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国的传统文化,那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也隐藏着巨大的哲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古汉语中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我们不得不服古人的智慧真的超前,可以说很多古人思想如今我们还不得不承认是事实。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乏大量优秀的经验总结和人生指导。要说传统文化教育,孟子和孔子我们不得不提,孟子和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和修养可以说是影响了无数人。在人性的看法上,孟子和孔子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的前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分别出自孟子和孔子的两个观点。 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观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孟子将人的行为感情与动物进行了明显的对比,并认为人之所以与动物与区别就在于人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在这“四心”结构下,构成了人的良心,而良心则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所以孟子的观点认为,人一旦失去了良心,就与动物没有差别。 关于“人之初”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不但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就连在国际上也形成了剧烈的争论,知道现代化的今天,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仍旧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人性本善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哪怕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了“人之生也固小人”观点,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传统文化教育中还是相信人性本善。而且这一思想被计入传统文化启蒙的开端,成为很多传统文化学校学生开篇的第一课,也就是我们《三字经》读本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中的第二句话是“性相近,习相远”。文化小部落不得不佩服咱们编写《三字经》的老师,这么经典的两句话,这么顺口,就这样出现在课本的开篇,成为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两句话,同时也成了无数人的座右铭。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在一步步开始走路一样,整部《三字经》更像是一个人成长的一生。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三字经》中的第二句话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出自《论语,阳货》。在今天我们在一个人的习惯上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医疗手段来确定一个人的先天行为和遗传行为,但是在遥远的古代,那可是没有任何科学器材的,唯一的就是依靠观察和领悟,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服我们古人的观察能力,而这中间的付出,想必比起现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代价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倍。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行为都是相似的,而变化在于后天的养成,也就是说,人的性格相差太远,主要是因为后天因素造成。这在我们今天的生物学中仍旧有着较高的分量,就算是在今天的生物学上,我们在承认遗传物质的情况下,同样注重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孔子的“习相远”观点中的习也是双层含义,一是教育,二是环境,可以说与我们现代化的科学分析没有区别。 孔子与孟子的这两句话可以说是给我们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严格说起来更是我们作为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问题上的指导,这种上千年的眼光,也不枉成为如今都还让我们受教的教育思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敬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