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底蕴的吟唱

 我的梦想登名山 2018-06-11

——心理学家孙新兰博士在上海市嘉定一中的讲座

 

生命底蕴的吟唱——爱生爱美生美(一)

编者按:2013年8月28日,国内知名心理学家孙新兰博士在上海市嘉定一中的盛情邀请下做了一场针对师德师爱的讲座,名为“生命底蕴的吟唱——爱生爱美生美”。以下为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本内容为连载,敬请期待)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代亚健康心态

 

孙老师:我们今天交流分享的题目叫“生命底蕴的吟唱——爱生爱,美生美”。什么叫生命底蕴的吟唱?

我们作老师的,或者作任何工作的人都一样,每天要面对、要处理很多事情。你会发现你面对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中有太多事情,不是那么称心如意。你很想好好地埋头工作,可能你的家人、孩子会有状况打扰你;或者你很想专心于教学,但是学校,或者整个教育系统,也有很多各类事情要分散、牵扯你的精力,例如各类的评比工作等。生活、工作中有太多的事情不是按照你节奏发生,更不要说我们这个社会中有太多你觉得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所以中国有句俗话叫: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种种不如意,我们容易活在一个压力、浮躁的氛围中,我们的身心都被这个浮躁,压力、不耐烦,愤怒等负面能量裹胁着。所以我们生命会处在一个紊乱的状态中。这个紊乱会牵动我们的情绪、生理,会破坏我们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时代的人大都活在三种亚健康中:心理亚健康、身体亚健康、关系亚健康。我们整个生命在根底、在底基,缺乏一首完整的曲调,一首太和的曲调,缺乏一种“爱生爱、美生美”让生命喜悦、幸福的曲调。所以我们都活得很表面、很浮躁、很情绪。压力更大,或者各个压力聚集的时候,就活得很不堪,很辛苦。

 

 

 

教师,教书是功能。育人才是真正幸福的源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天面对着那么多的青少年,面对着这个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当你自己的生命状态是紊乱的,是被情绪纠结的、不耐烦的、浮躁的、不愉快的时候,你无形中传递给孩子的——我们说言传身教,或者《道德经》说的不言之教——也是一种焦虑、不安、不快乐的气息。所以它就会使得我们教育的效能、育人的效能,包括教学的效能打折扣。

 

教师的职能是教书育人,教书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工作、专业性的工作。但是育人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工作而已。如果我们只是跟一个机器打交道,就只是一个技术活,就像开车就是把车开好,操控电脑就是把电脑操控好。但是教师面对的是一些活生生的生命,特别是青少年,他们是社会的未来,是我们的未来,育人的意义和价值就更突出、更核心。

 

教书得到的满足感、成就感是相对的。比如我们嘉定一中是上海最好的中学的之一,每年培养出很多学生进北大、清华,不言而喻,他们的成功会给老师带来成就感、满足感。但这种成就感有一个特点,它是相对的。人们在生活中获得某种成功或成就的时候,往往同时伴有一个反问:“那又怎么样”?哈佛的幸福学一度成为哈佛最热门的课程。这个讲师是一个以色列人。他在很年轻的时候,通过很艰苦的努力,十几岁就实现了人生目标,成为了全国冠军。在兴奋、满足之余,他就自问,“我当了冠军又怎么样”。所以他开始反思,人怎么样才是幸福的?人到底为什么而活?于是他开始人生一个全新的课题,才有心得,然后在哈佛开始教授幸福学。当我们一直满足于这样一些相对成就的时候,就不去思考那个最根本的幸福的来源。所以我们才会经常在达成了人生某个目标的时候,会问“那又怎样?”。这个问号实际上是逼我们反思,回来反思什么对生命来说是最最重要的。

 

 

教师,育人才是核心。育人的本质就是育己。

 

对嘉定中学这样的好学校来讲,培养多少学生进北大进清华,应该不是问题。我们已经有一套很有经验的方法。但当我们再来学习的时候,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或者着力的是育人的部分。而当你去育人的时候,你就开始育己——育自己。否则太多教师的身心处在耗损的状态中。我们在育人上的成就感不足以滋养生命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在工作中也没有有效地育己。育人和育己是一体的。我们教书,创造成绩好的学生,创造高的升学率。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功能,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只是一个功能性的成就感,相对的成就感,没有那么深地滋养生命。

 

幸福学的一个研究显示:最成功的人不是最幸福的人,幸福和成功在一个区间里甚至是一个反比关系。所以对老师来讲也是一样,你们教出成绩好的学生,这是你的职责、功能,它满足你作为教师的成就感。这很棒,很好。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教育工作者,育人是一个更根本性的职能和价值。而当你用心在育人的时候,你就在用心育己。我们就不用活在一个焦虑、透支、烦燥、不安的状态中,也就不用生那么多的心理疾病或者生理疾病,来呈现我们有多么透支。我们也不用活在各种紧张的关系中,例如紧张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来呈现我们的生活有多不快乐。

 

育人,育进大的胸怀、大的格局、育进活泼泼的创造力、育进对爱的信任与热情

 

