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天赋自由 0~6岁,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Quan悠云 2018-06-12

家庭育儿书很少深入涉及 学习内驱力 问题,

作者深入早教实践多年,

本书从观察孩子日常行为入手,

帮助成人发现孩子主动学习的信号,

并配以大量可操作的案例和建议,

通俗易懂,

是名目繁多的早教书中值得一读的一本。

 

书摘:

序言

  • 要让孩子更聪明,就要注重在他们强烈学习欲望主导下的 综合能力 的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模仿力、感受力、语言理解力、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专注力、记忆力……所有这些都是孩子获得更好发展的基础。

序章  早教的迷思

  • 基于对早教的理解不同,家长们分化为无为派、有为派、彷徨派、纠结派、顺势而为派五类。(P2)
  • 无为派——一些该有的社会规则也被这部分家长给“自由化”了,以致孩子在家在外都没有规矩,影响到他人也毫不在意。
  • 顺势而为派——在淡定的前提下有所作为。
  • 教育,是一个以生命启发生命,在摇摆中把握平衡的过程;教育,无有定法,法法相通;好的教育,一定是个性化的、鲜活的、是与当下紧密关联的。好的教育,需要以细水长流般的方式去渗透;好的教育,使孩子获得滋养,后劲十足,而不是让我们看到眼前昙花一现的成效;好的教育,以孩子为本,而不是以父母的期望为本;好的教育,兼顾当下,更着眼于未来。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收获,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教育方式各有所长,也注定各有所短,很难以好坏简单予以评判。
  • 孩子永远受他最亲近的最爱的人影响更大,我们不需要去改变他人来迎合自己,只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做孩子最信赖最亲近的人,给孩子一个温暖可靠的环境,便一切都在掌控中。
  • 养育孩子最大的原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以和为贵。若家庭关系出现问题,孩子内心惶恐,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探索外部环境,适得其反。
  • 孩子看待人与事,不像我们成人,有那么多的思维定式。好与坏、黑与白、是与非,在他们心目中并没有分明的界限。当孩子们能够以如此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急着把这些二元分化的观念灌输给他们,保持他们不一定式看世界的可贵特性,未来,他们就会懂得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
  • 天赋是被培养和激发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孩子不需要教,需要的是熏陶、浸染。只要我们营造了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他自然会从环境中吸收,并将他吸收到的一切内化成他自己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重组、创新。因此,早教的目的不是早早地教会孩子某些东西,而是通过给予他恰当的刺激,激发他内在的潜能,启发他原本有的智慧。早教班不存在必不必须上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上的问题。早教这件事,家庭永远是重心,早教机构也不能解决早教的所有问题,它只是个有益的补充。
  • 如何选择早教班?:1.理念要与家长吻合;2.孩子要感兴趣;3.老师懂孩子,充满爱心;4.授课方式是否灵活,是否适合孩子;5.参考其他家长意见。
  • 如何判断“适合”?除了观察孩子的反应,如何授课是需要认真观察的事情。早教班的课程内容如果重在灌输知识、教授方法,这样的课程就不适合孩子,对孩子益处不大。若以激发孩子潜能,或启发孩子智慧为重心,便是值得去上的课程。当然,此潜能与智慧,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学习知识与技能
