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城北十五里666 2018-06-14

这是关于武汉之行的最后一篇文章,总的来说武汉真是一座值得一去的城市。

月湖公园

从马路上经台阶往下走,眼前出现一个大湖,湖边长廊垂柳飘飘,远处一座拱桥横卧湖中,湖中偶见一两只鸭子在闲游,很宁静,很安详。

阳光明媚,透过柳叶在堤岸上洒下斑驳的树影,人在此中行,分外清新。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看到此地的推介牌才知道这是月湖,周边便是月湖公园。

月湖因古代却月城而得名。明成化年间,汉水决堤改道,经龟山北部汇入长江后留下月湖。距今500余年。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往回走,抬头看见公园旁若隐若现的古老建筑,估计那就是古琴台景区了。

古琴台

从月湖公园拐向南面,进入一个大广场,正中的屏幕上不断播放着有关十九大的新闻。

屏幕下方,是一长段浮雕画,题为《高山流水觅知音》,阐释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的知交故事。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位于汉阳区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

进入大门,正中是伯牙子期蜡像馆。门前一副对联: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

这副对联清楚明白地阐述了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馆内是伯牙和钟子期的蜡像,四周墙壁悬挂字画描述他们相识相知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人晋臣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樵夫钟子期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伯牙喜遇知音,与子期结为挚友,相约来年再会。

次年,子期病故,伯牙失知音,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毕,伯牙碎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伯牙回晋辞官返楚,接子期父母以尽天年,成千古美谈。

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作纪念,称为琴台。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进入主景区,是“伯牙抚琴”汉白玉塑像,神态自然,逼真。

旁边是清道光皇帝为两江总督陶澍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碑廊内有《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等碑刻。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古琴台景区内,殿堂、庭院、花坛、茶室等,布局精巧,层次分明,互相映衬。加之琴音袅袅,丝丝入扣,犹如置身高山流水的古乐之中。

晴川阁

从龟山北路转入晴川大道,过了铁门关,远远地看到晴川阁景区的入口。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句。

晴川阁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

免门票,进门可直接刷二代身份证。

晴川阁入口牌坊的背面。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穿过三楚胜境,首入眼帘的是“荆楚雄风”碑,此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按照导览图路线走,这样基本能概览所有景点,而不会有所遗漏。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禹稷行宫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

明代天启年间改名禹稷行宫,现建筑为清代同治三年重建,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有“楚四名楼”之誉。因与对岸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被称为“三楚胜境”。

晴川阁自创建以来,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5次大修,2次重建。

现存建筑是1983年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复建的。

麻石台基,红墙朱柱,木质门窗,朱漆彩绘,沿檐回廊,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

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朝宗亭,亭上对联“山势西分巫峡雨,江流东压海门潮”,甚有气势。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于此。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楚波亭,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于1986年,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在这里眺望长江,虽然朦胧,依然可见长江大桥的磅礴气势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龙王庙公园

位于汉口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左岸的龙王庙,是道教庙宇,是“长江三大庙”之一。

龙王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风雨沧桑,朝代更迭,龙王庙也历经兴衰。

龙王庙自古就是汉口防洪的关键,因市民在这一带修庙祭神祈福而得名。

1930年,国民政府修路,龙王庙及其牌坊全部被拆。

1931年发大水,汉口城整整被淹了两个月,死亡33600人,应验了成语“大水淹了龙王庙”。

2005年,武汉市府重建龙王庙,将原江汉公园扩容并更名为龙王庙公园。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爬上百级台阶,来到龙王庙公园的顶峰。

一座三层大殿立于眼前,黄色琉璃瓦顶,朱门赤柱,“龙王阁”的金字匾额高悬顶层正中,整座殿宇显得庄严古朴,平实稳重。

这便是龙王阁,又称为“汉口第一阁”。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龙王庙公园是武汉唯一的龙文化主题公园。武汉市府正以龙为题材着力打造新一代以中华龙文化为主、传统主流文化为辅的综合性文化景区。

武汉园博园

沿路走到北门,倘大一个广场,中间空荡荡的,周边布置了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物门面,广场尽头是售票中心,走过去也费时不少呀。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进入大门,放眼可见都是植物造型,活灵活现。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继续前行,是一片片的草地植被,种有不同花卉树木。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标识牌上的文字经过日晒雨淋已经模糊不清了,看不清楚是哪个国家的。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还有香港园和澳门园。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过漫长的一段路,期间不曾见有其他游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路了。但指示方向没看错,直到来到长江文明馆的正门,才欣喜地用身份证领票内进。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馆内划分自然厅、人文厅、展望厅、体验厅、临时展厅等,根据导览箭头可依次参观各展厅,各展厅内陆面上也有导览箭头,跟着箭头方向可参观完全程而无一遗漏。

我们先从自然厅进入,重温地理知识。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中国七大水系之首,世界第三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奔向东海。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微缩湿地景观,动植物造型都是栩栩如生,可见这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了。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长江文明馆集中收藏、展示、研究长江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反映藏羌文化,反映巴蜀文化,反映荆楚文化,反映吴越文化,集中展示了长江的前世今生,以传统布展方法与现代多媒体展示相结合,使人置身其中寓看于乐。

