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需要有培养优秀中医的润土

 希良 2018-06-11

《中国中医药报》4月30日“读者来信”栏目刊登了一篇题为《基层迫切需要优秀中医师》的文章,“想让居民信赖中医,让中医换发出新的光彩,首先就是要让居民身边有可以信赖的中医医师。”

 

笔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农村地区从事中医临证工作。这20多年里,笔者对农村中医行业发展现状深有感触。从行业“内部”来说,农村中医呈现整体“下滑”趋势,甚至很多地方已没了“铁杆中医”痕迹。

 

缺乏润土,基层中医人才难以茁壮成长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至今,半年多的时间,一些地方县城、乡镇街道呈现出一股“中医诊所热”,中医诊所数量有所增多。然而,经过详细了解得知,有的中医诊所却是浑水摸鱼、“挂羊头卖狗肉”,从事纯中医诊疗者,寥寥无几。

 

有人认为,基层优秀中医人才“下滑”的原因在于“留不住人才”。这既是一个表象因素,也是一个直观原因。实际上,基层优秀中医人才“跟不上时代”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他们成长需要的“土壤”,不仅让这些好“苗子”无法自然生长,有时甚至被扼杀。

 

仔细想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困境?


缺乏成长物质,基层年轻中医易“变形”

 

据笔者了解,一名中医人员要成为民众信得过的中医,至少需要10年以上临证经验。这10年里,谁给青年中医提供发展动力、成长动力和“营养”动力?


每个人从20多岁来到30多岁,这10年时间里,得面对结婚生子、养家糊口等,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又有多少青年中医愿意“挨饿”继续当个“好中医”呢?

 

用西医思维管理中医,变相“打压”人才成长

 

十多年前,笔者曾在卫生院中医科干过中医师工作。满怀信心来到中医科,慢慢成为“一方名中医”,是当时笔者到卫生院工作的主要目标。然而,走进卫生院不久,笔者就反悔了,有立即退出卫生院的冲动。

 

原因非常简单,卫生院对中医人员的管理,完全按照西医方式管理,甚至在某些领导眼里,中医科是一个“摆设科室”,赚不到钱,可有可无。用西医思维管理中医人员,等同于给中医药人员变相“打压”。

 

对中医存“偏见”,基层中医遭遇“生长痛”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受鼓励中成长,被侮辱中倒下。然而,有的地方别说乡镇人民政府,就连县级人民政府都把中医药发展,看作是一种以西医为基础的“附带行业”。

 

地方机关也好,社会百姓也罢,有意无意对中医药人员存在莫名其妙的“偏见”,导致基层中医人员对行业有秘而不宣的感受。久而久之,茁壮成长的青年中医,莫名其妙遭遇“生长痛”,有苦说不出。

 

据笔者观察,有的县级医疗机构早已出现“铁杆中医”人才“断链”现象,一些中医“大佬”,要么出现“茶壶煮饺子——有才倒不出”,要么出现“满口理论,却中看不中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老百姓身边的医疗机构,鲜有纯中医人员,绝大多数诊疗、用药“不纯”。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6点:

 

  • 一是中医诊疗收入伴随物价上涨、诊疗费用变化、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变等,明显与中医人才成长周期、付出代价等不匹配;

  • 二是基层老百姓在现代医药大规模“熏陶”下,对疾病诊疗、用药常识等发生改变,占据“小份额”的中医莫名其妙被“排斥”;

  • 三是全社会对中医认知谬误,多数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仅对慢性疾病有调治作用;

  • 四是虚虚假假的“山寨中医”误导了民众视线,出现“假郎中”诊室门庭若市,卫生院中医科冷冷清清的怪象;

  • 五是各种医疗保险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等,对基层中医总是“另眼相看”;

  • 六是中医药传承制度在基层曾经“脱节”,民间中医、基层中医不敢、不能采用传统“师带徒”传承中医。

 

总而言之,在基层要成为一名优秀中医医师,难度相当大,因为基层逐渐缺少了他们茁壮成长必备的润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指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希望全社会重视中医药发展的同时可以积极创造适合优秀中医人才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润土,不要让优秀人才继续流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