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节度使这一职位,最初的设立初衷是好的。它是当时唐朝一整个社会、军事、经济转型的结果,并不是某个皇帝拍脑门想出来的。而在设立藩镇节度使的时候,也提出了许多措施来制约它。在唐玄宗时期,就曾有“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的规矩。 这个规矩是为了防止藩镇节度使在地方培植私人势力,趁机做大。但这个规则在唐玄宗中后期,就开始失效。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培植了大量的私人势力,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当中,唐玄宗又废除了原本用来监察节度使的采访使,改设置观察处置使,让节度使兼任。这虽然可以扩大其他没有叛乱藩镇节度使的实力,让他们帮忙镇压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但这也让藩镇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安史之乱到最后虽被平定,但那些当年跟随安禄山等人造反的部将,因为无力镇压,只能纵容他们的存在,最终使得这些地方的藩镇节度使尾大不掉,成为中央朝廷眼中的祸患。
安史之乱以前,藩镇节度使就已经有自己招募军队,培养亲信的可能。安史之乱以后,更是进一步掌握了地方的行政、钱粮、用人等大权,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地方军政一把手。再加上,藩镇使后来又成了世袭的位置。他们可以培植家臣,重用私人,中央除了让公主嫁过来,藩镇就成了节度使的私人王国。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去挟持朝廷中枢。因为安史之乱以后,中枢朝廷虽然已经衰弱,但当时的节度使也没有足够的威信去号令全国,更无法用武力去征讨天下。而且,地方藩镇节度使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支持中枢朝廷。 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过一些较为贤明的皇帝,有能力去挽救危局。他们提高中央的权力,避免宦官干政,其中就有唐宣宗李忱。他不仅做到了上述种种,还出兵收回了西戎,平定塞北、安南,击败吐蕃。在这样的情况下,藩镇节度使对朝廷中枢的影响是有限的。
所以,他们跟朝廷中枢之间,就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但这种平衡,极容易被打破。只要中枢朝廷出现昏庸的皇帝,宦官掌权之类的情况,中央实力便非常容易衰退。黄巢起义就是这么来的。因为地方官的欺瞒,皇帝的昏庸,最终酿成大乱。皇帝只能借助藩镇节度使的力量镇压流民。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藩镇节度使的实力进一步提高,中枢朝廷彻底成为傀儡。唐僖宗、唐昭宗这些皇帝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不仅无法决定宰相的候选人,就连自己,也被节度使到处撵着跑。不久后,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这一大分裂的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