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古代人都喝低度酒,而现代人都爱喝高度烈酒?

 三平斋 2018-06-13


古代都喝低度酒是有一些技术上的原因,可现代人为什么都爱喝高度蒸馏烈酒呢,我怎么觉得没经过蒸馏的低度酒好喝还健康呢,关键大碗喝酒还很爷们呢。


蒸馏技术被应用之前,酒的度数不高。有了蒸馏技术之后,酒的度数就和现代没什么区别了。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

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

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酒,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据传元代开始伊朗的蒸馏技术才开始传入中国,于是才有了蒸馏这个技术,蒸馏不仅是一个工艺流程,而是可以去杂提纯的过程。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蒸馏酒是利用谷物、水果或蔬菜在经过酒精发酵后的产物为原料,以蒸馏方式所制造出的酒。蒸馏的过程会净化液体并除去稀释酒的成分(例如水),目的是增加其酒精浓度(通常以ABV表示浓度)。由于制酒发酵过程中产生过浓的乙醇溶液可以将酵母杀死,无法继续发酵,所以经发酵酿造的酒类含乙醇浓度最高只能达10%—20%。但酒精的沸点是78.2℃,经加热使温度超过酒精沸点而不到水的沸点,酒精蒸汽逸出,再经冷凝可得到80%—90%以上浓度的乙醇溶液,经勾兑可制造高浓度的烈酒。由于要获得更高浓度的酒往往经过蒸馏过程,故一般来说,烈酒是蒸馏酒的同义词。在北美,「烈酒」一词已用于区分蒸馏酒和未蒸馏酒。

蒸馏酒最早出现公元1世纪的亚历山大 。

中国的蒸馏酒是在南宋至元朝之间出现的,其技术可能来自阿拉伯人。中国的白酒中由于蒸馏过程中提取的馏分不同,有时分为“头曲”“二曲”或“二锅头”等。

世界著名的蒸馏酒有英国以大麦蒸馏的威士忌、法国以葡萄蒸馏的白兰地、俄罗斯及东欧以面包蒸馏的伏特加、加勒比地区以蔗糖糖蜜蒸馏的朗姆酒、荷兰以杜松子调味的琴酒和墨西哥以龙舌兰糖浆蒸馏的龙舌兰酒,并称世界六大鸡尾酒基酒。

真正研究酒的话,大家其实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似乎从古到今,酒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其实并不是酒量下降了,而是酒精度提升了,其实古人也是一直再追求更高的酒精度的,只是一直没有太多办法,一直到后来蒸馏酒的出现才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迅速取代了以前薄酒的低位。

春秋时期的孔夫子号称“无量”,这个无量并不是没有酒量,有大海无量的意思。他是“不及醉”,也就是从来没有醉过,孔夫子最不喜欢鲁酒,说鲁酒太薄,这里还有个典故,因为鲁酒太薄而引发过战争。

到了唐朝,杜甫老先生有个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与诸君分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库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废万钱,饮入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投笔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据此歌,焦遂酒量最大,喝5斗还不倒;张旭酒量最小,3杯下肚就找不着北了。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唐时一斗相当于现在5.94公升,焦遂饮酒5斗,当有29.7公升,接近60斤。

您会说,这焦遂酒量太大,似乎有吹牛嫌疑。那么好,咱们再挑几个不太吓人的。

首先是李白,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他自己也嚷着要“一饮三百杯”,看来喝一斗是可能的。如前所述,唐时一斗是5.94公升,装满酒至少10斤,说明李白的酒量在10斤以上。

其次是李群玉,此人有诗如下:

晴日熏樱蕊,丰蒙雪满林。

请君三斗酒,醉卧白罗岑。

这李某请一朋友对饮,备酒3斗,俩人平分,每人一斗半,即使李群玉少喝一些,也得干掉一斗——再少就不像话了,您试想,一大男人请客,自个拖滑不喝,单把哥们儿往死里灌,多没意思啊。

再其次是王源中,有回唐文宗赐他两大盘酒,每盘装10碗,每碗盛一升,他咕咚一碗,咕咚一碗,喝了个干净(参见《太平广记》卷233)。众所周知,10升为一斗,王源中喝下20升,刚好两斗,按每斗10斤算,也有20斤。