我们教育的成果就好比树结出来的果实。你们已经做的很棒了,但是你们这个大果实是怎么结出来的?靠挤奶牛的方式、透支的方式、压迫的方式,你自己的生命先受伤、受损。而且你结出来的果实,这些考上北大、考上清华的果实,里面蕴含的就有很多不甜蜜的东西。所以不少北大的学生、清华的学生、复旦的学生,缺乏鲜活的生机,缺乏创造力,缺乏一种要为这个国家,要为这个民族创造一个美好未来的栋梁之材的气魄。而容易变得呆头呆脑,或者自私自利,虽然智商很高,学习能力很强,但是胸襟狭小。所以好像是一个大苹果,叫做北大的学生、清华的学生,但是苹果中蕴含的生命的养分,会有很多先天不足。

 

所以老师应该做到,在育人的过程中就要育进去:大的胸怀、大的格局、活泼泼的创造力、对爱的信任与热情。而何以在育人中育进去,靠说教吗?说教没有用。因为你的身教在传递不同的气息。你的身教非常紧张、不安、不快乐,缺乏活泼泼的创造力,活泼泼的生机。所以这些元素就育不进去。就像欧洲有些农场,那里的牛听着音乐、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下长大。这些环境的因素、主人关爱的因素都会注入牛的身体里,成为它的养分。牛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互动中,我们注入了什么样的元素、什么样的气息给他们,这些元素和气息就会含蕴在他们生命里面、成为他们人格的内涵。

 

 

育己,建构生命的底蕴——独立人格

 

当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完成教书的功能,最重要的是把焦点放在育人功能的时候,这样的心就开始在育己。建构一个你自己生命的基调、生命的底蕴,不受环境的影响、干扰和左右。你始终有这样一个底蕴的吟唱,“爱生爱、美生美”的吟唱。这叫人的第一责任,也叫独立人格、独立性。这样你才独立了,而不会被你的社会角色所禁锢。

 

教师的迷失让学生更迷失

 

我们的社会文化中,父母也好,老师也好,领导也好,经常被自己的社会角色所禁锢,而迷失自己。有时候做得越好、越付出,就越迷失自己。做父母的迷失做父母本身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完全变成为孩子而活,为孩子透支。很多老师也会迷失,迷失在完全被角色、职责所拖累。迷失自己,迷失你生命的底蕴,迷失你生命该有的自我化育的功能。而我们把这个美其名曰“爱”,“奉献”。这种迷失的“爱”和“奉献”并不能给到对方滋养,不是祝福,而是一种压力。

 

就像父母完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为孩子而活的时候,孩子会什么感觉?他会感觉到压力。而且孩子比成年人更敏感。他的敏感来自于他先天知道生命要什么。我们到了成年人就不知道生命要什么。为什么我们成年人变得不敏感?因为我们机械化了,被我们所谓的功能所挟持了。而孩子的敏感来自于他的先天,来自于他的生命知道到底要什么。他要幸福,要快乐,要创造力,要呼吸中有甜蜜的芬芳,有爱的味道。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的老师迷失自己了,貌似是很好的老师,但是你迷失自己了,天天盯着孩子学习怎么样,早操怎么样,附加题怎么样的时候,学生是什么感觉?他更加没有方向了。本来老师的角色就应该是给他一个方向,给他一个引导。连老师都迷失自己了,学生就容易没有方向。成年人,有理性,即便有迷失的痛苦,但因为要养家糊口,要承担社会责任,所以还是会心甘情愿套上这个辔头,因为你没有选择。而孩子呢,当他迷失的时候他就会失控,会迷失在网络的游戏里,迷失在一些刺激性的东西里,迷失在早恋里,都有可能。他会自己去寻找令他可以快乐、感觉到幸福的事。

 

 

教师引导学生的前提——活在幸福的自我培育中

 

孩子他会去寻找快乐,如果他难过。但是他寻找的一定能找到吗?不一定。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会找到让自己感官快乐,但是不等于让自己幸福的事情。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我们成年人尚且不知道怎么让生命真正幸福,那些孩子那么容易就找到吗?不容易的。所以他最容易找到的就是感官满足。就像女人不开心的时候最容易找到的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就是购物,或者是找朋友宣泄。这些只是感官、情绪层面的满足,不是真正的幸福。

 

所以我们所谓育人的工作、教育的工作,并不是放任自流。你要真正地去引导他。这个引导的前提是什么?是你知道,你不迷失,是你活在幸福的自我培育中,这叫育己。你活在这个幸福的曲调中,不管环境怎么样,你很确定地活在这样的一个曲调中,活在这样一个创造你生命价值的曲调中,创造你生活的曲调中。

 

生命底蕴的吟唱——爱生爱美生美(一)

朴素的反思,人生要的到底是什么?

