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宝旺:艺术作品应该取意于传统,释之于当代

 私享艺术 2018-06-13


艺术当代美的善意与真诚

文丨张宝旺

今日月圆,茗香清柔,静念沉声,思量弥久,思绪的气泡浮出水面。

艺术作品应该是美的。





美不等同于漂亮,漂亮,仅表层而已,美,体现之精神。美之作品的前提是需要情感的善意,情感之善意的前提是需要创作者的真诚。之所谓真后才善,善后才美。其人与其作要感触到对艺术的真诚追求与对生命善意的态度。正是这样的能量,才成就其作的观美。美之为美,来之于作者心田生活的时空写照。也正是这样美的内敛与张力,才真正的使材料的偶然变化发展到作者内心情感的必然表达,才真正使画中的“空间美”转化成观者欣赏的“时间美”。

所以,作品应该取意于真善,释之于妙美。




艺术作品应该是当代的。

当代不等于抛弃传统。在众多之所谓当代艺术家之中,不乏有人只是为了当代而当代,为了讨好而讨好,为了迎合而迎合。哗众取宠的做着掩耳盗铃的勾当。却忘记了当代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当代艺术不仅仅是时代的崇拜,更是历史长河下的当代,不是今天我们一提当代艺术,就“放弃了”它的历史性,一提世界艺术,就“嫌弃了”它的地域性,一提多元艺术,就“抛弃了”它的一元性。当代性是由历史性的延续而来,世界性是由地域性的表达而来,多元性是由一元性的专注而来。不然所有的当代逻辑都会成为伪逻辑,不然所有的当代作品看似一切都不一样,但感觉一切都差不多。特别是对于当代的中国艺术家来说,虽然这不是一个文化革命的时代,但这已是一个文化使命的时代,我们应该用我们文化的精神来表达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唤。




对于我而言,我更喜欢器物与景物,于是在很多作品里表达了这些“物”。

从“物”本身中看,中国人讲究“格物与致知”,所以,玉是有“六德”的,水是可的“上善”,天行健,君子必配之“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必配之“厚德载物”。在人与物对话的时候,物不是冷冰冰的,是具有灵性的存在,“人”观“物”,“物”也照“人”,在这个交融的过程中,“物”得以升华,“人”得以观照,一盏茶杯如此,一块美石如此,一间书房,一座园林,一个宇宙亦是如此。从历史中看,文献的表达太具有主观的意图,然而“物”比文献更加可靠,不管别人怎么描述,其传达出的信息就在那里,其时间的沉淀就在那里,其历史的定格就在那里。这种感受,在艺术品“画感”上是尽精微的,在艺术品“情感”上却是致远大。

所以,作品应该取意于传统,释之于当代。




“美”是作品的外式,“当代”是作品的内质,兼具美和当代的“相”却是作者个人那颗“心”而孕育生成的。绘画不仅仅是作者的表达工具,更是其实现自己艺术感知的舞台。

不管作品是美的还是当代的,但作品还是作者的,因为作者具有一个艺术家的当代美的同时,更应该具有一个艺术家的善意与真诚。






张宝旺,艺术家、诗人、资深设计师、高校教师、生活者。1983出生于辽宁,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自幼跟随祖父识认艺文,志在成为读书人后入南开大学文学院读书,获学士学位。再后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读书,获硕士学位。再再后,在高校执教。常书法,绘画,东西方艺术,略有心得并通一二。偶读史书,微明千秋大义与风云得失。喜游走,且认真的游走。悦诗词,如有心得也会码点文字亦入商海,虽专研努力,略有成绩,但无贪念野心,只为财富相对自由生活主义者,追求自由且不被打扰的生活慵懒主义者,其所有勤奋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慵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