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爱看章丘 胡山巍峨挺拔,雄奇秀丽,离明水城区只有五六公里,每逢周末假日,前来登山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登临胡山之巅,站在山顶的平台上俯瞰南边悬崖之下,夏秋植被茂密时节,隐约能看到葱郁的树木之间露出一段段的断壁残垣。 若是在冬天树叶落尽之时,则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几排早已屋顶坍塌,只剩四壁的石屋废墟,这就是已经废弃三十多年的太平庄。 据《章丘市地名志》记载:清乾隆八年(1743),青州窝铺庄道士李秉帅云游来章丘,见胡山巍然屹立,雄踞一方,即于胡山中麓定居,收圣井镇姚庄人李宗林为徒。 李秉帅信仰的教派是江西龙虎山天师道。此教派徒众在信仰上向往天下太平,在生活上不禁婚娶,于是便给新居取名“太平庄”,并婚娶繁衍子孙。 因太平庄建于半山腰的二起台上,周围的村庄也称之为“二起山”。至光绪十三年(1887),太平庄李氏家族已是“烟户十余家”了。 新中国成立后,太平庄先属于文祖区,与山下的马家峪一个行政村。人民公社时属于胡山公社,与栗家峪一个大队,被编为栗家峪大队第十三生产队。1985年,人民公社撤销,设立乡镇,太平庄划归官庄乡。 由于太平庄地处胡山阳坡,山高坡陡,地块零散,土地瘠薄,缺水少电,人民生活比较贫困。1987年9月30日,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太平庄全村搬到山下离官庄乡政府一公里处的新村,新村命名为新太平庄,属于官庄乡官庄村委会,第十三村民组。老太平庄也就从此废弃,逐渐变为废墟。 作为业余爱好,笔者曾多次登临此地,探寻太平庄的遗迹。 自马家峪村东边出村,登上一个小山岗,“二起山”就出现在眼前。 太平庄的先民们开凿铺设的石路,是太平庄从西边下山的唯一通道。 当年太平庄的孩子们就是每天往返这样的石路,去山下的马家峪村读小学。 登上二起山后,山势变的平坦起来,羊肠小道也不再陡峭。沿小道往里走,各式各样的石墙、土墙逐渐从树丛中露出真容。 这些残存的石墙、土墙历经风雨侵蚀,正在加速坍塌。每次到这里来探访,都会因坍塌而有新变化。池塘东边的这堵石墙与前年冬天拍摄时相比,就少了中间窗口上的石头横梁。 坍塌的房屋中间,长满了杂树。也许当年从这里搬走的人们,看到这些残墙还能想起当年的模样。 地窖、旱池、石碾、石磨分布在街巷和院落。 这块圆柱形的石头从大小和形状来看应该是一个未加工完成的石碾。 位于村东头的小蓄水池,每次来这里里面都有积水。 蓄水池东边的石墙上,镶嵌着一块保存完整的石碑。石碑的东面应该是一个石头小庙,现在已经被坍塌的石墙掩埋住了。 这块完整的石碑立于光绪十三年(1887)。记载了村子的由来,对周围山林土地的所有权,以及周围白泉庄、横沟庄、马家峪、张家庄、栗家峪、亮甲坡、李家庄、朱家峪八个村庄对此的认可。此碑被称为“胡山八庄首事碑”。 看完太平庄旧址,不由得想去看一看新太平庄。看看新太平庄人的居住和生活情况。 新太平庄位于官庄街道驻地官庄村南约1公里。1987年新建时是一条东西街,10余户人家,分南北两排对面而居。 街名叫做太平街。住房是统一建造的红砖瓦房。 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大多数的住房都进行了翻建,而且在南边又扩建了一排新住房。 翻建和新建的住房高大宽敞、整洁明亮。 新太平庄人都是李姓一家人。邻里之间互助互敬,和谐幸福。 谈起老太平庄,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还都充满了感情。因为上坟、祭祖或其他原因,他们每年都会回去几次。现在村里的老人过世后,也要回老太平庄安葬。那里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那些曾经的记忆在他们的心里永远也不会淡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