 

老师因为他有希望学生好这样一个素朴的感情,就使得他有这个机会,回过头来反思人生真正的意义、价值究竟是什么。就像我们做父母的,因为有个素朴的感情,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所以孩子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反思人生要的到底是什么。有一个统计学上的数字,学历很高的父母,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那么在意。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反而对孩子的成绩特别在意。为什么?因为当父母受教育程度很高的时候他会反观,他读那么多书不见得更幸福,不见得生命更自由,不见得更有价值。因为他真的爱自己的孩子,他会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找到一个更好的路径,让自己的孩子感到幸福。所以当我们有一个素朴的感情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反过来启迪自己。

 

 

育人育己,不育而育

 

育自己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的独立性,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受什么教育局检查的影响,不受同事之间有某种纠葛的影响,不受学生家长压力的影响,甚至不受孩子如何如何的影响,活出一个独立性。这个独立性意味着你负起责任,照顾好你自己的生命这一块福田。我们在寺庙里经常会看到有一个牌子或者一个箱子,上面写着“广种福田”。你自己的生命就是你的第一块福田。你把这个福田种好,不断不断地种好,就是育人,就是育己。当你育己的时候就是育人,不育而育了。教育不是你去循循善诱,去苦口婆心,育人这个层面不是靠语言教导出来的,是不育而育,是不言之教,是心与心的感动、触动、共振。

 

 

育人,靠的是学校的状态、老师的气息

 

我外甥是复旦三年级学生,暑假里去美国参加一个月的访问交流,前两天回来了。我看到他的样子就感觉到他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实他在美国也是天天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并没有时间和很多人交往。而且美国的学校也在放假,学校里没有什么人。但是我会感觉到他有变化,就是那个环境给了他变化。以前他差不多每个月要到我家里来一次,每次来他给我的感觉是疲惫的、有些呆滞的理科生。虽然他是复旦的高材生。他去美国待一个月,也是一样的做实验。但是他的气息,感觉比他在复旦的时候要宁静、祥和,内在有生动的气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真正育人的育是有一个化的功能,化育的,不是靠语言教导出来的,不是靠我们开很多思想品德课教育出来的。是老师的状态、学校的气息本身就在化育这些孩子了,所以它是在自然、轻松中、潜移默化中发挥效益的。所以我们先育己,育人的效能就出来了。

 

 

育己,照顾好自己的福田,包括情绪、身体、心灵、良知

 

怎么育己?就是独立性。不管环境怎么样,不管别人怎么样,你的心是不是到底的照顾好你这一方福田。我们的这方福田,包括我们的情绪、身体,更深的包括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灵魂,这是你自己要照顾好的第一方福田。这里的意义大过照顾好你的孩子。因为当你带着紊乱、焦虑去照顾你孩子的时候,像刚才这位老师讲的,其实你散播出来的是紊乱,是迷失。越用力,孩子感觉到越痛苦,他一点都不受用。所以先回过来反求诸己,照顾好你自己的身体、心灵,照顾好你的良知,照顾好你的灵魂。

 

 

育己,不是循规蹈矩,是让底蕴处在爱的祥和、喜悦之中

 

怎么照顾好自己这方福田?不是说每天中午一定要睡个午觉,一日三餐一定要营养搭配很好,这些都是很粗糙的表面。你身体哪怕养得再健康,但是你的心灵并不祥和,并不幸福,反而这种照顾会容易制造出更多的麻烦。为什么这么说?你说我要照顾好身体,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我中午一定要睡个午觉,我一日三餐一定要吃什么,星期六、星期天一定不要加班,晚上九点一定要睡觉……

 

好像你照顾自己很周到,其实你对自己预设的条件越多,越容易被环境干扰、冲破。你想九点钟睡觉,但是你必须有一个教学任务要完成;你想中午睡个觉,但有一个学生很烦恼,找你谈心……当你把这些条件看得很重的时候,这些打扰和破坏造成的就是你的恐惧、愤怒和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你发现养生、养心都太难了,越在意只会让自己更紊乱而已。所以当我讲你要照顾好你的这方福田的时候,指的是底蕴,不是表面的东西。

 

育己,焦点不在于外面的部分,而在于生命的底蕴、根底。在这个源头,在这个底基,你处在一个爱的祥和中,一个美的喜悦中。当你能活在这样一个基调、基底中的时候,你就照顾好这一方福田了。

 

 

互动:校长如何看教师?

 

我们会觉得语言很抽象。什么叫做底蕴?什么叫做底基?什么叫做生命底蕴的吟唱,爱生爱、美生美?我刚才跟陈校长聊天的时候也讲到一点这个问题。我们请陈校长讲,当你面对这么多老师的时候你看到什么,因为在座有这么多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陈校长:首先看到我们老师的精神面貌。

孙老师:怎么样的精神面貌?

陈校长:外在的精神面貌。

孙老师:你描述一下我们老师的精神面貌怎么样?

陈校长:比如说表情,有的在微笑,有的有点忧伤。

孙老师:陈校长很有爱心,很棒。还看到什么?

陈校长:还看到我们现在老师在认真听。

孙老师:很好,还看到什么?

