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地图|不可磨灭的民族烙印——苗族银饰

 秦岭之尖 2018-06-13



提及精工细作、巧夺天工的传统手工艺品,人们的印象多是传承困难、需要保护。但苗族银饰算是一个例外,在今日的苗寨中,令人炫目的苗银仍然随处可见。而它之所以能够让一代代的苗族银匠为之付出一生,是因为这种承载着苗族人的情感和信仰的饰物,早已与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苗银,匠人手中跃动的灵魂一阵清风吹过,木楼上落下些许粉末飘飘洒洒,那是野蜂穿凿房梁推出的木屑。寂静的村庄响起了小锤的叮当声,杨光宾又开始了一天的锻银錾花。“我从小就是在银饰制作的火塘边和敲打声中长大,如今已经在砧板上敲敲打打了半辈子,丢掉了手艺,我们的银饰就不值钱了。”杨光宾是贵州省“银匠村”的第五代传人,远近闻名的银匠高手。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包含铸炼、捶打、拉丝、搓丝、掐丝、镶嵌加固、洗涤等30多道工序,复杂而精细。錾刻和焊接是其中最难的两道工序。杨光宾在錾刻图案时并没有任何范本,所有的图都是靠祖辈口传心授,长期实践烂熟于胸。 錾刻的力度和敲打的节奏要拿捏得非常好,平稳均匀适中,太轻出不来效果,太重会把银片穿透,就前功尽弃了。



杨师傅对银饰进行錾刻焊接也是一个费功夫的细活,例如,一付银角需要203片银花焊接而成,而每一片都是要经过手工编制和焊接一点点完成。先把银花粘上焊液,再用吹管焊接,火力温和,这样焊接的制品没有很明显的焊点,银饰浑然天成。 简单、小件的银饰制作需要一天,而雕花项圈或银帽则要花上五六天时间。若制作银片则更为费工,需先将银条摊开成大张薄片,然后照所需剪成小块,放在模子里压成粗形的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凿成细致的花纹。


焊接工艺

工具排列有序,以便下次使用“苗族银饰是我们苗家人生活的一部分,在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中都用得到。我花一年时间为女儿准备了一套苗族银饰服装,就是送给她做嫁妆,并希望她传给下一代。”

杨师傅部分作品


只要美,怎样都好!

苗族银饰的佩戴分为头饰、颈饰、胸背饰、腰饰、手饰、脚饰。而苗家人对于银饰的审美标准可以说近乎执拗:以大为美: 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为山,巍峨之美;水大为海,浩渺之美。

以重为美:


为了戴耳环,施洞的女孩出生后1岁就要用针将一根红丝线穿耳朵,从6岁到13岁左右,要用糯米草一根根地往耳朵眼里插,一年加插一部分,将耳洞逐渐撑大,最多可以插上四五十根,以便能戴上4两左右一对的耳环。 以多为美: 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不可磨灭的民族烙印


“每件银饰都讲述着苗族的历史,如果没有独特的艺术灵感,没有故事,将不能体现出我们苗族深厚的历史与纯朴的民风。”杨师傅自豪的说。



受到巫文化中“万物有灵”观点的影响,錾刻有先祖图腾的银饰被苗人赋予了数不完说不尽的神秘意义。他们相信银饰具有驱邪消灾的作用,因此即便是行山走路在山泉中饮水,都要先用银镯浸入泉水后才饮用;而每个少女出嫁之时也必须配备一身传统的银饰穿戴,戴上以后终生跟随。



苗族银饰中还透露出其独特的徙文化迁,铭刻着祖先迁徙和征战途中的所见所闻,彰显勇敢顽强的精神。“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这是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的一个著名论断。而这种说法在银饰上也有体现:不论是项圈还是挂牌、吊牌、围腰吊饰,所有的苗银都佩有响铃。在响铃声中,人们携手走过了一道道山水,前呼后应,永不失散。银饰在苗族数千年的繁衍发展过程中,早已不止是别在腰间的艺术品,已然化身为一种精神力量,凝聚子子孙孙,支撑着整个苗族。


手艺君有话说:

请大家在阅读后随手点赞

以示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