步出长江文明馆,继续向东门方向而去。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如此园林美景,却少有人问津,所到之处,人影了了。或许武汉当地人在园博会期间已来畅玩过,把被无数脚印践踏过的土地留给了外地游客,因而我们看到此番景致时,感受到的只是落寞与荒凉。

继续沿大路往东门方向走,前面一系列仿古建筑跃现眼前,视线所及,延绵数里。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一边欣赏着那奇伟的建筑群,一边胡乱猜测那是什么房子,不觉就来到东门了,其时是下午4点多,直接出园。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从东门出来,也是倘大一个广场,广场北侧是汉口里。我们刚才见到的夺目建筑群就是汉口里的建筑。

汉口里

汉口里在园博园东路,园博园东门北侧,紧挨三环线。

汉口里以汉口开埠百年为脉络,复原晚清民初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花楼街的代表性建筑、文化、商业形态,原汁原味地展现老汉口的生活方式。

站在广场上,一座高大宏伟的宫殿般建筑映入眼帘,那便是山陕会馆。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清代康熙年间落成的山陕会馆(又称关帝庙),位于长堤街,是山陕商人集资修建的。同时也是全国各地山陕会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会馆。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汉口里突出“老、古、小、杂、吃、俗、潮”七字,挖掘整理武汉传统产品和技艺,延伸武汉老字号商业文化品牌。

走进汉口里,踏在青砖路上,两旁建筑灰墙青瓦,木围栏,雕花窗棂,显古朴见宁静。

幽静的步行街上,招牌,灯笼,布幌,随风摇曳,把一个个武汉老字号传送传达给到来的每一位客人,有大中华酒楼,四季美,汪玉霞,汉口大旅馆等……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复原的汉正街上的汉口里邮局。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复原的花楼街。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在汉口里,老汉口文化展示无处不在。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徜徉在汉口里,里面古老的一砖一瓦,积聚着历史的沉淀,使人厚重感油然而生。宁静的街道,除了还在开门营业的店铺亮出灯光外,几乎都是沉寂如睡美人般安详。

走到这里,才看到“汉口里”的牌坊。汉口里内这些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蕴涵着武汉这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

四条老街的复原,老汉口的缩影,现代和近代风格的穿越,东方和西方的结合,使得这里更显洋气,更添风雅。高低错落的房屋,斑驳的灯影,让人联想沧桑逝年,霎那间穿越到百余年前的老城时光。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傍晚时分,灯光点点,站在马路上看这些建筑物,恍如隔世,真有时光倒流之感。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武汉科技馆

武汉科学技术馆(新馆),位于沿江大道91号,北近江汉关大楼,南靠长江,东邻汉口江滩。该馆由原武汉客运港改造而成。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进入宇宙展厅,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仰望星空”区域,讲述古代先贤们用肉眼观测日月星辰所取得的令人惊叹的天文学成就。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太阳系”区域,展示太阳系的结构和人类研究太阳系的历程。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区域,展示现代宇宙学研究成果,讲述“河外星系”的发现经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宇宙学前沿问题”区域,讲述当代科学家探测研究宇宙的主要课题,展示当代航天科技发展的成果。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珍爱地球”区域,通过大型展项“互动星球”和360°大型环幕影片,展示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构造。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水与文明”话题,了解人类对水的探索和利用,了解人类与水不可分割的关系,了解这美丽江城与水的渊源。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水之美”话题,感受水的纯净与美好,人类应该不遗余力地珍惜水和保护水。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参观完水展厅出来,透过玻璃窗眺望长江,对岸的高楼清晰可见。

来武汉五天,每天都是晴朗天,站在江边看对岸却是模糊不清的。只有第五天吹北风,也只有这天才能看清长江对岸的景致,不至于雾里看花。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交通展厅,这里展示交通科技的发展历程。通过图文、多媒体、投影、模型、机电互动等展示方式,分别展示陆路、水路、航空交通的演进历程。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武汉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距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在一千公里左右,是我国交通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地理中心。

武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以及发达的交通系统造就了其“祖国立交桥”的重要地位,成为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转入光展厅,瞬间被那绚丽的光束吸引。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走过这里,画面由暗渐明,利用人体感应来增强光感,画作顿时清丽许多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光展厅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示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展示形式,揭示了光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及重大影响。

走进武汉,走近武汉(最终篇)

武汉科技馆所展示的知识点很多,知识面很广,内容深入浅出,易于掌握,若要认认真真的学习一遍,一天时间是绝对不够的,我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般浅尝辄止。

后记:

武汉,一个集大江大湖灵秀之美于一身的楚文化的发祥地,拥有天下第一楼黄鹤楼,拥有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古往今来不乏赞美它的诗篇,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此行见证了武汉疾速的城市建设,体会了老汉口的峥嵘岁月,还参观了诸多名胜,足迹遍及武汉三镇,领略了武汉的风土人情,感受了武汉人的热情友善。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武汉的未来必会超越时代,武汉的魅力势不可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