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于治疗丹毒的中医方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8-06-13

丹毒为一种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迅速蔓延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又称为“丹熛”“天火”。由于本病发生的部位不同,而有许多名称,如发于头面部的叫“抱头火丹”;发于胸腹腰胯的叫“内丹”;发于小腿足部的叫腿“游风”,又名“流火”;新生儿丹毒称“赤游丹”等。本病发病部位以小腿为最多见,其次为头面部。

中医学认为,丹毒的发生,系同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搏结而成;或系皮肤黏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所致。本病初起往往伴有突然恶寒、发热、头痛、骨结酸楚、便秘、尿赤等全身症状,继则皮肤先为小片红斑,很快蔓延成鲜红色一片,稍高出皮肤,境界清楚,压之红色减退,放手又显红色。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火毒甚者易致毒邪内攻,症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预后欠佳。

丹毒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多饮开水。发于小腿的,可将患肢抬高30~40度。有皮肤黏膜破损时,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有湿脚气者,必须彻底治疗,以预防流火复发。同时应注意身体锻炼,以提高抵抗力。

本病在中医辨证时,又有湿热化火(流火)、风热化火(抱头火丹、大头瘟)、肝胆湿热(内丹)、胎热(游火)的区别。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黄连15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栀子12克,苍术15克,牛膝15克。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能。适用于湿热化火引起的丹毒。症见发热恶寒,周身疼痛,局部皮肤焮红、肿痛灼热,境界明显,常好发生于下肢,患侧胯间臖核亦可肿痛,经多次反复发作,可造成皮肤增厚、肿胀,即所谓“象皮腿”,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及时,1日1~2剂。

方二:

药物组成:黄连12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玄参15克,板蓝根15g,马勃12克,牛蒡子12克,僵蚕12克,升麻9克,柴胡9克,陈皮12克,桔梗12克,薄荷12克,甘草9克。

功能主治:具有清火解毒的功能。适用于风热化火引起的丹毒。多发生于颜面部皮肤(开始或接近于耳,或接近于鼻),症见焮红灼热,很快蔓延至正面部或头部,皮肤光泽紧张,有时出现小水泡,眼睑、耳翼、口唇肿胀,全身伴有寒战高烧,头痛、口渴、恶心、呕吐,甚至神昏谵语,苔黄腻,脉浮数。

用法用量:水煎及时服,1日1~2剂。

方三:

药物组成:龙胆草9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泽泻15克,木通12g,车前子12克,当归9克,生地12克,柴胡9克,生甘草9克。

功能主治:具有清利肝胆湿热的功能。适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丹毒。一般多发生于腹部及腰部,症见局部皮肤红赤,灼痛、寒热、口苦、胁痛、小便短赤,苔黄腻,脉弦滑。

用法用量:水煎及时服,1日1~2剂。

方四:

药物组成:犀角3克,生地30克,赤芍12克,丹皮9克。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能。适用于胎热引起的丹毒。

多为胚胎期间,母体嗜食辛辣炙煿之品,或感受毒邪而遗热于胎儿所致,临床特点为多生于婴儿,发病迅速,变化快,合并症多。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偏瘫康复‘省钱’秘方(原创)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偏瘫康复‘省钱’秘方(原创)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