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鉴】深圳:创新之土,有芒之种乃生

 houfour 2018-06-12


当前,创新逐渐具备与投资一般强劲的驱动能力,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以无法估量的速度和程度改变着城市空间。创新城区作为新兴的特定城市功能区,成为容纳和展现城市创新实力的重要平台,甚至逐渐发挥比传统的商务区、商贸区、产业园区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空间供给的逻辑逐步从工业时代的“城市吸引企业,企业吸引人”,转变为创新时代的“城市吸引人,人吸引和创造企业”,创新城区不仅是吸引资本、企业的磁石,还是满足创新人群多元需求、激发创新创意、追求更美好未来的地方。


1

重点区域:

城市创新供给的关键地区


2014年开始,深圳市政府要求高水平开发建设若干重点区域,供给高品质空间环境和高标准的城市服务[1]。截止到2017年底,深圳市共有17个发展平台纳入市级重点区域,既包括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宝安中心区等近期重点培育的高端服务型城区,也有坂雪岗科技城、高新区北区等创新产业型城区,还有国际生态城、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等后发的生态型城区,又有梅林-彩田片区、笋岗-清水河片区等原特区内近期重点更新的旧城地区。


整体来看,17个重点区域的目标定位、发展阶段、空间规模、主导功能等存在较大差异,也都面临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环境精细化设计不足、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提升、综合运营管理主体缺乏等一些共性问题。



当前,重点区域作为深圳近期建设“全球创新之都”城市的重点地区,亟待先行探索创新导向的空间供给侧改革路径,率先回答一个基本问题:


如何供给有质量、可持续、有竞争力的优质创新空间?


截止到2017年底,深圳市共有17个发展平台纳入市级重点区域,包括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宝安中心区、坪山中心区、大运新城、空港新城、光明凤凰城、国际低碳城、笋岗-清水河片区、梅林-彩田片区、坂雪岗科技城、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新区北区、福田保税区、平湖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基地、盐田河临港产业带。


2

立足创新特征,构建创新标准


创新城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功能空间,其营造理念、功能特征、组织方式、设施配置势必会与其他城市地区有所差别,有必要对当前一流的创新城区进行画像。


通过对2thinknow全球创新城市排名中创新城市的典型创新城区的对比分析(鉴于篇幅有限,相关创新城区案例的研究不在此展开具体论述,城PLUS将另辟专篇),可以发现创新城区普遍具有以下共性特征:


  • 包容性、混合性、灵活性的功能空间

  • 高密度、共享化、社交化的服务资源

  • 高活力、可传承、可辨识的场所环境

  • 网络化、便利化、智慧化的基础设施


深圳重点区域创新导向的开发建设,势必是要首先基于创新城区特征,构建面向未来、支持创新的标准框架体系。


2thinknow全球创新城市指数

(Innovation Cities™ Indexes )前10位城市


功能空间:

包容性、混合性、灵活性


包容性意味着创新空间营造的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能够吸引多元的创新人群,满足工作、生活、休闲等多种需求,平衡成本和品质,预防成本上升对创新的挤出效应。


混合性则是基于创新对行业、学科、人群融合的需求,加强设施功能、产业类型、研究领域的混合性,意味着需要容纳创新功能的空间更加丰富,立体层面也应紧凑混合。


灵活性则需要保证空间开放无边界,功能复合弹性,易于随时灵活调整,允许适度临时性改造,能为未知功能预留可能。


对于重点区域而言,建议:


建设成本适宜、混合包容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重点协调居住和就业功能关系,统筹安排内部的生产和生活设施,提高本地就业和居住人口规模。强调土地精细化管理,尝试在轨道站点核心区[2],有条件的地区划定白地[3]、弹性预留用地[4]等复合用地。探索政府与市属企业通过开发、购买等方式,自持一定规模物业,以租赁方式,供给低成本创新空间,持续稳定地支持和引导创新活动。针对性将创新导向的设计要求纳入规划编制、土地出让、项目建设等环节,设立创新城区改造基金,加强激励机制,助力和保障创新空间建设。


打造功能复合、成本适宜的服务单元


重点供给高品质的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场所和Soho办公建筑、公寓式住宅,促进立体空间功能混合,推进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鼓励建设功能立体复合的城市综合体,探索建筑空间分时、分区的精细化弹性利用,保护和预留低成本、共享型办公建筑空间。



塑造共享型、交互式的产业单元


加强面向“双创”的创新空间和设施保障,重点提高产业区块线内工业用地效率和效益,供给共享型、交互式的工作空间、生活空间和社交空间,提高与城市高等级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促进封闭独立型的产业园区向弹性生长的科创城区转变。


打造类型多样、活力宜人的居住单元


营造包容混合的社区空间,倡导多样化的住房类型,轨道影响区内提高中小套型住宅占比,居住用地优先用于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服务资源:

高密度、共享化、社交化


高密度意味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既集聚科研、学术、教育等基础型创新资源,还容纳高效便捷的金融、媒体、运营等服务型创新资源,以及多元新潮商业、娱乐等生活、休闲服务资源,满足初创企业和创新人群的就近工作、生活和休闲需求。


共享化意味着创新空间应以增加交流密度为导向,加大共享空间和设施配置,降低资源投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高效的服务网络,提高人与人不期而遇的机会。