  • 关于应试教育,我们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在深层的恐惧心理支配下,成为逼迫孩子的帮凶。在目前的大环境中,我们真的“不得不”,并且“无所为”吗?我们有没有可能在看似“无所为处”有所作为,让我们的孩子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自在、更本真、更贴近人性呢?
  • 让孩子如其所是,谈何容易。它考验的是家长的定力与胆量。让孩子如其所是,又能悠游于应试教育大环境,就更不容易了。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孩子越小,我们越能有作为,孩子越大,可作为处便越来越少。
  • 早教,要从哪里做起?概略言之——吃喝拉撒玩,父母的一言一行,各种关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心理环境)的创设与选择,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遭遇的好事坏事,即孩子耳濡目染、手足所触、嘴尝鼻嗅、心之所感,一切一切皆是早教。也因此,我们实际上时时事事处处都在对孩子进行早教。从当下做起就OK。
  • 什么年龄、怎么早教?不管孩子大小,给他一些美好的来自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刺激,对他来说都是有益的。因此,不管孩子能否听懂,跟他说说话,描述所见、所闻、所感;念些优美的文字;与他有些肢体的接触(如抚摸、拥抱、亲吻……当然以什么样的方式接触要视孩子的情况而定,个别孩子对肢体接触会比较敏感,还是以尊重孩子的感受为宜);给他一张“好脸”,带着爱、带着祝福、带着感恩的心去面对他,给他温暖的情绪体验;营造一个温暖、舒适、充满爱的环境,与家人处理好关系;调整好自身状态,有情绪别乱发脾气,寻找更恰当的方式去处理;多站在对方立场思考,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安心、舒畅;当孩子试图突破我们的底线,与我们对抗时,温和地坚持,让他明白界限……这些就已经是非常好的滋养了。
  • 当我们过分拘泥于什么年龄、怎么早教的时候,早教这件事就会趋于机械。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多观察、多了解孩子,跟随他,顺应他的需求与一时的兴趣去拓展、变通、顺势而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早教方式。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喜欢张着好奇的眼睛到处看,这时候,我们只要跟随他,他看到什么,就描述什么,引领他去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事物就好了。若孩子进入撕书的阶段,那就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满足他的这种需求好了。比如,我们可以把不能撕的书归拢到一处,告诉他这些要保护好,同时给他准比更多可以撕着玩的废弃书刊、纸张(各种材质的都准备些),让他撕个够,并且跟他一起撕,撕出更多花样——以不同的方式撕,撕不同的东西,撕不同的纸张,撕不同的颜色……然后以不同的方式拼贴、链接,用于不同的用途……如此,无限地拓展、辐射。
  • 早教成效如何不取决于时间的多寡,而取决于陪伴质量的高低。一生中真正影响我们的事,往往是那些带给我们强烈情绪体验的事,或激动、或兴奋、或恐惧、或悲伤、或无助、或沮丧……对于上班妈妈来说,把有限的时间利用好了,陪伴孩子时做到全心全意,哪怕每天只跟孩子一起玩一个简单的游戏,一样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每个貌似简单甚至无聊的游戏,只要孩子喜欢,我们都可以巧妙地融入众多的教育元素,滋养孩子的头脑,让他受益一辈子。
  • 让早教愉悦的4个关键词:1.尊重、理解;2.变通;3.顺势而为。凡事问自己两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能那样?第一个问题又可以衍生出三个问题:1.是否是孩子阶段性的需求?2.他到底需要什么?3.是我回应错误吗?第二个问题也可以衍生出两个问题:1.能否不冲突?2.什么对他是更好的?想明白这些问题,答案自然就呈现了。大道至简。上述的关键词与问题归纳起来,其实就一个字——“变”。育儿的烦恼大抵源于“我执”。因为“我执”,我们看到的只有“我的观点”、“我的期待”、“我的感受”、“我的情绪”、“我的……”当我们纠结于这些“我的”时,某些重要的部分就被忽视了。于是,早教趋于机械,自然就成了令亲子都很尴尬的一件事。若破除“我执”,懂得变化,一切皆可转化。

