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美白对虾为什么难养之前期育苗和浊水养虾

 tssenpujgg 2018-06-15


对虾为什么难养之前期育苗

连续的养殖低迷,对虾养殖已经开始回归理性,从一拥而上全民养殖到淘汰不专业的、没资金的,到专业化的养殖:技术及管理的专业化;能做到每个环节的相对可控。


养殖难关键在于前期的控制,很多塘反映出来大部分是在一个月到四十天左右的虾出事较多,我们看看前期养殖的难,在哪里:

1、苗种不可控,不知苗种质量,不知投放后的成活率有多高。

2、水质调控的难度,调的水在前期投苗的关键时刻,是否够浓或过浓,还有过程中怎么维持稳定。

3、前期虾还没上罾,该怎么投料,中期该投多少合适。

展开剩余94%

4、有些塘在10来天就开始发病,一发病就是大量死亡,已经没有救的必要了;这些几乎是不可控的。

5、不知怎么搞的,有害藻上来了,而且疯狂生长,水质几乎不可控。

前期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造虾养殖的成功与否,而前期,又有着众多的问题,我来试着扒扒这些表层的东西,看看是什么在主导着我们养殖的成功与失败。

首先是投苗前的培水,前期的消毒水体是必要的,把一些在水里顽固的东西先破掉,让一切从零开始,因为我们的脆弱的虾苗也是从零开始,我们的苗及水体的有害物质也是从零开始,大家同一竞争平台;之后就是调水; 虾苗投到塘里,就开始了他的池塘成长经历;在苗池里,一般是每天隔3个小时投喂一餐,一天8餐,小苗体质弱,如果没吃到东西,这苗的体质就会逐步减弱,要 保持足够的食物,张口就能吃到;苗池里面积小,频繁投喂,容易做到,水质坏了换水就行,但到大塘里,恐怕就没那么好了,虾苗面临着一个大的问题:要适应环 境的变化,尽量快地找到食物。

从这点考虑,前期的培水是必要的,池里藻类旺盛,虾苗在环池游动中张口就能吃到藻类;所以我们有时看到刚放的虾苗有时环池游动,这大部分是正常的,是虾在吃 藻类;有时看到不管培水多好,投苗后一到两天,水就变清了,这是虾苗把藻吃完了,不是倒藻,所以看到苗游塘,有时是正常的,是因为饿了;在这阶段,就在投 苗的几天,怎么保水,保持藻类稳定,是关键;虾吃藻在成长,也在开始吃我们的人工饲料,在逐步转变,对藻类的需求也在减少!

在这时候,我们的养虾人,开始心急了,然后就帮倒忙— 看到水清,就补肥,往往很急,要马上起水色,一般都是肥量很足!当藻看起来不是很浓时,又再追肥!——我们会看到,水色起来了,而且起得很快!这之后如果 水清,就是倒藻了,在阳光的猛烈照射下,不断的起藻、倒藻就开始了,肥追得多,起来的藻就更多,倒到塘底的死藻也更多;底质污染,弧菌爆发开始了;这过 程,往往在投苗开始的一个星期内。

总结下:投苗前需要培水,投苗后藻类马上减少,可以追肥,但要少量,一个星期后基本不用大量追肥,以免水体藻类过旺;我们这环节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量追肥!过量追肥导致的污染,比任何其他原因导致的危害更大!这是整造虾养不好的导火线!

投 喂也是关键的环节,要保证足够但又不能过多,少则虾饿,多则污染底质;怎么解决少的问题?投苗后,我们往往不知道投多少合适,有时看到水浓,有的基本就没 喂料,有的要拖一个月左右才喂;如果从精养的角度看,投苗2-3天内就一定要开始投料,因为这么多的苗,一定会把藻类及其他浮游动物吃完的,少于一定的 量,苗抢食就很困难,这时候就开始淘汰体质弱的,我们假设苗是正常的,就要以逐步增加的形式开始喂料,开始要定餐,每天3-4餐投喂,虽然我们有时候判断 不了虾是否能吃完,但都要投喂;怎么解决多的问题?可以少量多餐,苗是以24小时环游形式觅食的,一般情况下40分钟左右基本都能排空肠道食物,所以就算 多喂了点,也会在第二,第三个环游后被吃掉的,基本不会被浪费,当然不能太多;有时可以放少量在靠塘基边观察,2个小时内吃完就算合适,有时可以观察塘基 边的虾,料不够时靠塘基边的虾就多。

