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总是落后于时代的人,我最近才听到“积极废人”这个网络词条。大意是说那些心态积极、对努力抱有幻想,但行动力上宛如“废人”的人。 上高中的时候,老家有个小时候的朋友。ta迷上了听李阳的演讲,跑来魔都买了30本他当时发售的一本书。我和ta关系不错,一直有联系。整个高三阶段,ta一直都鸡血满满——有写得密密麻麻的复习计划本,还有写在便利贴上的自我激励的话——只是,复习好像一直都没有什么成效。练习册买得多,写得少。 回想起来,那是我见过的第一个“积极废人”的典型样本了。后来这样的现象我还见到过不少。这些自嘲为“积极废人”的人们,会间歇性感到自己有很多目标,突然打满鸡血觉得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然后做一堆时间的规划。但实际上大半年过去,发现ta并没有放手去做,ta的生活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该宅宅,该虚度虚度。 这个现象还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普遍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有自我美化的偏见视角。大部分人都曾经有过这种想法:总觉得,理论上自己可以是一个远比现在更优秀的人——应该已经读过更多的书、更有效地利用过很多时间。因此一个常见的自我批评是“我不够努力”。 我无意批评这种想法,因为我自己也有啊(哈哈)。但无论想说的是,人们真的普遍低估了“努力”这件事的难度。 我们今天要来聊一聊和“努力有关的事”。 我曾经以为,努力是一个和能力区分开来的维度。随着年龄长大,我发现努力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种。这两种理解的不同可能在于:我曾经以为努力只是一个意愿问题——只要我想,我就能更努力。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想法。 如果现在让我来重新定义“努力”,我会认为,努力是一种行动力,它的本质,是由多种心理能力复合发挥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结果”。既然它是一种结果,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能够达到的努力程度,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是有它的局限的——绝不是一个想一想就能提升的东西。 *行动力的关键是给自己形成“正向激励”的良好循环 有行动力的表现可以被描述为以下5点: 1. 个体有能力成功发起一个行动。 “积极废人”们,从第一个表现就输了。从计划到行动,是极为遥远的一步,也是首先把人区分出了优秀程度的重要分界线。 2. 这种行动是目标导向的。 另一种情况是“感动自己的努力”。在这件事上,我见到过最严重的案例是过去的一个来访,ta曾经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每天废寝忘食地抄写习题册的答案、以及大量听课。但是不能接受自己做任何一道题目(因为无法接受下笔有错)。在这种情况下,显而易见ta的学习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行动力和感动自己的努力之间的区别,就是你的行动是否真的能够让你接近你的目标。 3. 个体的行动能够坚定推进到原定行动的结束时点。 半途而废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行动力不足。所以有的人的GRE词汇永远停留在单词abandon。 4. 整个行动完成后能够较大程度实现最初设立的行动目标。 草草收尾,也不是有行动力的表现(并不是努力哦),只有在行动的早期和晚期,都以同样坚定的意志,贯彻着(至少是差距不大)的标准,才是有行动力的表现。 5. 在行动的过程中,个体有能力引导行动的方向,即时评估、修正。 行动力还涉及到效率的问题。我们认为个体为了达到目标,付出的行动越少,说明行动力越高。这就需要它们在过程中及时评估阶段性结果,并及时作出修正。 然而,一个人能否长期拥有行动力,ta的行动力能否始终保持提升,受到以下4个因素的极大影响。 因素1:动机水平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Anders Ericsson称,动机是成就的关键因素,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在某些事上,保持了比其他人更持久和强烈的动机。 我们通过深度激发自己的动机,可以一定程度提升行动力。动机的提升,是形成自我激励正向循环的一个启动机。 动机一共可以分为4种,它们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驱动我们做出改变。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长期拥有行动力,你需要找到内在-正向的动机——而这种动机的产生,也不是仅仅靠意愿就可以的。我们在因素4里会说到。 因素2: 自我代理水平 自我代理的感觉,指的是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感觉到自身就是行使各项功能的主体。与内在-正向动机相关,一个人的自我代理感越强,ta越容易有挑战感、价值感、成就感等——因为ta觉得自己是高度自主、自我支配的(David & Vogeley, 2008)。 人们更容易在那些自主选择的任务上产生成就感,如果是被迫接受的任务即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人们也不容易感到价值感——因为这个选项本身可能不是自身价值体系里很看重的(Seifert, 2004)。 