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德公司:人才跨国流动的模式、驱动力和障碍

 思想的诞生 2018-06-15



“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尊重人才流动规律,才能在不影响人才发展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定人才政策。受脱欧影响,英国在人才吸引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知名咨询公司兰德公司受英国皇家学会委托,调查研究科技人才(研究人员)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国际流动规律——跨国流动的模式、驱动力和障碍以及流动带来的影响。


报告有两条结论值得借鉴。(一)人才之所以流动,首先是期望构建有利的国际研究网络和合作关系,提升事业的专长、资源和声望;其次是出于福利、户口等方面的考虑。(二)不同职业阶段、学科、地域和性别的人才,驱动流动的主要原因并不相同。如对于职业发展早期的青年人才而言,经费支持是主要原因;而对于资深研究人员而言,研究的自主性和个人生活是主要原因。报告还认为人才的国际流动,不仅给目的国和来源国带来益处,可能对人才自身的成长也非常重要。报告基于这两条结论分别对英国的学术界和产业界研究人才进行了问卷和访谈,得出了英国人才在这两条结论基础之上更具体的流动特点。



兰德公司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1、对已有有关科技人才流动规律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综述,得出已有研究在此方面的基本认识;2、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术界人才流动的最新特点;3、通过访谈和圆桌会议,发现产业界人才流动的最新趋势。兰德公司针对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发布了报告。现将这三份报告的核心观点整理成文。


已有研究对人才流动的四个认识


兰德公司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得到了关于人才流动的四大发现:

1

英国对研究人员来说很有吸引力,外国研究人员在英国研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英国,来自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和在读博士的比例正在上升。英国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吸引了大量国际博士生候选人。同时,英国也是欧洲研究委员会和玛丽·居里行动计划(欧盟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发起的计划,旨在增强欧盟科研人员竞争力)资助的研究人员的首选目的地。但从全球来看,美国依然是研究人员出国的首选。

2

研究人员是否出国做研究,涉及一系列个人和职业因素


研究人员在决定是否出国做研究时,会考虑多个因素,但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流动,研究人员跨国流动主要是基于职业方面的原因。选择流动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希望开发国际研究网络和合作关系,并获得能够促进其职业发展的专长、资源或声望。这意味着国家研究网络的相对优势既是研究人员流动的驱动力,也是抑制力(取决于流动方向)。


尽管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研究区”(European Research Area,ERA,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建设人才、资金和知识等可以自由流动的欧洲单一研发与创新市场,从而保持欧洲科学研究的卓越性),但各个国家的福利和移民规则的差异可能会抑制研究的流动性,即使在欧盟内部也是如此。此外,劳动力市场条件和资金规模对于一些群体来说可能是重要考虑因素——难以获得经费支持是研究人员跨国流动的一个主要障碍,特别是在职业生涯早期阶段。


其他更广泛的因素也会对研究人员的跨国流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文化、语言和地理位置远近会影响研究人员的跨国流动,孩子与亲友也可能是阻碍因素,对女性尤其如此。


各个驱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因职业阶段、地域和性别而异。例如,处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人员会优先考虑资金、职位和职业发展机会,而资深研究人员则更看重研究的自主性和个人生活。

3

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人员流入国,英国受益于研究人员国际流动带来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但人才的来源国也能从中受益。


人们普遍认为,人才流入国能从人才的涌入中受益。然而,由于流动的研究人员倾向于与本国保持有效联系,并且可能回国,为本国带来更多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因此人才来源国家是否因此受损失尚不明确。对于在英国留学的博士生来说,许多人毕业后会回到母国继续研究,将技能和专业知识带回母国。

4

尽管因果关系难以确立,但国际流动性与研究人员职业发展和学术成果的提高有关。


人才流动大多能获得更好的国际网络、更多的研究成果、更高质量的产出和可能更好的职业发展。对于高级研究人员来说,流动的最大益处是学术成果和国际网络,而初级研究人员则在技能和职业发展方面受益更多。国际流动性的益处也因学科、出国时间、原籍国和目的地国而异。


当前英国学术界人才流动的七个特点


为了更具体调研研究人员个人对当前跨国人才流动的看法,课题组针对学术研究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收到了1285条回复,根据这些回复以及前述文献综述中的分析结果,得到了以下七个主要发现。


1. 来往于英国的流动研究人员大多来自于少数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德国


美国、德国和法国是英国研究人员最常流动往来的三个国家。其他欧洲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也是重要来往地。


在英国的非英国国民中有80%的人拥有欧盟或北美国籍,其中最多的是德国、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