 

一、孩子自主学习的信号,你看到了吗?

  • 对孩子来说,自主学习,不是被训练出来的一种能力,而是出于成长需求伴随而来的一种本能。
  • 什么是自主学习力?越是低龄的孩子,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越强烈,自主学习的方式越多种多样,甚至有时让我们匪夷所思,根本就无法想象那便是学习。“自主学习力”——出于了解某事物的意愿,无须他人督促与指导,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主动探索其奥秘的能力。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能力,涵盖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模仿能力、探索能力、归纳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专注力、记忆力……孩子自主学习的本能受抚养人及环境的影响而得到增强或削弱。
  • “与生俱来”形容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而同质化的教育,确实在磨灭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不完全认为这是教育体制问题,更多的是施教者的问题。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施教者不是老师,而是家长。1.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自主学习力并非某些孩子独有,而是每个孩子都拥有的一种欲望与能力;2.但凡智力发育正常的孩子,在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力这件事上,我们并非无从下手,而是大有作为;3.自主学习力的培养并非孩子上学后才需要做的工作,而应从孩子一出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4.自主学习力并非由家长督促甚至逼迫而来,而是顺势而为,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发而来;5.并非只有学习知识才叫学习。孩子所有的探索活动都是自主学习的方式;6.学习不是受苦,而是一种乐趣。
  • 孩子天生就有许多潜能,并且,他们的潜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得多。我认为,从沉寂无声的状态,到孩子的潜能被激发出来,最终显现于我们面前,需要经历三个关键期,即积累期、潜伏期和敏感期
  • 拔苗助长要不得,等待是必需的,但等待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消极地等,而是积极地等。事实是,如果我们不提供机会让孩子尽早接触某些事物,孩子的某些潜能就不可能被激发,等过了敏感期,甚至永远都失去了被激发的机会。所谓积极地等,指的是顺应孩子发展的需求,顺其自然提供机会让他接触某些事物。接触了他就会很自然地吸收。这个吸收的过程就是积累期。孩子接触得早,父母提供的机会得当,孩子的敏感期到来得也早,并且敏感度更强烈。只要我们给了孩子接触的机会,孩子就会将他吸收的东西内化成他自己的东西。这个内化的过程,孩子看似没有反应,我们的努力看似没哟成效,但是变化已经在孩子的内在悄悄地发生了,只是没有呈现。这个没有呈现的时期便是潜伏期。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孩子有了表现的欲望,开始向外输出,就进入了妇孺皆知的“敏感期”了。
  • 别将学习的本能误认为“多动“,孩子哪些特殊的本能会让我们误解他”多动“呢?本能1:照相式吸收信息;本能2:心到手到,手快于脑;本能3:一心多用;本能4:新异事物优先;本能5:在运动中学习。(P44~45)
  • 三四岁孩子最典型的特点之一——”思维外化“。他们还不能像我们成人一样,可以将思考的过程隐藏起来,相反,他们常常是一边思考,一边把思考的过程用语言描述出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经常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
  • 孩子需要有独自享受游戏的时间。独处,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在独处的过程中,他学会了专注,学会了自我探索。当然,他也需要互动的机会。没有互动的机会,孩子就会过于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对他人视而不见,严重的甚至形成假性自闭,妨碍孩子的发展。加不加入孩子的游戏,视情况而定就好。
  • 让”一根筋“成为学习深化的动因——在孩子专注玩(探索)过程中,视情况一边耐心地等待,一边观察他的反应,在时机成熟时再介入他的游戏,或者干脆不介入,只在他挫败感严重时,平静地给予他安抚,不着痕迹地向他示范如何尝试变换方式去达到目的。
  • ”我自己“——宝宝的自主学习宣言  孩子最终学会使用餐具,需要经历一个尝试——失败——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尝试——成功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孩子尝试自主学习的极好机会。当然,要享受这个阶段,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个挑战。尤其在尝试的初期,我们会经历一个相当混乱的阶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有混乱的阶段都有意义,都值得我们陪伴孩子一起去经历。

 

二、你在扼杀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吗?

