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壶生坯入窑烧制温度控制的几个阶段

 来来永胜 2018-06-12


        

不同的窑温对烧制紫砂壶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款成功的紫砂作品需要对窑温有相当的把控力。


窑温对紫砂壶的影响,主要是紫砂壶的成型和紫砂壶颜色两个方面。


成型和质量


窑温是根据泥性来定的,泥料不同所要求的窑温就不同。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烧结度也越高,收缩率随之越大。收缩率越大,也越容易出现问题,如变形。


当窑温过火时,紫砂茶具外边会有烧焦感,产生毛躁,甚至会起爆裂痕迹、变形、起泡等问题。这些将会导致紫砂茶具的透气性和吸水性变差,敲击声音接近瓷器。而窑温偏低时,则会出现色调灰浅、质地疏松,色泽不洁的现象,敲击声音接近陶器,使用时还会有土涩味。


为了提高紫砂茶具的烧成质量,通常会设置好烧结温度的上限和下限,然后根此选择窑炉,制定合理的烧成温度和升温率曲线。对于烧成范围较窄的坯件,适宜在烧结温度的下限完成,可适当延长保温时间,反之,可在上限完成,缩短烧成周期。


紫砂壶颜色


窑温不同,烧成的颜色也会有所差别。也就是说随着温度的变化,胎质颜色会有着深浅不一的变化。因此,适当改变烧成温度和升温率曲线,可对紫砂颜色进行改变。一般而言,在温度范围内,越高温颜色越深,有些泥料吃温广,高低温颜色相去甚远。


如朱泥温度烧低一点是橙色,烧高一点偏红色;青灰泥烧低一点是紫色,烧高一点是青灰色;有些段泥烧低一点是黄色,烧高一点是青色。这些也是原矿紫色泥的特征,发色丰富有变化,显然不是化工泥料可以做到的。



紫砂壶生坯需要进窑烧制结晶后才会是成品,而且紫砂壶的烧制也并不是简单的弄一个窑烧热,然后把壶放入烧好,就像炒菜一样,对于火候和温度都达到一个精准的控制,不同的泥料不同的温度,才能烧出想要的样子。


壶胚入窑烧制,温度的变化可以粗略的分为8个阶段:


【结合水蒸发】

什么是结合水,它称为束缚水或固定水,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他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家和的那一部分水。简单来说就是紫砂壶泥料结构之间的那些不易蒸发的水,这个窑温要保持30分钟后才可以继续升温,否则胚体易开裂。

 

【结构水逸出】

当窑温平稳提高达500度时,胚体内的结构水开始分解逸出,这一步可以看作紫砂壶结晶的开始,这些水都是以离子形式参与矿物的晶格,在达到一定温度时,晶格受到破坏,使得其中的水分逸出。

 


【石英体膨胀】

当窑温达到573度时,泥料中含有的石英颗粒膨胀,体积会增大0.84%,这个体形的变化可能肉眼观察不出,但是却使得它的晶型转变,质地开始坚硬起来。

 

【氧化物显色】

当窑温在600度—1050度时,泥料本身含有的氧化物开始分解,因为不同泥料所含有的氧化物成分不一样,壶体开始显色,也就是烧成后的颜色会逐步显现出来,大部分的变化都较为明显。

 


【保温求定型】

当窑温在1050度到1200度时,大概的胚体烧结定型,这时候要停止加温并且保温30分钟左右,以平衡壶内温差。

 

【降温求色泽】

壶内温度平稳之后,需要将烟道闸板及窑门全部打开,迅速降温到700度左右时再重新关上窑门,制品表面就会生成光泽。此时的壶处于熔融状态(指温度身高时,分子的热运动的动能增大,导致晶体破坏,物质由晶相变为液相的过程),因而壶体不会开裂。

 


【石英体收缩】

因为石英晶型会在573度时再次转变,体积缩小0.84%,所以窑温在700度—400度时,要缓慢又均匀的降温,否则壶会极易开裂。

 

【冷却待出窑】

窑温降到400度时,再降温就可快可慢了,到这一步温差已经不会对成品产生负面影响了。

 


在手工作出紫砂壶壶胚后,对于壶的烧制也是重中之重,经过复杂的窑烧才能到达我们每个人的手中,中间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称为残次品而被抛弃,正因如此,每把壶都有它的独特性。



您看此文用

  · 

秒,欢迎分享~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