表着陶潜式的隐逸情怀,寄托者古代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林的人生向往,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寄托。南山,安慰了近两千年的古代文人。相对于符号化了的“南山”,“北山”这个具象在古代则代表着移山的愚公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但在张志民先生那里,“北山”不是具体的哪一座山,它已然成为一个提炼了的彻底的精神具象、艺术符号,它是要发声的。此刻的“北山”,已不是愚公精神指向,而是现代工业文明粗暴侵犯后果的指向,冷冰冰的挖掘机和嚣张的推土机冲进传统山水笔墨里,侵犯了我们的梦想,粉碎了我们的希望,成为冷酷的所在。很显然,“北山系列”寄托着张志民胸中的浩然之气、不平之气以及对宇宙苍生的关怀与呵护的悲悯情怀,这在以前的山水画里是不曾表达的,很明显,张志民赋予山水画精神以新的涵义。他的作品告诉我们,如果山水画一味耽于表达“传统”山水的僵化传承,或仅仅耽于山水景致的面对摹写,或耽于文人山水的孤芳自赏,那显然不能也不适合表达这个时代的“山水精神”了。张志民先生是尊重山水生命精神的,因其是宇宙精神在人心的重要投射,体现了一个现代人的山水观和山水精神,成为进取精神的象征,既表达了心象,又实现了“载道”,这正是“张家样”的价值所在,更是对中国山水画的丰富与发展。

无论为艺、为学,张志民先生都是有使命感的,他以一个儒者的自觉走向了使命意识。2014年,我曾在中国画节上看到先生一幅大作《西行漫漫》,在画前伫立良久,不忍离去。这是一件能感动到你涌起泪花的作品:竖幅,满构图,纯水墨,画中山重重,水迢迢,一程又一程,取经人和白马被“压”在画面下半部分的中央位置,只留背影,看得出这样经营位置是张志民先生有意为之的,不仅凸显出漫漫取经路的遥远和艰辛,同时,更表达着画家勇猛精进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执著,那一人一马的孤独背影,让人久久遐想。这件作品和《风雨孔府》《将军出山》《泰山赋》等作品一样,都很能说明问题。艺术中的张志民,是带着自己的学生们取经的。他不仅在当代山水画领域独树一帜,更在艺术教育领域承担起社会责任,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如果说“北山”代表着他的家园,那么,“北山风”代表着他的艺术态度和艺术风向。北山风起,此刻,山水不只是澄怀观道的载体,更承载着批判精神,那原野之气、太虚境界,一派粗头乱服的苍茫气象直指内心也直指现实。

作为思想解放的学者型的艺术家,张志民在不同载体上以不同的形式画过,近年,他又创作了一批指画作品,接过高其佩、潘天寿等前辈的指画的衣钵,以手指代笔,让神经末梢直接和宣纸产生关系,作品别开生面,有一种快意恣肆酣畅淋漓淋漓的畅快,营造出了一种神秘、渺茫、幽杳的类似于梦境的意境。这批作品,不仅是张志民先生笔墨美学的一次尝试,更在于提出一种学术的、关于笔墨话题与美学范式的有意尝试,很好玩,有活力,有奇气,很有看头,真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只有在高明的画家那里,才有此真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