  • 自主学习的重心在于强调”自主“。既然是”自主“,自然要以孩子的兴趣为重心。若不然,”自主学习“就变成了”被动学习“甚至”强迫学习“,以”被动“或”强迫“,孩子就有被控制的感觉,自然不再觉得有乐趣。没有了乐趣,他必然会规避。这样的做法与我们的初衷就南辕北辙了。(雨蓝—”甜心“)
  • 很多时候,”学习“之外的功夫往往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也更直接地关乎还学习能力的发展。哪些功夫没做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发展呢?1.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2.缺乏良好功能的家庭环境;3.把”玩“与”学“对立起来;4.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5.赏识过度;6.”学习“成了讨好父母的手段。
  • 教育不是”一是一,二是二“的关系,而是一个融合与平衡的关系。很多貌似没有关联的事情,也许都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每个点都可以带动一个面,每个点也都决定于一个面。以更高远的眼光看待孩子”学习“这件事,才能真正呵护哈站自主学习的本能,协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 对同质化教育说NO!  我理解为什么会有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急切要告知孩子一个”正确答案“,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们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一切早已铭刻到我们的骨子里,成了我们下意识反应。可是,当我们认同了某个所谓的”正确答案“,并且要求孩子也如此认同的时候,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便被否决了。当他内心的声音被否决,初始时,他会抗争。抗争失败,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会以更加强有力的方式继续抗争,于是,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对抗的能量,用于创新的能量自然就被削弱了。另一些孩子学会了乖巧服从,他创新的能量则被压抑了,一样无法流动。当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终有一天,孩子因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而放弃抗争,最终变得缺乏主见,不再信任自己的感觉,不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唯唯诺诺,凡事都期待父母或者其他人给他一个确定的答案,或为自己找到了”正确答案“松一口气,或为自己没有说出”错误答案“而庆幸。孩子的思维、行事模式,与学龄前的经历关系密切。一个从小就知道唯唯诺诺,不得不逢迎家长的孩子,成年之后也很难摆脱这种模式。小时候,他可能期待家长、老师给出正确答案,成人后,他只好期待领导、同事给出正确答案,轻易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因依赖他人给出想法而变得没有自己的想法。但凡需要自己做决定,他就无所适从。试想想,一个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或者根本就缺乏想法的人,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如何体现呢?
  • 同质化教育确实有诸多弊端,但求同是我们融入团体,获得他人认可比较安全的一种方式。过分求同确实是扼杀想象力,创造力或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真正要做的工作不是规避求同,而是如何在求同与求异二者之间取得平衡。也就是,在求同的同时,也引导孩子接纳他人的“我与你不一样”,并以他自己的“我与你不一样”为荣,给他们一个更开阔的思路,去拓展自己的未来,也以更为宽广的心胸接纳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 我们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人生一定要有志向,有远大目标,才有成才的可能,才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若养成半途而废的习惯,凡事不能坚持,人这一辈子终将一事无成。这话确实有道理。但是,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设立目标、紧盯目标的方式只会带给孩子压力,让他聚焦于压力,看不到周边成长过程中亮丽的风景,继而丧失学习的乐趣,并厌倦学习。……过早设立学习目标,设立过高的目标,紧盯目标,不懂得变通,缺乏顺势而为的智慧,最终不是扼杀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本能,打压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便是丧失了激励孩子自主学习,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热情的机会。当然,因为做不好某件事,孩子产生挫败感很正常。我们没有必要去压制孩子的挫败感。如果我们在不紧盯目标的同时,能更多地引导孩子去享受过程,以更幽默乐天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我们可以设定目标,但是走向目标的这个过程可以很欢乐,即便没有达到目标,也可以很欢乐。只要享受了这个过程,达到那个目标便只是时日的问题。
  • 人生注定有很多的局限性。获取间接经验,也是丰富我们心灵的必然途径,没必要避之唯恐不及。知识不怕学,怕的是死学加学死。学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一个人变得更博学,而是通过获取知识,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智慧。就算一个人很博学,若把知识学死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可以自动检索的活图书馆,没有更多的意义。只有当知识成为激发一个人内在智慧的催化剂时,它才更具有意义。因此,向孩子传递知识时,注意传递的方式,别因为知识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就OK
  • 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我们共同扼杀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弹性思维。而弹性思维,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如果我们多尝试换个思路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就不会跟外界较劲,更不会跟孩子较劲。我们自己不较劲,就会轻松很多,淡定很多,愉悦很多。(案例P84~87)……跟孩子在一起,如果我们不在细枝末节上跟孩子较劲、纠缠,而是顺着他的话头往下引,亲子冲突少了,育儿烦恼灭了,亲子之间不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说教与被说教的关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自然也拓展了,何乐而不为呢?……亲子相处,该有的原则还是要有(社会性交往),而且,不是特殊情况,原则性的问题不可弹性过大。

三、孩子的潜力,在认知中发展

四、给孩子一个具有吸收力的环境

五、发现孩子创造力的秘密

六、从家长入手,滋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