英国在海外获得最高学位的人中,大多数在欧盟国家或美国获得了学位,其中最多的是美国、德国、西班牙和法国。


2. 流动模式因性别、学科、国籍和职业阶段而异


大多数英国研究人员在英国获得了最高学位,而早期的职业研究人员拥有较少(或短期)的流动经历。男性以及艺术和人文科学研究人员更有可能拥有流动的经历。


受访者在39个不同的国家获得最高学位,但大多数(62%)是在英国。约有90%的英国国民在英国获得了第一学位,而非英国国民在英国获得第一学位的这一比例为33%。


男性受访者更有可能在英国境外从事研究工作,更可能在英国之外工作三年或更长时间(男性39%,女性25%)。


艺术和人文科学研究人员最有可能花费一段时间去国外做研究,并且逐渐脱离英国籍,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与此相反。物理和生命科学研究人员长期留在英国更为常见。


博士后期间是流动的重要时期,在海外留学尤其是长期逗留在海外的,一般是在职业生涯早期和中期的研究人员。


3. 职业动机是流动性的主要驱动因素


研究人员通常会在另一个国家待一段时间,不管他们是从其他国家到英国,还是从英国到其他国家。对于这些人来说,职业动机,特别是职业发展以及研究网络是他们流动的主要动机。


短期流动的目的往往是与特定的人或特定主题合作,尽管这些原因对于长时间流动的人也很重要。


职业因素对男性和处于职业早期的研究人员更重要。女性和高级研究人员可能更考虑个人和职业因素的混合,尽管职业因素仍然重要。


4. 研究人员往返英国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原因和职业原因的混合


个人和职业原因的混合是留在英国和返回英国的研究人员最常见的动机。但是,从具体的驱动因素来看,个人原因更重要。


家庭和个人原因是非流动性最重要的两个驱动因素,其次是职业发展。


对于返回英国的人来说,职业发展是最常见的决定因素,其次是家庭和个人原因。


5. 流动障碍取决于个人情况


不同的流动类型,职业阶段和个人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流动障碍。在流动决策中,合作伙伴和孩子非常重要,尤其是合作伙伴。对于短期流动来说,资金和住宿是主要障碍。对于所有类型的流动性,伴侣找工作是一个关键障碍。


对于搬到英国的人来说,寻找住宿和维持生活水平是障碍,这表明搬到英国需要较高的生活成本。对于在英国逗留(或计划逗留)的人来说,个人和家庭原因是主要障碍。


6. 流动性的优点和缺点与动机相一致


跨国流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要比消极影响更大,并且这些影响往往与他们的决策和动机保持一致。


出去流动的人比那些留在英国的人在职业生涯上会有更好的发展。留在英国的人比流动的人在个人生活方面更有正向效益。


流动经历不会影响受访者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工作保障和工作时间。


7. 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好的研究人员应该具有国际流动背景


本次调查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结论:79%的研究人员同意,好的研究人员应该具有国际流动背景。


无论性别、学科、机构类型、国籍,有过流动经历的大多数受访者都会认为研究人员应该具有国际流动背景。


这一观点得到更广泛的调查结果的支持,例如,我们发现职业发展是流动性的关键驱动因素。 


当前产业界人才流动的若干特点



目前涉及产业界研究人员流动性的研究很少,对研究密集型企业的调查问卷得到的答复率也比较低。为了弥补这一缺失,研究组邀请产业界代表(既有来自初创企业、中小型企业也有来自大型跨国公司)进行了圆桌会议和一系列访谈。


座谈和访谈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产业内研究人员流动性的模式是什么?(2)产业界人才流动的动因和障碍是什么?(3)公司对英国即将离开欧盟如何准备?


针对第一个问题:调研证据表明,非英国员工对于研究密集型公司的发展很重要,在所调研的公司中很大一部分(约占10%到50%)员工都来自英国以外的国家,他们可以填补英国劳动力市场的技能缺口,并在必要时利用其他国家市场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发展。流动性还有助于跨国企业在许多国家开展业务。


针对第二个问题:由于开展研究的质量和活力较高,英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所。但是,英国也存在一些阻碍人才流入的因素。如,生活成本相对于工资水平较高;再如,签证问题,对那些通常没有许可证的小公司来说尤其是个障碍。


针对第三个问题:欧盟公投后的不确定性,大大削弱了行业和企业在招聘最佳人才和留住现有国际研究人员方面的能力。 


作者: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张虹、李辉。本文为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科技创新智库动态跟踪与年度报告》阶段性成果。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