陈校长:我希望他们透过外在回到心灵当中。

孙老师:对,陈校长很棒,请坐。陈校长是很好的校长,所以他看你们的时候很用心在看,会看到不同的样态。

 

 

你的看决定你生命的基调

 

你的眼睛怎么看待你的生活,看待你教的这么多学生,看待你的配偶、你的孩子,甚至看待你的领导。当我们没有在底蕴的这个吟唱中的时候,我们的看往往容易被各种各样的表象所牵扰。如果老师的精神面貌很好,你作为校长觉得很放松;如果有些老师的精神面貌不那么好,他很容易变成你的一个负担。对吗?当我们这样来生活的时候,你就不断被环境的好或者不好,合你意不合你意所影响,所牵动,我们这个生命就缺乏一个稳定的根基。所以我们的情绪也跟着我们眼睛看到的在起起伏伏,心情也就起起伏伏。心情牵动着你的脏器也就忽紧忽松,血压忽高忽低,心忽然揪起来,忽然松下来,这些都会让我们的身心被干扰,被打搅,被伤害。而日积月累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显象的表现。

 

所以我们要怎么看才代表你的这个行为本身就在育己,就在照顾好你的福田?我们要怎么看,叫做来到生命的底蕴、底基?就是你看出去的这些老师,你要看到每个老师跟他年龄无关,状态无关。第一,他有无限的可能,他都在跃跃欲试,就像一团火一样在跃跃欲试地实现他生命的价值,在他人生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他都是一首优美的曲调,他要唱自己的曲调;他都有强烈的爱,强烈的欲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可以造就无限人才,为这个文化造就无限栋梁的这么一个发光体、一个创造体。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特别的美、特别的潜能,他们等待彰显,等待实现,他们等待你闻到他们的芬芳。

 

陈校长,当你这么看的时候,你自己的感受怎么样?就像每一个人、每一个老师,他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每一个生命都要实现他自己,要创造自己的价值。而这份价值蕴含的都是美,都是爱,都有无限的潜能,他们都渴望也可以变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人、伟大的生命体。当你这么看的时候,你的感受怎么样?

 

陈校长:你这么一说以后看出去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对我们老师也充满希望,对我们学校也充满希望,对我们老师的家庭也充满希望。

 

 

透过表象、透过情绪,永远看到生命的美好和潜能

 

孙老师:很棒,很棒。当你充满希望的时候,第一你就在育己了,你的生命,你的青春活力,你的创造力,你的无限可能,也就在被拨动。你拨响你生命的这个琴弦了。你是校长,当你这样看你的老师,他们某一个隐藏的旋律就被你拨响,这叫底蕴中的吟唱。你嘴巴讲出来很好,你不讲出来也很好,因为心底里会有一个气息,有一个频率在那里共振。否则你对每一个老师说,你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你是教育家。只是语言,别人听了会怎么样?觉得好像校长在忽悠我,想让我干活,想让我卖命吧。所以有的时候不见得要把语言讲出来,语言是个很表面的东西。底蕴的吟唱,就是你的心,你心的根基在一个什么状态中才有真正的效益。

 

任何状态,哪怕某个老师犯错误了,你面对他的时候,你的底蕴在那里。仍然在那个吟唱中,感受到他有无限的潜能,只要他愿意,他仍然渴望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只要他愿意,他仍然散播着美的气息、爱的芬芳。当你的心这么到底的时候才叫底蕴的吟唱,不受环境的变化,不受这些学生、老师、你的爱人、你的孩子表象的牵动。否则我们生命没有底蕴,今天事情顺利了,你感觉还不错,明天不顺利,觉得世界都对不起你。或者逃避,或者愤怒,相应的我们的五脏六腑跟着就受伤,我们就没有负好自己人生第一个责任,照顾好你这个神圣的生命体。我们放任情绪,放任自己活的很表面。所以当你的心这么到底,永远看到的是生命的那个真实的样貌,无限潜能,无限美好的样貌;你生命就有一个根基、一个底蕴,就有一首歌曲在吟唱;你生命就被这种爱和美滋养;你散播出来的气息也就同时拨动对方的心弦。这叫教育的效能,爱的效能。

 

 

互动反馈:教师回应校长的看

 

换个角度,我们来问我们的老师,陈校长这么看你们的时候,你们什么感受?

他看到每一位老师,他既然自愿报考师范,自愿选择教育岗位,代表他内心都有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蓝图,伟大教育家的梦想,而且这个伟大教育家不只是教书层面,他渴望造就真正有创造力,真正是国家栋梁的学生。他看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首歌,都是一首很美的歌,哪怕你们自己还没有充分的体会到,但是陈校长先感受到了,感受到你们的美,你们内在无限的可能。我们在座的老师会有什么感受?后面这位美女,你会有什么感受?

女教师如果校长对我们充满了希望,我觉得我们可能心里真的会萌生一种希望,会为这个学校好好地工作。

 

生命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力

 

孙老师:所以这叫底蕴的吟唱,当你的内在在唱这个歌,不见得嘴上讲高调,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为什么我说育人先育己?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己都没有育好,你里面是焦虑的、不安的,但是嘴上讲出来是高调的时候,不产生积极效应。心里的曲调貌似难以捉摸,其实更真实。,作为领导你心里的曲调是没有信任、没有爱的温暖,而是你们这帮偷懒鬼,你们这帮没用的人,你们这帮如果我不管,可能就做什么坏事,可能就偷懒的人。当你心里是这样曲调的时候,别人也能感受到。而你嘴上再讲高调,反而更惹人反感,效能更低。

 

