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转载]夏都斟寻在何处

 梦蝶生99 2018-06-15
    可作參考!
原文地址:夏都斟寻在何处作者:玉壶九千

[转载]夏都斟寻在何处
【夏代玉铲】

 

夏都斟寻在哪里,历来颇有争议。有说在山西的,有说在山东的,有说在河南濮阳的,有说在河南偃师的,有说在今山东青州的,还有说在江南的,有人甚至说是古人造假,夏代根本就不存在斟寻这个都城。但是目前学术界主流学者认为历史文献记载不会有误,并且认为今河南偃师的二里头考古遗址就是夏都斟寻。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序》云:“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可见太康的都城在靠近洛邑之地。《史记·吴起列传》中,吴起对魏武侯说:“昔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河南城为近之。”《周书·度邑篇》也记载:“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这些都证明夏王朝的国都在河南。

 

最早说夏都斟鄩在河南的是晋代学者薛瓒,他认为“斟寻在河南,……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斟寻之得名来自于夏王朝的封国。夏禹执政时将他的同宗十二氏分封于全国各地,当时的斟寻氏就封在了河南洛邑之地。《史记·夏本纪》云:“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这说明斟寻氏为夏王朝姒姓方国之一。斟寻之地有三处,除了河南洛邑之地外还有两处。太康在斟寻建都后,把斟寻氏改封于豫东北的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纪云:‘……帝相徙于商(帝)丘,依同姓诸侯斟寻’,这是第二处。姒相在帝丘即位后,考虑到夏王族占据了斟寻氏都邑和大片土地,为了对其进行补偿,便把北海的平寿(今山东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一带赐封给斟寻氏,《汉书·地理志》北海郡平寿县条下有明确记载,这是第三处。而斟寻作为国都名却只有洛邑一处,山东和河北的斟寻都只是氏族的称呼,并非夏都。

 

《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这个洛汭就是太康所建的都城斟寻。《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可见夏王朝当时的中心地区已经位于河洛地区。我国考古界1959年在位于伊洛盆地内的偃师市西南约 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的都城遗址,被确定为二里头遗址,经专家考察认定二里头遗址的一、二期遗存就是夏太康的都城斟寻所在。

 

太康定都斟寻只有四年即发生了后羿之乱,之后仲康在位虚记八年(实为七年),有穷后羿再次出兵攻占夏都斟寻,夏王仲康流亡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市)。此时仲康只是丢失了半壁江山,并没有失去王位,他以帝丘为都偏居一隅,在位十八年时死去,传位于儿子姒相。《路史·后纪》记载:“仲康十有八岁崩。”这里的“岁”就是“年”,十八岁就是十八年。“年”在西周以前有多种称呼,三皇五帝时代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直到西周时才正式称“年”。仲康在帝丘为王十一年,再加斟寻的七年,共执政十八年,死后传位于太子相。《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云:“帝相徙于商(帝)丘,依同姓诸侯斟罐氏、斟寻氏。”

 

有人依据古本《竹书纪年》“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记载,便武断地认为夏王朝自太康始诸王皆立都于斟寻,一直没有迁都,这是错误的理解和判断。《竹书纪年》只是说太康、后羿和夏桀曾经在斟寻为都,并没有言及其他诸王,怎么能说从未迁都呢?夏代迁都史文献上记载得很清楚:《古本竹书纪年》载 “后相即位,居商(帝)邱”,“帝宁(杼)居原,自原迁于老邱”,“胤甲(帝廑)即位,居西河”。《今本竹书纪年》载“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御览》八十二引《纪年》“胤甲即位居西河”。这些记载足以证明夏王朝在太康以后曾经多次迁都。太康以后四百余年,天灾人祸在所难免,人类贪欲引发的战争和大自然的灾变都会给社会带来重大变故,都城相对简陋的夏代,四百余年不迁都似乎也不太可能,再则我们从未见哪本史书上明确记载夏代没有迁都,太康以后从未迁都的说法毫无依据。个别疑古学者无视历史文献的存在,无视史书上夏王朝多次迁都的记载,只是凭想当然的主观臆测作结论,这种望文生义的推测实不可取。

 

当然,除了太康、后羿和夏桀之外,以斟寻为都的还有寒浞和仲康。寒浞在斟寻盘踞的时间最长,多达六十余年。少康复国后虽然没有以斟寻为都,却并没有放弃它,一直把它作为别都,斟寻仍是夏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都邑。这也是二里头遗址夏文化四百余年没有间断的重要原因,夏文化没有间断并不能证明斟寻就一直是王都。

 

姒相为王时曾经迁都于斟灌。《竹书纪年》记载:“(帝相)九年,相居于斟灌。”《路史·后纪》十三引臣瓒曰:“《汲冢古文》:‘相居斟灌。’”自仲康流亡帝丘后,后羿、寒浞相继占据斟寻长达七十八年之久,直至 “少康中兴”复国,斟寻都城才被收复。

 

从文献和考古材料结合来看,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应为夏都斟寻。其城始建于夏太康初年,止于夏履癸末期,约存在了四百余年,大体相当于二里头考古文化的一至四期。但这并非说夏王朝一直以斟寻为都,只是证明它的存在。我们研究远古历史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来判断历史,要把自己寄身于历史的环境中去体验。夏代刚刚建立国家,虽然具备了国家的一切构件,但都还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存在的问题很多。所以,立国四百余年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都城没有迁徙是不可能的,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这里暂不探讨。

 

更多博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