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夺门之变时于谦为何坐视不管?

 零壹贰012 2018-06-13

景泰八年(1457年),武清侯石亨、都御史徐有贞与宦官曹吉祥诸人趁景泰帝朱祁钰卧病之时猝然发动兵变,将被囚于南宫的太上皇帝朱祁镇重新迎上皇位,同时废景泰帝为郕王,史称“夺门之变”。说起来当年拥立朱祁钰的时候于谦就该想到,如果英宗回来,自己可能会被反攻清算,但是在夺门之变的时候却没发现于谦有任何动作,这是为什么呢?

说起来,于谦是个合格的忠臣,却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千古忠臣于谦,清正廉明,勇猛果敢,但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政治不敏感,或者说他根本不屑于敏感。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大明天下,其他事情他从不考虑,也不屑于考虑。而有的时候,忠臣未必能做名臣,名臣也不能成为主导天下的能臣!

夺门之变时于谦为何坐视不管?

于谦

其实当时的于谦谈不上坐视不理,于谦对于事变的反应,一者是茫然无措,一者是猝不及防,当然或许也有不争之意,因为他若争则国家定乱。

英宗土木被俘,值国家板荡之际,于谦拥祁钰为帝。

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年间宠信宦官王振,在王振的忽悠蛊惑下,领着精锐便去亲政瓦剌了。行至土木堡时,英宗兵败为瓦剌领导人所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在明英宗被俘以后,明朝举国震荡,自家的皇帝让人给俘虏了,这绝对是要命的事,皇帝是国家的主宰,国家机器的运行亦是以皇帝作为核心,说是国家板荡并不为过。明朝朝堂因此乱成一锅粥,当时便有贪生怕死的人建议监国朱祁钰南迁,南京是明朝的陪都。

南迁对于明朝来说是好事吗?当然不是,甚至可以说如果真的南迁了,可能明朝要遭殃了。当时于谦听到有人说要跑路,怒冲冲呵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随后,于谦向朱祁钰建议调兵拱卫首都。但是因为英宗被俘,导致明朝没有皇帝主持国事,虽然朱祁钰是监国,可是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又年幼,于是由于谦主导,拥立朱祁钰为帝。

于谦敢于出面主导拥戴朱祁钰这件事,绝对是有大魄力的。也先俘虏英宗后,随行的宦官喜宁很快投降,并且给也先出主意,让明朝出重金赎回英宗,这重金有多重自然是不言而喻了。也先的条件让明朝进退两难,拿出这么多钱的话又于国不利,只好强硬地回绝了,双方继续抗衡。

明朝在英宗被俘后可以迅速稳定下来,于谦可谓是功不可没的,他所做的布局也让明朝因为英宗被俘之事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于谦对于明朝有功,可是对于英宗,却是有过了。

夺门之变时于谦为何坐视不管?

朱祁钰

英宗归朝,被囚南宫,祁钰病危,夺门事起,于谦获罪。

当明朝经过几次威胁明朝政府花钱赎英宗无果后,终于知道明朝确实不想花这笔钱,尤其是对于朱祁钰来说,钱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英宗回来后他该如何自处或者如何安置英宗。最后也先无奈之下只好免费送英宗回来了,也别以为他是好心,这可是赤裸裸的阳谋,如果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没死的话,这两帝相争不说让明朝万劫不复,最少也会加速灭亡。当英宗回来后,朱祁钰当然不愿意将皇位归还了,于是将英宗囚禁在南宫。

朱祁钰当皇帝以后,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可是很快又将朱见深废了,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朱祁钰这摆明了要耍赖了,不肯将皇位还给朱祁镇这脉了。然而让朱祁钰徒然悲叹的是朱见济在景泰四年便夭折了,明朝的储君之位自此空悬,因为朱祁钰已经没有儿子了,又不肯重立英宗的儿子,因为他还很年轻,还有机会。没有储君,后来朱祁钰又病重,明朝国本动摇。

这时的于谦是很茫然的,他拥立朱祁钰已经得罪了朱祁镇,又不肯花钱赎朱祁镇,更是彻底走向了对立面,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以他的胸怀和魄力,他自可以拥戴朱祁镇的儿子,可是又有几人肯站在他这边?他性格刚正,得罪朝堂里太多人了!

于谦得势后压制了部分英宗朝的旧臣,可是真有能力的却也肯用敢用,比如石亨、徐有贞诸人,可是他们对于谦可没什么感激之情。拿石亨来说,石亨曾经感念于谦恩情,好心举荐他的儿子于冕,结果遭到了于谦的痛骂,石亨闹得灰头土脸。于谦之所以得势,最主要是他遇到了赏识他、信任他的明主——朱祁钰,否则他早不知道死多少次了。这时朱祁钰突然卧病不起,眼看要驾崩了,按理来说作为臣子应该想的是怎么救皇帝的命,可是有伙人却将此视为机遇,即是石亨、徐有贞他们,连夜带人踹开南宫紧锁的门,架起发愣的英宗复位去了。于谦以前不杀石亨他们,石亨他们可不会放过于谦,事实上英宗也不想杀于谦,说“于谦实有功”,可是徐有贞厉声说不杀于谦,不能正名。而这徐有贞就是当年因为倡议南迁被于谦怒斥的徐埕,因此徐有贞这次要杀于谦其实是有公报私仇的嫌疑的。

夺门之变时于谦为何坐视不管?

于谦被杀

再者,于谦被杀,也是朱祁镇的帝王权术。“不杀于谦,此举无名”。这句话,实属权谋之术的借口。但是,朱祁镇必须信。

复辟以后,朱祁镇肯定要为复辟正名,杀于谦就是为了立威和正名;复辟以后,给于谦平反,主要是为了打压徐有贞等“还乡团”!要是徐有贞等人后来不独揽朝政,而是专心辅佐朱祁镇,那么于谦平反肯定要在等很久。

于谦不管“夺门”,是于谦觉得自己有功于国家,本来就没有罪!自己也不想参与皇位之争,也认为朱祁钰复辟是没有错的。所以,于谦手握重兵,却不参与。

于谦是君子,问心无愧!于是,等到英宗复辟后,他又从容上朝。

一心为民不想兵连祸结

前面这些都是从常理性的理由去分析的,我觉得这可以作为一定的原因,但是不是根本原因。于谦之所以没有阻止朱祁镇的夺门之变,个人觉得根本原因是于谦不想去因为要阻止朱祁镇复辟而发动兵变,最后搞得兵连祸结,百姓遭殃。

试想一下,如果于谦一旦发兵镇压朱祁镇的夺门之变,那么两股势力必定会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旦事情扩大化,那就不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政变了,演变成一场像“靖难之役”那样的夺权战争是很有可能。

这可能是于谦最不愿意看到的。四年“靖难之役”,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惨痛的教训,于谦是非常明白的。一旦夺权战争爆发,受苦的还是老百姓,而刚刚经历过土木堡之变不久的北京城,还能禁得起几次摧残?所以他为了江山和百姓而放弃抵抗也就不足为奇了。

夺门之变时于谦为何坐视不管?

于谦墓碑

于谦死后,“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后来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诸人也相继因为腐败问题被问罪,明宪宗时期,于谦的儿子于冕得到赦免,随后明宪宗亦为于谦正名,自此于谦之冤方得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