所以我们说要在底蕴吟唱,这个吟唱本身你就在创造一个局面出来。比如说这个老师,他本来就充满着要为学校贡献,要把他的才华贡献出来的一个趋力,这叫自我实现的趋力。他要把爱贡献出来,布满他的教室,布满他孩子的心田,这叫生命的趋力。他这个趋力不管有没有显现,在隐藏面始终是有的,始终在那里,《道德经》叫“有名、无名”。无名的时候他没有显象出来,隐藏的,但不等于不存在。但是如果一辈子没有显象出来,也就等于不存在。有名就是把他绽放出来,显象出来。所以当你这么看他的时候,你这么唱响曲调的时候,就在帮他显化出来。你就在创造你的世界,你在创造你的教师,你在创造你的学生,你也在创造你自己的生命,你这一方生命的福田就真的成了福田。否则就是一块充满荆棘的田地。到了一个程度,这儿也不舒服,那儿也不舒服,这里也痛,那里也痛,整个身体都要跟你作对,心理都跟你作对,就不是福田了,而是很纠结的一块田。

所以任何时候,你的学校成绩好也罢,不好也罢,你要守护好你的这个福田。“正人先正己”,儒学也讲“正心诚意”——你要先正心诚意。正心,就是正吟唱你爱生爱、美生美曲调的心。在无形中育己育人,效能是最高的,那个气息效能是最高的。不是说教,说教效能是最低的。

 

 

互动:教师如何看学生?

 

反过来我们做老师的,旁边的这位女教师,假设这些就是你们班的学生,你怎么看他们?

女教师:虽然我做班主任年限不长,这个学期才是第二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我眼里,虽然他们都长得人高马大的,但是我觉得看上去还是小孩子,很可爱的。

孙老师:很好,很好,假设这里就是你的学生,你看他们看到了什么?

女教师每个孩子都很有希望,很有灵性,未来会发展的很好。只要我很好的引导,他们每个人都会很棒,在将来。

孙老师:很好。我为什么叫她起来,因为她一看就是很好的班主任。

女教师:没有,经验不足的。

 

 

育人,不在于经验、办法,在于火热的心

 

孙老师:不在于经验,先是正心。很多班主任老师很有办法,但是他的心很多时候已经被他的办法污染掉了。这个女教师虽然不是很有经验,但是她的心还是很火热的,还有那种新鲜的味道。我相信所有从师范毕业,愿意做老师的人,刚刚出校门的时候都有这股味道。但是可能做了时间长了以后,因为要处理各种问题,要应付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事情,他会发展出一套技巧、办法出来。这些办法往往有他好用的地方。但是当他只有办法的时候,他背后的某种味道没有了。

 

我有一次去公安部门做讲座,可以感受到很多公安干警身上还有警察天然的正义感,那股正气很给人力量。但是也有不少人已经没有了。即使他很会处理问题,但是他的心已经不鲜活,不芬芳了,也就代表他内在做这个工作已经不快乐了,有职业倦怠了。

 

虽然你还没有经验,但是你还有这个芬芳,这是很珍贵的。可能你做了三、五年,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问题,不仅来自学生,还有学生家长、领导、同事,但是,这样一个新鲜、芬芳不能丢掉,这叫正心,这叫育己这样你作教师的时间更长,你的经验,反过来让你的爱更茁壮,更有力量,让你的这股芬芳更恒久,这才是我们要成长的一个方向。

女教师:对,我很赞同你这个说法。因为现在我觉得还是满腔热情。随着经验多了以后,可能条条框框的,在处理事情的态度上、做法上可能会被牵绊掉。

孙老师:对,因为我们看学生的时候,你从学校里出来,脑子里装的就是你天然的一个爱学生、爱教育的心,所以你会看每个学生有一个素朴的美好的眼光,天使的眼光,你才会讲那一番话。但是你做了几年以后眼光就呆滞了,就模式化了。“这个学生我一看将来就没什么出息,那个一看就是坏蛋,他有这样的父母绝对没救了,这个还行”。我们有一套经验的眼光,经验里面有他合理的地方。但是当我们卡死在经验的眼睛里的时候,我们的心也就死了。这个工作对你来说就是个工作,甚至是一种折磨,甚至再严重一点对你是伤害,我们就容易有职业倦怠。你的那颗初心,就像这位小美女芬芳的心就不再芬芳了。

 

 

有爱的心,经验反过来滋养爱

 

当一个老师一直有这样的一种热情,有爱,你的经验不是消磨掉你的爱,而是反过来滋养你的爱。就像那些警察,他做的时间越久,他的经验愈滋养他的正义感的时候,他永远没有职业倦怠。升不升官发不发财不重要,他的福田被照拂好了,所以他就有一个精气神,他的精气神对他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笔无限的财富。无限的财富不是给他留多少钱。你留很多钱可能出来的是一个孽子。而是他的精气神、他的人格,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无限的财富。反过来,他也可能做成老油条,根本不相信任何人,看到的都只是人性的丑陋、肮脏。他的身心灵都被侵蚀,都被污染,甚至他们也很容易同流合污,都是坏蛋。“我干吗要独善其身呢”。所以照顾好你自己的生命,呵护好你这方田地,成为福田,滋养你生命,滋养子孙万代的福田。经验,反过来让你的爱更茁壮,让你的爱更有能力,更有效能,不是让你更麻木,更僵化。