《晋史》中俩酒鬼,山涛能喝8斗,周顗能喝10斗,貌似比焦遂的5斗海量还要猛,其实不然。按历代量制,晋斗仅有2.02公升,连唐斗的一半都不到,这样的8斗酒只有30斤,10斗酒只有40斤。而且据《魏晋世语》记载,周顗那10斗酒“由旦至暮”,足足喝了一天,现在一个壮年男子,只要身体健康、肠胃正常、对酒精不过敏,在一天之内喝完40斤低度酒是可能的。

其实唐以前没有白酒,唐人诗词中多出现“烧酒”一词儿,该“烧酒”是指颜色发红的酒,而不是蒸馏酒),上至行政高层,下至黎民百姓,主要喝的是米酒、葡萄酒,还有发酵后只压榨不蒸馏的清酒。这些酒的度数都很低,按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的几种唐酒造法,酒精度都很低,大约不到3%,也就是清淡的啤酒水平。一直到现在,陕西都还有一种“稠酒”,低的度数才1.5度,高的也不到10度,这么一看,抛开一喝60斤的猛人焦遂不谈,像李白、李群玉、王源中等人的酒量并不特别出奇,至少在大陆北方诸省,我能找到一大批酒鬼可以跟李白一对一单挑。

至于焦遂的酒量,我认为可能是杜甫夸大了。退一万步,即使杜甫完全写实,在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个60斤海量的大酒桶也不是不可能。我翻过吉尼斯纪录,现而今全世界最能喝的人能干掉147瓶啤酒,比焦遂还牛。

到宋朝,中国男人的酒量似乎骤然下降。郑獬在其《勋溪集》第28卷中写道:“小钟连罚十玻璃,醉倒南轩烂似泥。”只能喝10小杯。曾几在其《茶山集》第37卷中写道:“所取何尝议升斗,一杯未尽朱颜酡。”一杯都喝不完。

这其实并不代表宋人的酒量下降了,其实是宋酒的酒精度提升了,沈括概述宋朝酒法,有一斛高粱一斛酒之说,原料和成品酒在容量上1:1,即便不经过蒸馏,酒的度数也不低,现在考证的话,宋酒好的能达到20多度,而28度就可以称得上现代意义的白酒了。

一直到了明清,白酒开始流行,特别是清朝,现代意义的白酒基本上就完全取代了以前的酒。其实古代文人喝酒追求的是酒后的那种“浑与物齐”的感觉,天地合一,飘飘欲仙!要按以前的度数,实在受不了,所以孔夫子喝不醉并不是他不想醉,而是实在酒太差了,没办法喝醉。

最后总结下,其实白酒的出现是自古以来人们的追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现在我们喝酒,尤其是白酒,一般都是用杯喝。那么我们都知道古人,一般除了玩浪漫的诗人会用夜光杯喝葡萄美酒,那些江湖人士,比如说梁山好汉,一般都用碗喝。武松打虎之前,还喝了十八大碗当时比较烈的酒。

那么古人的酒与现在的酒有何不同呢?其实,在古代,受酿造技术的影响,当时的酒度数并不高,他们并不是不想喝高度酒,而是当时只能制造出低度的酒。虽然度数低,但是口感很好。

我国酿酒主要是靠粮食发酵,一般度数较低,有沉淀物,米酒和黄酒,便是我国传统的酒。古代的酒,一般都在十度以下,景阳岗下的三碗不过岗,应该也就只有十几度,所以武松才能连喝十几大碗。而北宋末年,金国、辽国的高度蒸馏酒才传入内陆。

这种高度酒传入中原以后,由于酒烈,色泽清透,而且,在冬天具有御寒的功效,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虽然在口感上不如发酵的酒好,但是仍然越来越流行,所以到了现在,世面上的白酒最低也有三十八度。

古代的时候因为局限于制作工艺的原因制作的酒度数都不是很高。而且当时的蒸馏工艺也不是很成熟。这也影响酒水的度数,所以在很多故事中我们都知道古代人非常能喝。
还有古代的白酒多以米酒为主。度数
较低。和现在的白酒度数相差很打我。这也是古人能喝的一个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古代人的计量单位和现在的计量单位也有区别。但是的一斤相对于现在的一斤,在量的方面差了很多。
而现代人为什么喜欢喝高度酒。

