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经休息和服用抗胆碱酯酶药后可部分恢复为特征。临床上可分为单纯眼肌型、延髓肌型、脊髓肌型、全身型和肌萎缩。本病症状复杂,临床可呈急进性及慢性反复波动的病程。中医历代文献对本病并未见有较完备的论述,现代中医将其归入“睑废”、“视歧”及“痿病”的范畴。 重症肌无力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病因 王世龙主任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是内伤虚损,或可因过劳、内伤七情、月经、分娩、外伤而加重。就其病位而言,主要责之于脾。肾,重点在脾,或为脾虚中气不足,或肾气不足,或兼而有之。 重症肌无力中最常见的症状便是眼睑下垂,此与《目经大成》中之“睑废”,《诸病源侯论》之“睢目”、“侵风”颇为相似,故现代中医将重症肌无力归入“睑废”一症。 中医认为瞳神为水轮,属肾所主,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内经》有云:“精脱则视歧,视歧见两物”。《太平圣惠方》亦指出“阳气失则目瞑,阴气绝则目盲”。重症肌无力症状中之复视、视力下降便可归入中医视歧范畴,复视与视物模糊和肝肾精血之亏损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外感湿邪湿邪侵入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阴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湿性重浊、黏腻,故弹绵难愈。 重症肌无力 痰湿困脾“百病多由痰作祟”,外感六淫或饮食、七情内伤,使肺脾肾及三焦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痰湿,阻于脏腑可影响气机升降功能的失常,痰湿困脾则脾阳不振、脾气不足。脾主升清,脾虚则气陷,升举无能,故颈软头倾。脾虚则胃弱,胃弱则受纳无权,出现吞咽困难。 重症肌无力症状伴有面白,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难经·十六难》说:“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事者脾病也”。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脾胃虚弱。脾胃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在体为肉,开窍于口,眼睑于肉轮亦属脾。重症肌无力的特点是病在肌肉,症在无力,恰与脾所主生理范围相吻合。脾气虚往往导致脾阳虚,脾阳虚则不能外温四末,中阳不振则水湿停聚,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肾脏命门“元气”所根,主骨生髓,主藏精,被视为元阳、元阴,化阴可生血、精髓、津液,以营养四肢百骸;化阳则生气生阳,以行温养与运化之功,脾阳、瞳神,声音也赖肾气所主,若肾气不足,阴阳失衡,就会出现机能紊乱,衰竭之象,可见重症肌无力的各种症状。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布精微、化水湿、有赖命门之温煦。肾为后天之本,温养脏腑组织,气化水液,须靠脾精的供养,故任何一脏之阳气不足,均可导致脾肾阳虚。 查看更多热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