 公用,是生命的大法则

     这位美女说了,她作为老师这样看学生,不管这个学生可能肥胖——当然嘉定中学的学生都很好——这个学生可能很叛逆,或者那个学生显得有点呆,不管怎么样,在老师眼里,在班主任眼里看出去,每个人不仅都是可爱的孩子,每一个都是国家的栋梁。人的生命是很神奇的,是不愿意私用的,不愿意只是老婆孩子热坑头,不愿意只是把自己一日三餐照顾好,这些虽然符合我们的某些庸俗的价值观、市民化的价值观,但是不符合生命的大原则、大法则。生命的大原则、大法则是要公用的。所以一个孩子他最大的价值感是成为社会的栋梁。我们老师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你要创造栋梁出来。我们从良心深处、从灵魂深处出来的成就感,这份成就感就是我们的福、福德,它就滋养我们的生命。我们可以把一日三餐照顾好,身体照顾好,房子安排好,车也买好,五子登科。我们从观念上觉得我这个人还不错,我能力也蛮强,我混得不错,但是生命有没有满足感?骨子里仍然是空虚的。

    所以这些孩子在班主任眼里都是未来的栋梁、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栋梁的时候,你就在激发他的潜能、激发他的格局和心量出来,激发他的创造力、活力出来,激发他的意志力出来。只想着私心自用的人,他也缺乏一种意志力。所以现在孩子为什么吃不了苦,因为他大量的价值观是私心自用的。自己吃好玩好乐好,然后如何如何就可以了。所以他生命的意志力也变得很薄弱,“再不合意我就自杀,我就不活了”。当生命的格局、心量被激发出来,意志力就变得坚强。他才可以傲霜侮雪,才可以有松柏的特质。否则现在小孩很容易是蒲柳质,逃避、退缩、甚至轻生。

 

 

互动:教师换位体验和感受

 

    当我们的班主任这样看学生的时候,学生会是什么感觉?这位帅哥,比如班主任这样看学生,你是学生,你会是什么感受?我们要体验的。比如刚才那位美女,她是班主任,她已经很棒,所以看到这些都是很可爱的孩子。但是我们再超越一点,哪怕他们只有初一,但是你看着他们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国家栋梁,是民族的栋梁。每个人都是栋梁,只是他们发挥栋梁的角度不一样。不管他们学习好学习坏,他们都是国之栋梁,都有无限的潜能,都会用他们不同的美、不同的才华,为这个国家未来编织锦绣的时候。你作为学生被老师始终这么看待,会是什么感受?

男教师:我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

孙老师:对,假设你是学生,被老师始终这么看,这么有信心地看,你会是什么感受?

男教师:假如我是一个小学生的话,肯定是非常喜欢,哪怕到高中成为一个高中生,如果始终能够得到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赞赏的话,肯定会激发我内心的信念,我的意志力肯定会变得坚强。假如说我的班主任是一个一直赞赏我们学生的班主任,我们学生一定会感到非常幸福。

孙老师:这个时候老师教育中所花的成本是不是大大降低,效能就提高了?!而这个看本身,你从底蕴这么看的时候,你的眼神、你的语言自然就是这样,并不是你心里想一套,嘴上讲一另外一套,自己就扭曲掉了。你心里觉得这帮笨蛋,什么破教育制度,什么破学校,而你嘴上又说不行,教育教导我们面对孩子一定要讲赞美的话,你自己先扭曲掉了。因为你讲得很纠结,讲得很咬牙切齿。嘴上讲你们很棒,但是目露凶光,没有效能,反而造成一个伤害。但是当你从底蕴,从根基,这么看、这么确定的时候,比如你是老师,不管你带最好的班还是最差的班,你负起自己的责任,始终让你自己的福田吟唱这样的曲调的时候,你觉得你会怎么样?我们说育人育己,老师不是一个蜡烛,最后自己烧没了,你烧没了,学生会因为你烧没了而健壮吗,这是自己骗自己,不会的。是你变得健壮了,你变得饱满了,你变得充满活力,充满智慧了,学生才会变得充满活力,充满智慧。这是心理原则、生命原则。

 

假设你是老师,你始终这么看学生,你会怎么样?

 

 

用赏识的眼光看到无限的可能

 

男教师:我非常赞赏你的观点,我觉得人是喜欢相互欣赏的动物,就如同学生喜欢老师欣赏你以外,老师欣赏学生也是一种幸福。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有两种不同心态的老师,一种心态的老师,他眼光看出去没有一个学生是好的,没有一个是能够成才的。他的学生感到都是朽木不可雕。如果他的眼光一天到晚是这样的话,这个老师自己的心态、心情肯定也变得非常糟糕。反过来,如果一个老师他用一双赏识的眼光去看他的学生,在他的眼里再差的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如果把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出来的时候,这样的老师因为他的眼里看到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因为他教了好学生,他感觉中他的学生都很棒,所以这个老师一定会感到非常幸福。

 

孙老师:对,非常棒,很棒。他讲到赏识,我有一个朋友,差不多二十年前,他的女儿是聋哑孩子,他就用赏识教育让他的女儿不仅可以读书、写字,而且在美国读了大学。后来他自己也创造这样一套赏识教育理论,他在南京专门开办了针对聋哑儿童的幼儿园。而且这些孩子的父母可能难得一年来看一次他们的孩子。

