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丹毒是一种由猪红丹毒丝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其发病与环境有关,多由于猪骨或鱼刺等刺伤皮肤或指头接触肉类、鱼类而发病。属于中医“无名肿毒”的范畴。 类丹毒的临床表现:好发于冬季,常见于渔业、屠宰业、肉食业的工作人员或家庭妇女,有局部外伤史。初起手指感染出现黄豆大小红点,局限性紫斑块,边界清楚而向周围扩展,灼热疼痛或瘙痒,类似于丹毒,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可能发生广泛性红斑和严重紫癜样损害,伴有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等。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由于素有外伤,又感外邪,郁于肌肤和手指而发病。如果治疗不当,以致毒邪蕴结生热,伤及营血,故出现全身症状。 西医学认为,类丹毒是因猪红丹毒丝菌经皮肤伤口侵入引起的类似丹毒皮损的感染性皮肤病。男性比女性多,以青壮年多见。 潜伏期大约1~5天。病变以手部多见。 诊断鉴别诊断: (1)季节;好发于冬季,多见于从事渔、肉业工作者,或家庭妇女,并有局部外伤史。 (2)皮损:在手指局部出现黄豆大小红点,继而局部红肿,边界清楚,向周围扩展,中心可自愈。皮肤肿胀明显,无水疱,局部灼热痛痒。红肿类似丹毒。 (3)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可发生广泛性红斑和严重的紫癜样损害,以及恶寒发热,肢体疼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1.内治法: (1)外伤染毒型: 临床表现:指头被肉骨或鱼刺划伤,皮肤出现紫红色斑,表面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瘙痒,边界清楚,中心自愈,不化脓,局限,或弥漫全身,关节疼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地丁汤加减。银花30克,紫花地丁30克,连翘15克,半枝莲10克,蒲公英10克,野菊花12克,栀子12克,草河车10克,鲜生地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生甘草6克。 加减变化:发热重者,加石膏、知母。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毒热重者,加蚤休、大青叶。 (2)热毒内攻型: 临床表现:局部皮损不显,或广泛性红斑,或严重紫癜样皮损,伴有全身症状,如恶寒,高热,全身乏力,肢体疼痛,心悸不宁,小便少,舌红绛,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宁心泻火。 方药:黄连泻心汤加减。黄连6克,生石膏30克(先煎),水牛角30克(先煎),茯苓12克,栀子10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银花10克,甘草6克。 加减变化:发热甚者,加重黄连、银花用量,加知母、连翘。心烦,神识不清者,可酌用安宫牛黄丸。 2.外治法: (1)发病初期,可用金黄散外敷,每日1次。 (2)鲜蒲公英、茜草、鲜紫花地丁、鲜地榆捣烂,局部外敷。 西医疗法: (1)青霉素,每次80万~16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如果出现败血症,可用青霉素400万~2000万单位,静脉滴注。 (2)氨苄青霉素,每次2~3克,静脉滴注,每日2次。 (3)红霉素,每次250~500毫克,每日3~4次,口服。 (4)复方新诺明,每次0.96克,每日2次,口服。 其他疗法: (1)患处有脓液应清创消毒切开引流。 (2)可用四环素软膏、红霉素软膏或鱼石脂软膏外敷,或用庆大霉素注射液外敷。 预防和护理: (1)加强养猪场、屠宰场和有关食品加工人员的卫生防护。 (2)加强肉类、鱼类管理和检疫工作。 (3)患处禁用水洗,患肢用三角巾悬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