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华:给教育侧个身

 老刘tdrhg 2018-06-11


方 华

现供职于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求真教育实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任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长。


在一次校长案例分享会上,圭峰中学(江西弋阳县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李庆红校长和大家分享了三个小故事。这三个故事给了我一些思考。

 

“校长,最近各班穿拖鞋进教室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班主任也多次强调和要求,德育室也加强了管理和考评,可效果不佳。”德育室主任反映。


“这是什么原因呢?”李校长问。


“可能是学生纪律意识淡薄,学生行为习惯反弾,或者是班主任管理不到位……。”主任如数家珍地把可能的原因分析得头头是道。

 

李校长听完后没有说话。课间他去了一趟学生寝室,看到了很多湿鞋子;然后又和几名学生交流,才知道因为连日降雨,学生的鞋子湿了,有些学生脚都肿了,都有炎症了……。


之后,李校长问其他校级领导、德育主任、班主任:“我们为什么在强调学生要这样要那样的时候没有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最后,学校决定在这样的天气下学生可以穿拖鞋进教室。这是第一个故事。

 

学校集会时,学生集中站在主席台下,校长、主仼们轮番上台进行苦口婆心地“教导”。可学生要么垂头丧气,要么交头接耳,要么心不在焉。李校长说,这样的场景在他们学校里频频出现(其实在其他学校也经常出现,大家可能都已习以为常了)。“我和很多老师和领导说到这一场景,他们都说学生‘素养’不行。”李校长说,“既然是学生的‘素养’不行,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提高,可是我们只是望洋兴叹,听之任之,并无作为。”

 

接下来,他们和学生座谈,与学生个别交流,向学生发调查问卷,结果学生的回答令我们目瞪口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这样的集会“训话”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影响他们的情绪,根本达不到老师预想的教育目标。学生认为有什么要求完全可以分开提出,提出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没有必要每次都将大家集中到一块儿;有些问题是部分学生的,如违规违纪、某个年级要做什么、某些同学要干什么,等等,不应该让大家都在那儿“陪听”;有些老师(尤其是领导)每次集会都老生常谈,他说前句一句他们就知道下一句要讲什么了,他们好不容易有几分钟课间时间可以玩,结果就这样被耽误了;更主要的是,有时候不管你讲什么、讲的是不是对他们有利,他们就是不想听、也听不进去。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我和老师们感到十分意外。我们原先认为学生只会提一些集会组织方面的建议,没想到我们用了这么多年、让我们‘沾沾自喜的’的‘好方法’在学生面前是这么苍白和无效,学生内心对它不欢迎甚至抵触。”李庆红校长无奈地述了第二个故事。


“上午第四节课后,我校有一道‘靓丽’的风景----同学们‘抢铃声’、‘逼’下课、‘赛’速度,目的就是为了早点吃到午饭。”李校长开始讲述第三个故事。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有这样的‘行为’呢?”他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做了一个调查。


“老师,就是肚子饿……”


“老师,看到别人跑也就跟着跑了。”


“早餐的包子、馒头老是很少……”


……


“其实,主要原因是食堂早餐供应不充足。学校调整了食堂早餐供应后,这道‘靓丽’的风景再也没有重现过。”

 

听了李校长的三个小故事,我的脑海中萦绕着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校给学生的到底是教育还是管理呢?”

 

为什么这么多领导和老师能看到孩子的“拖鞋”,却看不到孩子的“湿鞋”呢?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孩子“真知灼见”,却没有人问孩子他们需要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要求孩子怎么做,却没有人去问问孩子想怎么做,或者和他们商量商量还可以怎么做呢?我想起李希贵校长的一句话;“管理过度而教育不足”。

 

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教育秩序的优劣影响着教育质量良莠。因此,良好的教育秩序就必然成为学校的追求,教育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但目前学校呈现在我们面前多是“精细化管理”,我们很难看到教育的“真容”,甚至连教育的痕迹也很难察觉。

 

教育需要管理,管理是为了教育。这三个故事(其实很多学校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故事)反映出教育管理者和老师们误把教育路径(管理)当成教育目标(学生教育)。他们的关注点在管理上,而忽视管理背后的教育目标。综观一些学校的特色与亮点,比如整齐划一,名目繁多的校园活动,准军事化的管理,声势浩大的集体活动,“乖、齐、静、直”的课堂,标准化的答题模式和标准答案,社团活动(非学生自主自愿选择的),等等,我们觉得这些是管理,而不是教育。

 

教育看不到,摸不着,但的确存在,它没有固有的模式和程序,他有形而又没有统一的形式。教育很难物化,更难以固化,所以很难在较短时间里展示出“功力”。而教育管理不但看得到也摸得着,有模式又有程序,可学可用,且有鲜明的外显形象,很容易得到认可。其实,管理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时通过学校的管理能够了解学校的教育状态。但不要因为教育需要管理,就用管理替代教育,更不要忽视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标。

 

教育的核心是人。在前面三则小故事中,教育者把教育过程中的事作为关注目标,眼中只有事,而没有人。

 

学校的责任和功能正在日益扩大,教育认识还有待统一,教育评价还在摸索,教育资源仍然贫乏,家庭教育经常缺失,这一系列问题,让学校不得不关注教育以外的事。但也不可否认,学校在履行教育职能时有所欠缺,在教育过程中有点儿乏味;在面对问题时思考管理性缘由过多,在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时过于重视形而缺少对神的重视,校长、教师大多看重事而较少观注人。

 

教育的路被挡住了,大家应侧个身给教育让一下路。


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