    当时我带着学生到他那里参观。他们的老师就始终做到赏识孩子,无论小孩做得好或者不好,老师都赞美他们,所以这些小孩的精神面貌特别好。这就是刚才讲的赏识教育,但是他们的这个赏识,赏识得太辛苦了,因为这些都是残疾儿童,一点点进步都很难。而我们的学生都是最优秀的孩子,用不着这么辛苦吧。因为他们是太难了,我们是太容易了。如果我们还不走真正的赞美他们价值道路的时候,我们内心很深的地方,会有不安。因为表现这么好的孩子,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无限的可能才对。我们已经表现蛮好的孩子还被看得这么不足,这对我们内在生命来说,对我们内在曲调来说,是一个伤害。

 

 

公用的胸怀,给孩子无限潜能发挥的空间

 

    我们看这些孩子,不仅看到他好,不仅看到他可以考上北大、清华,不仅看到他将来可以当老板,可以当科学家,这些还不够。作为教育者的胸怀,你要看到他就是栋梁,公用,这很重要,你的胸怀是一个公用的胸怀,才给了孩子无限潜能发挥的空间。而我们这个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真的容易有一个价值观,把生命功利化、私用化。你当了老板就可以有很多钱,人们就可以很赞美你,你出门走到哪里都很拽,很牛。所以我们所有对他的鼓励,让他这个生命,这棵树长的方向都容易变成私用的方向,变成小人的方向。他生命本身反而并不满足,并没有真正的被激发,被激活。公用才能激发生命的动能,这种激发也让你生命的福田变得更肥沃,更芬芳,更能长出美好的果实,更有智慧。

 

    当你负起责任,真正照顾好你这个福田的时候,生命反而是公用的。生命就是这样很微妙,很神奇。当你一心私用的时候,反而无法享用你的生活。这样的例子,我们在临床的心理咨询中见到的太多了。为什么这个时代抑郁症成为一个主流的心理问题?抑郁症核心病灶是什么?是没有价值感。他可以在他生活的表面建构很高的价值,他可能已经是高级主管,甚至可能是企业家、一方领导、优秀教师,但是他仍然觉得生命没有价值,因为他建构出来的这些价值只是满足他的虚荣心,满足他的生存,满足他一个私用的目的,满足人们怎么看他的眼光。所以他生命没有自我奖赏的这份喜悦感。当他生命可以公用的时候,负起自己的责任,让生命通到公用的这个无限辽阔的空间,生命才有动能、有满足感、有热情,才有生命意志力。

 

    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报道,中国孩子的体能,中日韩一对比,中国孩子的体能都是最弱的,比如不少大学生一军训就昏倒。体能也是生命意志的一个表达。当生命私用化、浮浅化、功利化的时候,生命意志就很薄弱,吃不了苦,变得很脆弱。我们鼓励的是我们嘉定一中出来的学生,他的心量是国家的栋梁,是民族的未来,是用爱和美的经纬线编织他的人生成就。他可以是一个卡车司机,但是他开卡车都是用爱和美来编织的。他可以是一个汽车设计者、一个品牌的拥有者,但是所有他所做的成就的内壳都是爱和美。这样生命才满足,才符合灵魂的需要,符合生命自身的需要。如果我们用现实,用功利,甚至用冷酷无情,所编织出来的外在的成果再大,生命都没有满足感,不携带滋养内在生命的作用。

 

 

看到生命内在渴望的美好方向,而不是问题

 

    我们这样来看学生,哪怕这个学生是我们老师最头痛的早恋的学生、不肯读书的学生、厌学的学生、网瘾的学生,你都这么确定地看他。特别是学校有一个好处,因为学校是个系统,从校长到班主任,到任课老师,到学校的心理老师都这么看他的时候,你想这个孩子会怎么样?他就会被我们所谓的正能量巩固起来。他生命就会按照他内在渴望的美好的方向生长。反之,如果他的一些状况我们学校从方方面面都看到他是一个问题,都要研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

    好,你先说说他是什么感受,如果从班主任到任课老师,到校领导,到学校的心理老师,都看到他无限的可能,无限的美好,都那么信任地看着他,到底信任地看着他,你说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

 

男教师:他会感觉很幸福的,他会照着大家对他的那个希望去发展,去成长。

孙老师:对。生命是很神奇的,生命都渴望美、善,这是一种生命本能。当没有人巩固他这个方向,他才会涣散,就像河流一样的。当学校从各个角度,去巩固他的时候,就给了这个河流一个河床,它就会按我们给它的河道去发展它自己。我们只要确定地看他就可以了,确定这样相信他就可以了,这个效能是最高的。反过来,比如说这个学生有某种状况,班主任老师先看到了,汇报给了校领导,校领导再找心理老师,或者找德育老师,大家都觉得这个小孩有问题了,我们大家研究怎么帮助他,甚至通知他家长怎么帮助他的时候,这个学生会是什么感受?我们还是请这位美女,她非常敏感,她能体会到孩子的心灵,她是什么感受?

