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刻字碗

 吴越尽说 2018-06-12

吴江日报2018-4-21 作者:严宏耕

 

春节回乡下过年,在母亲的厨房内,又看到了刻字的碗。那天,孙女看到后就拉着我问道:爷爷,这只碗的碗底怎么有个字呀?这是什么意思呀?这一问,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看着大人买来新碗后叫工匠刻字的情景来。

碗底刻字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为啥要在碗底刻字?主要是过去一个村庄上的人家办红白喜事,没有那么多的碗,一办事就得跟左邻右舍借,如果不在碗底刻上字,用完后就分不清还哪一家,容易搞错。当时差不多家家都会在碗底刻上自己家的姓或名。归根结底,是那时候人们生活水平低,家里都较穷,买不起更多的碗。

那时的人们,即使对待一只普通的碗都非常爱惜,如果小孩不慎打碎了碗,有些大人会瞪着双眼大骂,有些大人则干脆把小孩打一顿。骂了、打了,可打碎的碗还是舍不得扔掉,还会把它捡起来保存好,等补碗的师傅来将碗打上小眼、钉上补钉又继续使用。

那时,一般人家只有到过年了才添上几只新碗和新盆子,平时都用旧碗旧盆。

有一年新年来临之际,父亲从供销社的生活商店买回了一批新碗。刻字那天,正好我放寒假在家,于是,我十分兴奋地帮着将新碗从厨房里搬出来叫刻字师傅刻字。

谈妥价格,问过父亲要刻上什么字后,刻字师傅就放下工具箱,然后坐在小凳子上。他拿出刻字的工具(主要是一把刻字的钢钻和一个小榔头)后,就操作了起来,叮叮当当一阵后,一个字就刻好了,再在字上涂抹上一种颜料后就完工了。当然,碗底要刻上什么字,都是主人家选定的。刻字都是按字数收费的,大多数人家刻一个字。如果一个队里你的姓是唯一的就可以刻上你的姓,如果同一个姓的人家较多,那就得选名字中较为特殊的字,这样便于区分。刻字,说起来其实也是一种技术活,轻重一定要适中。太轻,刻出的字太浅,使用后会很快看不见;太重,很可能把碗刻碎了,还得赔偿主人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天,我家一共刻了20个碗。由于那位刻字师傅技艺精湛,一会儿就刻完了。对在一旁观看的我来说,时间简直是太短了,我是多么希望有更多的碗来刻字啊!可惜,没有更多。

就在刻字后的第三天,表叔家要办喜事,前一晚就来我家借碗了。看得出来,父母是很为难的,毕竟自己还没有用过的新碗就要借出去用了,万一打碎了多可惜啊!但念在亲戚分上,还是爽快地借给表叔了。好在还回来时,一只不缺,也没有打口子,真可谓是完璧归赵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一些精明的厨艺人看到了农村红白喜事的商机,做起了出租碗筷、桌子、凳子的生意,后来干脆提供起了包括烧菜煮饭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即所谓的勃倒厅。从此,农民办红白喜事倒省心了不少,农家办事就不用借碗了,添置新碗也不用再在碗底刻字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刻字碗渐渐退出了农家的日常生活。现在的小孩,已经很少能看到碗底刻字的碗了。那些刻着字的碗却还在乡村人家存放着,留存着一段难忘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