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入周问礼(三)

 勒马听风 2018-06-14


   于今想想,孔子也真够谦虚,一听说老子回乡----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村),便

请教。譬如当初,周王室由甘氏一族的甘简公执

政,元前535年,老子记事不合甘简公的意思,

被免职。老子免职后于次年回到故里,并向东出游来

到鲁国。

   孔子听说,便来请教,当时他只有17岁。也是

了,恰恰这时侯老子的一位朋友在巷党(鲁国地

名)世,老子主持丧事,孔子任助葬。送葬队伍刚

走一半路,忽然天色昏黑(出现日食),人们恐惧。

孔子却不怕,令人继续前行,被老子喝止。孔子不

解,过来说:“中途止丧,不合周礼,有大不吉”

子训导他说:“诸侯赴京朝见天子,日出而行日落

息;大夫出使异国,也是如此。故见日而行者吉,

星而行者凶”,孔子听了,深为信服。


       两人还有一次会晤,是为孔子存书的事情。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内乱再起,王子朝杀王子

(周悼王),自立为王,后被众诸侯赶下台,其携带

大批周室典籍逃往楚国。老子因此被追究渎职之责,

再次被免职,返回故里。连年战火,使土地荒芜,

民不聊生,老子一路看来,看穿了朝政之腐败,看透

了“仁义”之不仁,遂对“周礼”产生批判意识。于

是,他有意识地与现实拉开一定距离,开始对宇宙生

成及万物本原进行探索。

  但孔子的两条腿,仍执著地站在现实里。他见老

“免而归居”,马上来拜见,并要把自己多年修订

的书册,贡献给周守藏室收藏,以便于后人阅读。

料,老子并未表扬他的捐书善举,说:“守藏室藏书

之所以珍贵,是因其上录天象之变,下记地理之化,

中载人世演进之文。至于近世,鱼龙混杂,危害子

孙,其祸浅。《诗》、《书》、《礼》、《易》、

《春秋》的藏本已经够多了,欲除尚且不能,何况

经过你的修改,书的意旨又与前人不同,怎能再增

加呢?”

  孔子见老子不允,很沮丧,便讲起六经要义:

“六经之要在于礼仪,六经之本在于仁义。弟子是以

周礼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合之则存,悖之则删。”

老子笑问:“仁义是人之本性吗?”孔子答:“是的。

于是,两人展开了讨论。这一次,孔子不信服老

的观点,两人发生争执,被后人称为“绝辩”。


   说是绝,并未绝。到了公元前501年,老子在

自己的故乡,又一次接待了孔子。其孔子已51岁,

正为探索“天道”而苦恼,他带着学生颜渊来向老子

请教。算起来,老子此时已70多岁了。孔子真是活到

老学到老,老子也是活到老教到老----可怜的老子,

一生都被孔子追着问!问得老子后来要消隐时,干脆

一直向西,不再东顾教育孔子。可是他哪里知道,西

面的函谷关,正有关令尹喜等着他写那五千言呢……

这才有了流传后世【道德经】。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得知,事实上,孔子

问礼于老子,在时间上可能不止一次,在地点上可能

不止一次。据《礼记..曾子问》中所记载的是年轻时的

孔子与中年时老子相遇的说法,孔子十七岁时,老

由于政治上的某种缘故,流放到鲁国,是以孔子在

鲁求教于老子并从老聃助葬于巷党。而《史记》中

所记载孔子适周孔子居陈三岁和《庄子》中所

记载的孔子南之沛,这些可能的相遇,是中年以后

的孔子周游列国时与晚年的老子相遇的况。当时交

通不便,信息不通,因此各家学派所记载的,只是各

所分别闻的地方的事情。例如,曾子学派所记

的,只限于鲁国的情况;庄子学派所记载的,只限于

地的情况;而司马迁所记载的,则着重于周地的情

况,等等。


   
老子之学是哲学,是大道之学,也可称之为国学。

老子突破了殷周以来的天命观,将天地人的关系上升

“道”,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这种学在思想和哲学层面的成就,在当时

达到了巅峰,对其后儒家、墨家、法家各学派都产生

了深远影响。孔子之学是一种礼学,也就是秩序之

学:围绕建立一个稳定秩序,将德、政、礼、诗、书

融汇到一起,再加上子一贯的“忠恕”,而构成这

序的核心价值。家学说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虽各一派一脉,又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属,那就是

----“道”。

   洛阳之行,孔子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弘

周代文化、扩大儒家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产

重大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