社交化意味着创新城区需要通过场所营造和活动策划,搭建信息对等的便捷交流平台,吸引人群集聚,塑造无所不在的“社交资本”,在社交中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对接,激发创新灵感,拓展信息渠道,测试市场可行性,提高创新效率。


 

对于重点区域而言,建议:


建设紧凑共享的创新工作圈


基于创新人群的工作习惯、活动特征,增加24h便利商业、共享办公、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特色餐厅、产品展示等工作配套服务设施,建立工作地与公共设施、开放空间、公交站点之间的便捷慢行交通联系,结合公共交通站点,构建15分钟创新工作圈。


建设均好便捷的创新生活圈


基于创新人群的生活需求、活动特征和设施偏好,增加花店、书店、咖啡馆、创意集市、全龄教育机构、艺术馆、展览馆等新潮文艺的生活配套设施,营造活力且舒适的第三空间,供给儿童友好、老人乐龄和全民健康的服务设施,建立居住地与公共设施、开放空间、公交站点的便捷慢行交通联系,探索服务设施复合布局,加强人群共享和分时利用,构建15分钟创新生活圈。


15分钟创新工作圈模式示意图


15分钟创新生活圈模式示意图


供给面向创新人才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


加强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引进和建设,植入技术升级、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搭建提供金融、研发设计、品牌培育、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在高校、产业园区、公共建筑、办公建筑和社区中心,植入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引入社会资本,鼓励龙头创新企业搭建开放式技术分享、培训和服务平台。


场所环境:
高活力、可传承、可辨识


高活力意味着创新空间需要满足创新人群对新潮文化、先锋气氛、个性生活的偏好,打造充满酷理念的场所环境,支撑、孕育和激发革新精神。


可传承意味着在创新空间功能升级和创新人群嵌入的过程中,重视本地居民和原生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本地特色和历史风格的空间塑造和环境传承,激发原住民与创新人群共同提升创新参与度和场所认同感。


可辨识意味着创新空间应当具有与众不同的场所环境特征,通过 生态、 风景、 智慧等方式,形成更有辨识度的生态化、艺术化的场所环境,焕发先锋城市活力和包容文化特质。



对于重点区域而言,建议:


构建全天候、高活力的公共交往场所


重点在轨道站点核心区,供给立体化、全天候的业态、设施和公共交往空间,建设室内外交织、无缝衔接、遮阳避雨的立体慢行系统,策划和运营各类活动,激发城市活力。


建设活力宜人、绿色共享的公共开放场所


加强城区内部绿色空间与城市生态廊道、斑块的有效联通,通过对林荫道、硬质广场、街头空地、底层架空、建筑屋顶等空间的“微更新”,以及非公共建筑附属空间的开放,植入街头绿地、“口袋公园”、运动场等小型公共场所,融入教育、文化、体育等功能,建构蓝绿交织的公共开放游憩系统,提高开放空间的系统性、可达性和质量性。


构建步行友好、有归属感的城市街道


鼓励封闭小区内部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提供安全舒适、尺度宜人的慢行空间,引导沿街底层建筑功能向公共服务、商业、文化、娱乐转变,对核心街道进行整体风貌管控和文化氛围营造,引入街道活动,提升街道活力。



基础设施:

网络化、可达性、智慧化


网络化意味着设施应顺应创新从封闭转向开放的趋势,满足创新企业和创新人群的跨领域合作需求,依托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构建联系紧密的协作创新网络。


可达性意味着应该有更多元的连接方式,通过扁平、密集、可获得的基础设施网络,实现本地、区域、国际的多尺度空间可达。


智慧化需要将创新城区作为孕育最新技术、试验前沿科技、利用智慧设施的城区,引领科技潮流,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变成创新技术的实验室。


那么对于重点区域而言,建议:

 

设计精细化的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


轨道站点核心区内实现多种出行方式一体化快速换乘,加强公共交通枢纽和地面通道、二层连廊、地上商业街、步行通道等开放空间的联系,构建无雨遮阳步行网络。


建设韧性低碳、安全智慧的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行低影响开发。加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供给休闲游憩功能的生态产品。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进节能城市建设,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加快智慧城区建设,构建高快速信息网络,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推动社区的智慧化建设或改造,布局绿色节能、智慧高效的交通设施。



3

小结: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当前,“创新”已经成为深圳最具有竞争力和最受瞩目的城市标签,但从可持续创新的角度来看,深圳创新仍面临着重重挑战,路漫漫,任重道远:创新城区需要呈现与众不同的特征和模式。


深圳市重点区域有着打造多样化创新城区的天然优势,若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基于创新城区特征和自身发展潜力,先行面向创新人群和创新企业的全新需求,从标准供给角度着手,率先推动创新导向的空间供给侧改革,植入空间创新政策,提前拥抱未来,夯实基础,留足弹性,以星星之火,多方式、多路径来支持深圳打造“全球创新之都”。

  

*以上思考基于深圳市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委托课题《深圳市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标准框架研究》和中规院深圳分院自设课题《创新城市的国际比较研究》,在此对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和中规院深圳分院的各位前辈在课题中的悉心指导以及对参与以上课题的各位小伙伴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


·  ·  ·

来源:城PLU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