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字,焚琴煮鹤。不坚定的三毛迷,一定会动摇对三毛的爱的,因为她们可能自己也没明白三毛的情怀。以下是自己胡乱写的读后感,纯当消遣吧,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偶然的在《萌芽》上看到了《三毛真相》,忽然对这本让无数三毛迷梦碎的书越发好奇。百度不到电子书,学校偌大的图书馆没有,当当没有,卓越没有,淘宝虽有,可加上邮费都要三四十。淘宝上甚至还有电子书卖,也要卖五块钱。转战豆瓣,只有一条转让信息,很快成交。书的封面做得很恐怖,像极了某些恐怖暴力色情盗版杂志的封面。我不禁暗暗鄙视这个写书的老头,你是有多恨三毛?书是98年出版的,那时候我才刚上小学吧,暂且认为那个年代的美编就这水平。为了不至于做恶梦,我还是给书包了个封面。翻开第一页:“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xxx——一个终生求真的人”,我恶心到了。看了几页,基本两条线索,一丑化三毛,二美化马中欣。最后一张彩图是三毛给马中欣的信,虽然字迹潦草,但还是颇为真诚友好的。然而书中第一篇文章就是类似声明,表明立场,自己决不是三毛的朋友,更对三毛的作品毫无兴趣。媒体一直误以为三毛是我马中欣的朋友让我十分痛苦。马中欣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旅行家,自恃甚高,自诩伟大的旅行家。凭借《三毛真相》为人所知,可惜皆是骂名。书中光是三毛的生平,就选取了五个不同版本,一一剖析。对三毛的学历,经历,爱情,品性一一否定。从字里行间,不难想象马中欣挖掘到这些“真相”时窃喜的表情。这位“伟大的旅行家”为了窥探一位已故女作家的私隐,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冒着各种生命危险(如他在书中所述),追寻蛛丝马迹的精神,跟当今的八卦小报的狗仔们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马中欣寻访了很多三毛在西班牙的“旧友”,其中有一位所谓虔诚而有威望的老妇人的证词里说三毛又老又丑,举止怪异,是个很随便的女人。甚至还总结说“三毛之有今日,自悲,悲人,人悲,乃是前世种下的因,今世有报:克夫,无后,自缢。”这样的毒舌妇,是真的有信仰,还是只是用佛教给自己贴金?三毛生前从未做过任何对不起他们的事,为什么在三毛死后他们要如此“义愤填膺”站出来诋毁一个逝者,于己何益?是不是一个信佛的人,就可以凌驾在一切凡夫俗子之上,摆一副如来的姿态,给一个人的悲惨人生打上报应的标签?还有三毛生前好友张南施,对三毛的评价也毫不留情,冷漠刻薄得像对一个陌生人。突然觉得三毛好可怜,她的一生多么孤独,甚至连一个算得上的真心朋友都没有。从出生到死去,一直都活在自己虚幻的梦里。如果现实是那样满目苍夷,活在梦里,又有什么过错?这难道不是人性本能的最真的选择吗?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不是马中欣及其追寻者采访几个人就能界定的。书的内容不多,但却分了几次才看完。一是因为,书里太多带有人身攻击的个人观点,让人看得太过气愤。这哪里是公开给整个社会看的书,这分明是马中欣的私人日记?满腹怨言,牢骚,嫉妒,不屑,挖苦,讽刺。为什么三毛这种虚伪的女人能够凭几本谎话连篇的书名利双收,而我这样伟大求真的旅行家却不被赏识?二是因为马中欣的文笔实在不怎么样,书里大半的的内容是重复的,兜来绕去,讲来讲去就那么几句话,我终于体会到什么叫不堪卒读。不过我还是很佩服他的,没有文字功底也敢出书,一不小心就会露出狐狸尾巴,那只大尾巴里藏满了他文字背后的各种欲望目的。您老大概是缺旅行的钱了吧?三毛有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赢得无数读者的心,而马中欣的“真相”背后却是一颗虚伪的心,这样的真相不会动摇一个有信仰的三毛迷的精神支柱,相反,它不过突显了一个名不见经传,急功近利的老头儿的可悲。书中的真相,看完倒不感冒。我爱的是三毛笔下的世界,笔下的人物,又何必苛求现实的三毛如何?我一直以为三毛的一生是悲剧性的,她的内心又是极度脆弱敏感的,甚至是精神异常的,但是她的书却让人读起来分外轻松愉快还带有那么一点惊险。我想现实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也有太多的不好玩,三毛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书中,活在书中的乌托邦。三毛是个活在幻觉中的人,她把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她的虚幻的一生恐怕连她自己也分辨不清,又何谈欺骗读者?我们不需要马中欣式的真相,我们需要三毛式的乌托邦,你愿意相信它就存在,你不愿意相信即便它真的存在,你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打破这个“谎言”。初中语文老师说过,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那么这本焚琴煮鹤式的《三毛真相》,可谓悲剧中的悲剧了。马中欣说三毛一生没说过几句真话,而难得说的一句真话,却被大家忽视了。她说:“三毛从来没有做过三毛,你们都被我骗啦,我做我!”突然一阵失落,一阵心酸,读者与三毛隔得太远太远,就像三毛说的:“我把我的大门打开了,你能看到一部分我的世界,但你进不來。”她一直那么潇洒,那么自在,而我们没有人敢像她一样玩掉自己的一生,也没人能把自己的人生当做文学来创作。摘抄一段,豆瓣上很美的文字:他们说,你曾经给我的世界,只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恶意传说。 有一点心酸。因为我还记得你的沙漠、你的爱情、你的悬壶济世、你的卖花人、你的不死鸟…… 那些我们坚持的,你默默忘了。 失望,终究只是一瞬。我宁愿感慨一声,然后继续相信我们曾经共同相信的故事。 我不知道,让我谅解的理由,是因你的远走,还是因我的不愿舍弃。 我只知道,那些你讲的故事,可爱的、深情的、动人的、温暖的,就算是梦,也照亮过我的心灵。 祝你快乐。如果你还在,亲爱的。 有时在信仰面前,真相并不重要上个月去上海书展,竟然看到了这本书,真是匪夷所思,不过只有一本,噱头还是什么? |
|
来自: 昵称5564756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