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拟孔雀 唯一分布在非洲的雉族成员,拟孔雀属里现今唯一的成员,分布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部的热带雨林中,是该国的特有物种。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拟孔雀 Afropavo 种: 刚果拟孔雀 A.congensis 雄性刚果拟孔雀体长64-70厘米。身披深蓝色外衣,并带有金属般的深绿色光泽。 颈部裸皮红色,脚灰色,蓝黑色的尾羽。有显著的长长而浓密的白色鬃毛羽冠。 雌性刚果拟孔雀的长度60-63厘米,身披深棕褐色外衣,腹部黑色,背部呈现金属光泽的绿色,上有黑色斑纹。 蓝孔雀、绿孔雀、刚果拟孔雀的外形对比 刚果拟孔雀具有雉族和鹑族间过度的身体结构,这表明刚果拟孔雀很可能是两个家族之间过度物种。 James Paul Chapin 发现的经历更是神奇,1931年美国动物学博士詹姆斯·查宾博士(Dr. James Chapin)参与了在刚果雨林寻找霍加狓科学考察,但是一无所获。在这次探索中,詹姆斯博士发现刚果当地的土著人所佩戴的头饰上包含有一些长长的,棕红色羽毛,他隐约觉得这些羽毛不属于任何科学界已知物种。 1934年,詹姆斯博士参观中非皇家博物馆(一座位于比利时特尔菲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至今有近150年的历史),发现展品中有两个羽毛标本,与当年考察时他在刚果土著人头饰上看到的那种羽毛非常相似,但标本的标签上却写着“印度孔雀”,他肯定这是一个尚未被科学界认知的新物种。 1935年在与纽约动物学会合作的科考中,詹姆斯博士终于从刚果带回了7个标本到美国,至此刚果拟孔雀终于向世人展示出了自己的真面目。 刚果拟孔雀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深处,一般在水源附近活动。在萨隆加国家公园,它喜欢在原始林内觅食。与雉类的其他成员一样,刚果拟孔雀是杂食动物,主要以水果和昆虫为食,但也会捕食蜥蜴和蛙类。 刚果拟孔雀飞行的姿态 由于其栖息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及性,这种羞怯而神秘的鸟类在野外几乎没有被研究过。圈养条件下刚果拟孔雀是一夫一妻制,成双成对地生活在一起,保护着一个共同的领地。并且夫妻见的关系非常牢固。 虽然仍然需要来自野生观测的详细行为信息。圈养条件下最常听到的是用20-30次重复的二重唱。 雄性发出高音gowe ,雌性以低沉的gowah答复。 二重奏之前通常是大声的rro-ho-ho-oa声。 在野外还没有观察到交配和筑巢行为,但从圈养观察中交配最显著的特点是雄性的求偶炫耀,它展开尾羽和翅膀,不断的撑腰,鞠躬,向雌性提供食物。 雌鸟每次产卵3-4枚,卵呈棕褐色,雌性单独孵育约28天。在这段时间里,雄鸟守护在旁边,雌鸟则很少进食。 雏鸟孵化后,父母共同保护和喂养它们,发育良好的幼仔很快就能自己觅食。 由于过度开垦原始雨林,致使其栖息地不断流失。同时来自人为狩猎方面的压力也同时影响着其种群数量,刚果拟孔雀被IUCN评为易危物种。截至2013,他们的野生种群估计在2500-9000之间。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动物园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萨隆加国家公园动物园已经开始了圈养繁殖项目。 现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50只刚果孔雀被圈养,并且通过在不同动物园的个体之间进行选择性繁殖来使圈养种群保持遗传多样性和健康。这种圈养种群尽可能减少该物种在野外灭绝的风险,而且还能用于该物种生态学相关的研究,从而促进该物种野生种群在其原生地的保护措施。 随着栖息地的丧失和狩猎持续不减,刚果拟孔雀的保护取决于保护区的野生种群保护措施。目前该种最大的种群存在于马伊科河流域,和萨隆加国家公园,也可在霍加狓野生动物保护区和KauuZi-BieGA国家公园中找到。然而,为了保护这些美丽鸟儿的未来,这些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将逐步改进保育措施,教育当地人减少丛林狩猎活动减少和寻找当地人替代生计的关键措施。然而,这种些保护措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该国目前仍高度不稳定的政治形势。因此,非洲唯一的本土雉族成员面临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