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拜师才能学到的补泻手法

 为什么73 2018-06-14

   本  期  导  读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一补一泻,在艾灸的手法方面如何做到呢?许多人艾灸多年,但未得此要领。


本文作者林涛采访了北京灸草堂堂主范长伟先生,才学到其中的诀窍。如何选艾与制炷,如何调火调息、补与泻的手法如何操作……且听范先生妙语道来。


范长伟先生




用心方能灸出效果


范长伟先生说,艾火热阳有穿穴透骨之效力


古人艾灸的火源来自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把天上太阳的能量通过「艾」这一介质转入人体内,作为治病保命长寿大法,他推崇的是古法明灸。


在这一过程中,灸火只是一个介质。同时,中医治病主要通过调理气机使身体达至平衡状态,「气机一瞬间就给你调了。


所以有朋友以为艾灸时间持续越长越好,艾绒用得越大越好,灸的次数越多越好,未必如此。」他说,用术之道在于心念,摄神调息,用「心」方能灸出效果。




选艾与制炷


艾灸时,需要备置艾绒、线香、火柴、蒜或姜等,这其中艾绒最有讲究。


艾绒宜选用陈年熟艾,陈年熟艾不伤阴不伤血,灸时不痛.范长伟给出几条标准帮助大家判断何为陈年艾:


艾色土黄者为佳,发绿的为当年艾;

陈艾气味芳香,当年艾闻之有一股青草味;

燃烧时,陈艾烟气轻柔,袅袅而上,当年艾则是一条线笔直而上;

陈年艾燃烧后的灰为灰白色。

最重要的是,陈年艾火不急不燥,柔和通透不烈,使人感觉舒服。


选好艾,第二步是搓绒制炷。


把艾绒放入手心,轻轻揉搓。「放手心是有讲究的,手心是劳宫,手背是火门」,搓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安神调心,「想象艾绒被心火炽热」,直到艾绒、手心都微微发热,艾绒柔软了,发出淡淡的香气。


再取米粒大的艾绒搓成圆锥体,便于放置在身体上。此为制炷。「炷者,塞也」,像大地上的一个小土堆。


以上两步骤之后,是「炷穴燃艾」,把圆锥体的艾炷放置在人体相应穴位上,可取用大蒜汁涂在身体上,便于放置稳妥,用香点燃艾炷,进行治疗。





明灸的诀窍是「调火调息」


艾灸有很古老的历史,灸者,灼也,把灸直接放到皮肤上烧灼。古人用灸多以艾炷施火,发展到今天,艾灸具体方式有三四种,最古老的是明灸。


大众使用较多的熏、烤之类的罐灸、隔物灸属于温灸范畴,但范先生更推崇明灸,也称知热灸。明灸要使艾条直接接触到皮肤。


明灸最关键的诀窍在于「调火、调息法」。范长伟调侃道:「这是门里的东西,过去不给师傅磕头不传的。」


所谓「调火」,即是掌握艾灸时的火候。虚、寒之症需要「补」,「补」是受纳,点燃艾炷,感觉到热就拿下来;实、热之症要用「泻」法,艾炷要燃到皮肤微微发烫,但还没到疼痛程度的时候摘下来。


所谓「调息」,即点燃艾后,用鼻子吸气,摘下艾炷后,把气从嘴中缓缓吐出。感觉施灸的过程是美好的享受,受纳阳气,轻松、舒服。


范老师还给出一个要领帮大家掌握:鼻快吸、气不泄、嘴慢吐。这整个过程中,艾炷越小越好,心越静越好,因为中医重在调节人体的气机,靠「气」的运转与变化给人康健。





施灸讲究补与泻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很有讲究。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灵枢·背腧》中对艾炷灸补泻有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


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使其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立即快速按住施灸的穴位,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


又曰:「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意思是说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吹火,使艾火迅即燃烧,使所产生的热很快传入体内;在艾灸后,不要按压施灸的部位,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泻热泻实的作用。这就是艾灸的泻法。



五个开关调节人体气机


人体有几百个穴位,施灸时该如何选择?大道至简,再多的穴位,总有关键的几个紧系全身、关乎性命。


范长伟特别推荐足三里、太冲、合谷、阳池、太溪五个穴位,称它们是「调节人体气机的五个开关」。通过开关调顺人体的气机升降,扶养一身,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由此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健康长寿。




1、足三里穴


取穴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处。


灸法


每天灸三炷或者一月灸9次,此为九九灸,注意用「补」的手法,一感到热就拿下来。



♡ 常灸足三里,四季脾旺不受邪,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濡养全身而且可防病治病抗衰老和延年益寿。



2、太冲穴


取穴


太冲:足背上,第一、二跖骨结合部骨头之前的凹陷处。


灸法


用「补」法,一周一次,每次5壮。



♡ 若是升发不够,人会感到虚弱,就要通过太冲穴调节肝经。



3、合谷穴


取穴


合谷穴:张开一手的拇指与食指,用另一手的大拇指第一横纹对准这里往上按,拇指指尖所在的地方即是合谷穴。


灸法


用泻法,一周一次,每次4壮。



♡ 若沉降不足,自然火气大,感觉口干、上火,这时要调节主沉降的肺经,通过大肠经的合谷穴实现。



4、阳池穴


取穴


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上,前对中指、无名指指缝,或手背上翘时隆起肌腱外侧凹陷处。


灸法


用泻法,一周一次,每次4壮。



♡ 阳池穴主泻、寒。



5、太溪穴


取穴


太溪穴:足内侧,脚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灸法


用「补」法,一周一次,每次5壮。



♡ 太溪穴主补气,主浮、热。




【 互动 


近期你最爱灸的是哪个穴位?

推荐给大家吧~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