女教师:就是大家都认为他是有问题的。

孙老师:对,然后大家都很积极,并不是放弃他,还是积极地帮助这个孩子的时候,他会是什么感受?

女教师:他会觉得自己被关注了。如果大家都认为是有问题的,会把这个问题放大,会让他感觉到我可能这个方面是很严重的,本来这个是个小问题,会让他觉得严重了。

孙老师:对,很好,你请坐。这是一个心理,我前面跟陈校长探讨的心理。比如这个小孩出问题了,不管是学习还是行为的问题,大家都很好心地联合各种力量要帮助他的时候,给他造成的一个潜在心理的影响是什么?你体会一下。最大的影响是他对自己没有信心,他害怕了,恐慌了,依赖了,反而没有内在信心来拉拔自己走上一条美好的人生路径。他会害怕,害怕有三种反应。第一,有的小孩害怕以后,他拒绝害怕,他用反抗的方式,你越帮助他,他越不睬你,会表现的叛逆,你越帮助他,越苦口婆心,他就越过分。本来还只是翘课,后来干脆逃学,干脆离家出走,这是一种。他内在也是没有信心,但是他逃避这种感觉,他用叛逆给自己一种力量;第二种孩子就是陈校长讲的后来吃药的孩子,他本质很乖,所以当大家都觉得他是个问题的时候,他对自己没有信心以后,他会努力的让自己好,会压迫自己。而人本身有一个季节,就像秋天的花逼它在春天开,它也开不出来。他很乖,拼命逼迫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又拼命逼迫自己的时候,就是抑郁症,就是强迫症,就变成心理疾病;第三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他也承认自己是错的,他也想改,他就是改不了,他也知道老师很好,但是就没有办法,就是反反复复,纠纠结结,最后老师也无可奈何。就是这三种类型。而问题在哪里?在于我们把他当成有问题的时候,就从生命的底蕴上打消了他的信心,生命是靠来自根底的这一股信心,这股向上的动能来自我完成,自我成就的。

 

 

到底的信心,是动能,是意志力,是开智慧的钥匙

 

    我临床做咨询的时候很多人会跟我讲,“我以前读书很差的,但是高一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突然就要学了,就学的很好”。我想你们老师都有这种经验吧。并不是谁的教育出现结果了,并不是他爸爸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让他从此振作,不是。他突然生命来到这个季节了,他是靠内在的一种信心,一种动能,使得他可以重新开窍,使得他可以克服学习的枯燥,开智慧了。所以人对自己一份到底的信心是最珍贵的,是动能,是意志力,是开智慧的钥匙。

 

    我们讲的心理学不是问题导向的心理学,而是没有问题的心理学,永远在这个底蕴中吟唱的心理学,永远看到他无限的可能,看到他美的痕迹,永远看到那个芬芳,看到他无限可能,永远看到他要用生命,用爱、用美的经纬线编织他的生命,为这个社会,为人类做贡献的这一个底蕴,这一个根基。我们永远看这个根基守在这个根基的时候,这个学生就被我们这份对他绝对的信心巩固在那里,他从根基里面就对自己有信心、有动力、有意志力、有创造力、有格局,这就是育人。而我们作为老师,或者作为成年人,当你付起责任,这么来看待你的学生、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领导的时候,你生命的信心就被巩固起来了,就不涣散、不飘浮了,你的生命是稳固的,扎实的。所以你的生命对你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可以结各种各样美好果实的福田。

 

 

相信爱的力量,实现最轻松的教育

 

    教育都讲要爱学生,我们要相信爱的力量。但是我们的相信不够到底,不够根植在底蕴中的时候,他缺乏一个内在的力量,缺乏一个像原子核原子弹一样的内在的凝聚力量、爆发力量,内在不凝聚也没有办法爆发。不管这个学生表象是什么样,表象我们都可以处理,学习不好啊或者怎么样,这不是问题。底蕴被巩固起来,他就会自我修正,学生会自我修正,因为他要好,他有了内聚的力量,他就会自我改变很多行为习惯,自我开窍,自我启发,这样我们的教育是最轻松的教育。

    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只是育己,就是不是在恐惧、焦虑、担忧中自我涣散掉,而是把你的能量收束在爱和美和信任的频率中。刚才讲为什么人需要彼此赏识,为什么?这是生命的法则,存在的法则。如果存在的事物之间是彼此恨恶的,存在就崩塌了。它必然是相亲相爱的,有不同,但是这个不同彼此相亲相爱,才创造太和。我们每个人是不同的,一个单位里校长、老师角色也是不同的。这个不同,当用爱生爱、美生美把这个不同聚合起来,编织起来的时候才叫存在,才叫生命。这是一个生命的法则。

 

 

底蕴里发出的力量,巩固孩子,也巩固自己走向美好人生

 

在底蕴里面,你发出来的频率是巩固学生的力量,巩固他走向美好人生,充满生命意志力的力量。当你巩固他的力量的时候,你其实在自我巩固,你就不涣散,不耗散,不会动不动就被情绪牵引,动不动就被人际的很多纷争牵引住了,然后受伤,受累。所以你才有一个独立的人格,你的生命是扎实的,独立的,才有一个自由感。这时你给出来的才是一个力量,才是一个真正的触动,才是一份深深的祝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