第一个原因就是过瘾。高度酒。烈。爽口。而且喝酒的时候都是与心情相关。人在不论心情好还是不好的时候都愿意喝一些比较烈的酒。对应的心情感觉很过瘾。

第二个原因就是。现在很多男性朋友都觉得男人就应该和高度酒。而且现在很多饭店都是把低度酒列为女士酒水。所以喝低端酒的就更少了一些。

大家很多时候喝酒喜欢喝低度酒。其实,低度酒要比高度酒危害大的多。

大多数人喜欢喝低度酒,因为他们觉的低度酒对身体没有什么伤害,而且不容易醉。不然,低度酒要比高度酒危害大得多,而且容易让人醉,低度酒最后不仅会出现恶心,还让头痛。睡醒后头痛感依然在,让人一整天都处于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许多喜欢喝低度酒的人认为,低度酒不呛人,喝起来比较平顺。
高度酒酒味太浓,闻一下就感到害怕、感觉就要喝醉了。他们这种害怕的心理,让他们对高度酒有一种胆怯,这样让他们自然而然在喝高度酒时,喝酒的量减少了。

 

古代人都喝低度酒,主要是因为元代以前的古代,蒸馏技术尚未发明,那时的人酿不出高度酒,因而没有高度酒可喝之故。比如杜康、刘伶、曹植、李白、武松等酒界大伽,他们喝的顶多也就是十几二十多度的粮食发酵酒,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高度醪糟或米酒。没有蒸馏技术,酒就无法提纯、提度数,只能停留在粮食发酵后的状态。那时的好酒,也就是过滤了酒醅等物的酒浆状浓液体,浑浊不清澈,口味醇厚甘美,喝起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古诗中就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诗句描述。象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连喝十八碗酒还上景阳岗打虎,应该都喝的是那种未经蒸馏提纯提度数的低度酒浆而已,否则,要是喝现在蒸馏过的高度酒,他们那喝法,不醉得不省人事醉死才怪,还说什么作诗打虎?!(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现代人都爱喝高度烈酒?也不尽然。蒸馏酒技术发明及成熟后,白酒的纯度和度数得以大幅提高,据说最高可达70度以上。但这种酒根本就不是用来敞开喝,而是用作调味的。通常情况下,酒度越高,酒越纯醇(酒精酒除外),但入口暴辣,口感刺激性过强,相信不会受大多数人喜欢。所以,真正的纯粮好酒,也是必经降度和调味这两道工序,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了,才能上市的。

一般说来,现代人喜欢喝高度酒,是因为现代白酒只有达到一定的度数,才可能保证白酒的品质不算太差,喝起来才有喝酒的感觉!这也是国酒“茅台”一直保持53度不变的主因。

顺便说一句,53度,可称得上是优良白酒的最佳度数,过高过低,在这个龙蛇混杂的白酒时代,更难分良莠。
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欢迎交流。谢谢。

古代人能喝,首先因为他们爱写诗更爱夸张,也喜欢把自己的好酒量作为豪爽派的标志来广泛宣传。

其次,古代的酒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见的高度酒,而是度数低的米酒为主,经过大量研究表明,对于白酒记载最多的还是清朝。在清朝时期,白酒的名气才开始变大。所以说,古人(尤其是清朝之前)能喝酒,是因为他们喝的米酒度数低。并且古人乘酒的器皿也比较小一些。

除此之外,过去有半斤八两的说法,是十六进制,古时的一斤酒要比现在的一斤少。

那么古人喝的酒都有哪些呢?在我国传统节日里,他们都是喝哪些酒来庆祝佳节的?