因素3: 目标导向行为的一系列相关技术 行动力还涉及到一系列技术。比如多线程管理、目标拆解与阶段性评估,考虑到篇幅问题不予展开具体的方法。 但如果行动的过程中,由于不擅长这些目标导向的行动技术,很容易会因为一下子投入之后看不到任何目标性结果的产出,耗竭动机,半途而废。因此人们如果想长期提升自己的行动力,或者说提高自己的努力水平,是应当有意识培养自己向着目标推进行动的能力的。 复习怎么组织开展?手上工作的优先级如何排序?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实践,技术水平的提升(比如过程梳理地更顺更合理)也会提高行动力。 因素4: 形成对自身“正面激励”的条件训练 在我看来,前面3个因素,都不是能够各自单一地、对提升行动力发挥影响力的。最终,一个人能否在长时间里拥有行动力,拥有不断提升的行动力,跟ta的生活工作中,有没有形成一个关于行动力的正向循环有着最重要的关联。 👇动机水平,首先激发了一个人开启一个挑战。 👇Ta相信这个挑战是ta自身意志的选择和结果。 👇Ta掌握了比较好的目标导向的行动技术。 👇Ta在这个挑战中获得了正面的回馈。 👇正面回馈坚定了Ta自己的信心、也加强了ta的动机。 👇下一次Ta会继续选择接受挑战、甚至是更难的挑战。 👇在选择更难的挑战时,ta再次感受和加强了自己的自我代理感。 👇在执行这个更难的挑战时,ta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行动技术。 👇因此这个更难的任务带来了更多的正面回馈。 这个循环的过程,本质就是一种“正面激励”的条件训练方式。人们本质上和巴浦洛夫的狗一样,我们可以用条件反射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一些行为。当我们的行动给我们带来了正面的反馈,我们就会去加强这种行为。 优秀的行动力,一定是长时间自我规训的结果。 积极心理学家EDBERG(2008)提出了9条提升行动力的小tips,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我几年前看过一部好莱坞灾难丧尸片,名字不记得了,大概讲的是一个父亲拯救了一家人的故事。其中有一句台词,大意是‘keep moving,life is in the movement’,要一直动,因为一直动着才能活下来。不知道为什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大概是因为我在之前临床的工作中见到过很多抑郁发作的来访者,他们仿佛被抽光了生命的活力,行动力严重下降。所以,我总是像享受生命的能量一样享受行动。我在行动中感到幸福。 希望你也能多多享受自己生命的活力。在向每一个目标攀登的过程中,你们会感受到自我提升的乐趣。 最后祝福大家都有能力成为一个“更努力”的人。 正文到此结束。 “该不该辞职?”、“如何拥有好身材?”、“什么时候才能脱单?”、“怎样过上想要的生活?”……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其实都是行动起来,放手去做。因为只是停留在空想和计划的阶段,我们只会离自己想要的越来越远。 就像我们所说的,从计划到行动,是极为遥远的一步,也是首先把人区分出了优秀程度的重要分界线。行动力不是一种意愿,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为了离理想生活更近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所以,开始学习将思考“转化为行动”吧! 和我们一样,凯迪拉克鼓励大家在面对人生各种问题时不要犹豫,放手去做。称霸世界各大T台的刘雯最近与凯迪拉克进行了合作,视频中的她在镜头前挥洒自如,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充满着女性自信、勇敢的精神。一路走来,我们在她的身上发现了太多女生梦寐以求的光环,她又是怎样面对人生百问的呢? 始终坚持着自我本心的刘雯,依然放手去追,这种笃定且自信的工作状态和搭载了超级智能驾驶系统的凯迪拉克 CT6的特质如出一辙。今天,刘雯出席了凯迪拉克 Super Cruise™超级智能驾驶系统技术发布会,超级智能驾驶系统是业内首个量产并可真正实现在高速公路上释放双手驾驶的智能驾驶系统,为驾驶者带来安全、轻松、智能的崭新驾乘体验。目前,这项技术将率先搭载于凯迪拉克CT6,就像刘雯一样,肆意放手体验吧~ Reference: David, N., Newen, A., & Vogeley, K. (2008). The ‘sense of agency’ and its underlying cognitive and neural mechanism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7(2), 523-534. Edberg, H. (2008). How to Take More Action: 9 Powerful Tips. The Positivity Blog. Prochaska, J. O., & DiClemente, C. C.(1986).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change. In Treating addictive behaviors(pp. 3-27). Springer US. Seifert, T. (2004). Understanding stud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46(2), 137-1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