汾酒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汾酒在唐代时,已经是天下闻名了。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汾酒就已经成为了宫廷御酒,并且一直流传至今,仍是我国的名酒。最早,古人们并不知道如何制造蒸馏酒,所以当初的汾酒算是黄酒类,后来才加入了蒸馏的工艺,发展演变为白酒。

竹叶青

武侠小说中的爱用这具诗意和武侠气的酒。竹叶青是一种茶,也是一种酒。作为酒,竹叶青是一种调制酒,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一种说法,竹叶青是由汾酒与竹叶一起调配酿制而成,具有竹叶的清香。还有一种说法则称,竹叶青是因为酒色呈竹叶之青,所以被叫做竹叶青。

葡萄酒

葡萄酒可不仅仅是国外的酒,我国古代也有用葡萄汁酿美酒的习惯。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就是挺有名的酒,古人有在重阳节喝菊花酒的习惯。

女儿红

女儿红是绍兴名酒,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大约两千年前。在绍兴一带,富人家会在女儿出生时用糯米和红糖发酵好,装坛封口后放到自家园子里的树下埋起来。等到女儿出嫁之时才起出来,这时,酒已成了老酒,酒香扑鼻,醉人心脾,被叫做“女儿红”。当然,也会有女儿还未来得及出嫁就夭折的凄婉故事,这时的酒,就成了“花凋”,后被改成“花雕”。据说,“花雕酒”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不是古代人都喝低度酒,而是古代只能喝到低度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酒的蒸馏技术发展缓慢,或者说古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将酒蒸馏,得到一种高度数的酒,古代的酒是一种发酵产物,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酒并不是人类发明的,酒的创造者应该是大自然,这也可以为什么东西方神话中都有类似酒神这样的存在,除了酒神,也有一些民族将酒的发明者归功于一个民族或者一些英雄身上,但是自然界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是可以形成酒的。而酒大致上可分为谷物酒和果酒,区别在于原材料不同,中国主要是黄酒,即谷物酒,也有少量的果酒,西方是果酒居多,比如葡萄酒,也有谷物酒不过是啤酒,葡萄酒在西方是贵族饮料,而穷人只能喝啤酒。有人可能说了,难道古人不会蒸馏,将黄酒蒸馏一下不就好了,不不不,蒸馏技艺对于器皿本身要求很高,稍不注意可能会因为压强过高爆炸,其次沸点的控制对于古人来说,难度有点大,所以这些都影响蒸馏酒的出现。我国最早的蒸馏酒起源于何时目前尚存在争议,有汉朝说,唐宋说,元朝说,当然笔者认为元朝比较靠谱,第一虽然出土了一个类似蒸馏器的器皿,也有一些专家试过用此物蒸馏酒,得到了十几度的酒,但是此物究竟是不是用于蒸馏酒尚待考证,其次度数太低,与现代认知的蒸馏酒度数相差太多。其次历史典籍,文学小说中在元之前基本上没有蒸馏酒的记载,想想唐代的诗仙李白,如果有蒸馏酒估计早就醉死了。所以元代比较靠谱点,关于楼主说的现代人爱喝蒸馏酒,这个有点个人主观认知了,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

西方人讲:"Civilisation begins with distillation",即蒸馏是文明的开始,可见蒸馏技术的重要性。

酒起源于粮食,只有粮食富余才舍得酿酒,而酿酒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换种方式储存粮食。蒸馏未发明之前,中外都饮用十度左右的低度酒,只有通过发酵之后的二次,三次蒸馏才能获得高度数的烈酒。相比起低度酒,高度烈酒有几点优势:

1. 高度浓缩之后,体积变小了,更容易运输储存,且保质期大大延长。

装瓶百年的烈酒依然能喝,而百年的葡萄酒非常有可能变成醋。体积更小,稳定性更高,对于没有汽车,物流业并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是巨大的优势。

2.味道具有很多的可能性

大部分发酵之后的香味物质并不溶于水而是溶于酒精,酒精度数高意味着酒更香醇,香气更浓烈,而且由于浓度高,喝下去之后,口腔的回味更佳绵长。从品饮的角度来说都是优势。同时,浓缩和蒸馏也为酒带来了其它的可能性,比如高度数耐储存抗氧化,在存放过程中酒的味道还会慢慢熟成,或者在品尝过程中随空气不断氧化,呈现出更多的味道变化。另外,高度酒可以作为萃取溶剂,进而制作其他酒,比如用高度酒泡咖啡制成咖啡酒,泡各种药材做成中国药酒,甚至几种高度酒混合做成调和威士忌或鸡尾酒的基酒。

3.从身体感受的效果来看,有些人追求喝酒后放松,微醺的感觉,高度酒明显比低度数酒更容易达到这种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