消 毒是必要的,弧菌爆发比我们想像的要来得早;虾塘由于藻类及虾的粪便及剩饵等,水体的弧菌爆发就是家常便饭;有研究表明,人的食用水,经过最先进的消毒药 消毒,24小时后,大肠杆菌的数量就开始增加;当我们看到小苗出现空肠、断须等现象时,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弧菌感染,当然,初期是轻微的,但这些足以导致 一些体弱的虾苗死亡;经常的消毒可以增加成活率,可以用过硫酸氢钾、中药、碘等刺激小的药物消毒,我们捞小苗看,可以感觉到断肠、断须等现象在大大减少。

补充微量元素是维持稳定的关键,当我们看到水清,PH值却在9左右,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有害藻起来了,单一藻种过多,导致PH一路高,真正的原因是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导致有些有益藻类死亡,能适应的藻类就开始大量繁殖,缺的元素就越来越缺,有害藻类泛滥,比如蓝藻、甲藻等;这些有害藻出现,会产生以下危害:比如毒素,PH高,水缺钙镁等,虾在此环境下就很难适应,要解决就必须先用菌抑制藻类的发展或杀藻(这是要做好一些其他的安全措施),增加微量元素(如虾硬壳、有益藻上来)。

虾塘是个大环境,养虾就是尽量维持环境的相对稳定,任何的措施,都不能破坏平衡,平衡一破,就会有伤害。往往平衡被破坏时,比如弧菌超标,比如倒藻;我们常做过度的动作又导致更大的危害,比如过度消毒,比如超量追肥。

40天内的虾最能体现管理的水平。好,则后期顺利过渡;不好,则麻烦不断。总之一句话,就是保持平常心,保持水体的平衡。

对虾为什么难养之浊水养虾

我 对虾难养的看法,思路一直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可控因素太阳光的微小改变(比如太阳黑子)导致环境恶劣,可控因素,水体的藻类异变频繁,导致水体某些微量元 素的缺乏及频繁死藻导致的底质污染及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包括氨氮、亚硝酸盐超标、ph异常、低溶氧及弧菌爆发等,虾在此环境难于生存。

13 年对于珠三角来说,是大环境大恶化的开始,虾开始低产,亩产200-300斤,虾拉白便、藻繁殖过旺、有害藻多特别是蓝藻,我一直尝试用好的菌种调水,水 色是很漂亮,但水色的变化总是防不胜防,稍一疏忽水色就开始变浓,在高温天气下一发不可收拾,就算拉开闸每天换水一半,水还是浓;经常连蓝藻都可以通过有 益菌压下去,但高温天气的一般性水浓就是很难控制,特别是40天后的虾,水底的氮元素由于喂料累积而增加的时候,后面的一系列的问题就开始了,吃料开始慢 下来,拉白便现象也开始了,虾软壳,长不大,不断地下菌,改底,补微量元素,最终的结局就是药用了很多,但产量很低,一年下来50亩的塘可以亏20来万 (请两个工人)。

这 是一个缩影,在华南区域,高位池、低位池,一律的陷入养殖的怪圈,越养产量越低,越养用药成本越高,但就是虾长不大,产量不高;特别是中造虾,高温天气, 几乎是没办法养的;我们开始怀疑药品造假,怀疑饲料,怀疑虾苗,行业对于虾难养的争论一直是没有统一的看法,有说孢子虫,有说藻毒素,这虾还能养吗?

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标苗池藻浓,用硫酸铜微杀,0.2斤每亩,用后加菌调水,两三天后水浊了,由于之前对藻浓现象思考较多,特别留意此现象,发现这口塘一直很正常,吃料好,虾身亮,活力好,关键是后来水质一直很稳定,不需要怎么用药。

事后其他塘也用同样的方法处理水质,同样 都调成浊水,有一口较为经典,就是已起了整塘的蓝藻,像油漆一样浮在水面,镜检是蓝藻中的颤藻,较难杀,抛网虾较多,就是吃料少,软壳虾多,先后用硫酸 铜、高浓度的强氯精杀,就是没能彻底地杀完,但水开始浊了,后来这口塘直到抓虾,都是浊水,过程较少用药,30来头,平均近400斤亩产,这在当时算是过 得去的;必须说明的是,这口塘就算是还有少量的蓝藻,由于水浊,一直能维持蓝藻不爆发,水质一直稳定。

在后来的跟踪中,我发现,浊水养虾是一种模式,是可以控制、复制的,成功率远高于其他模式;我来分析下,浊水养虾是怎么做到的。

首 先是投苗前的追肥、调水,跟其他模式是差不多的,一般对于淡水塘来说,密度在4-5万每亩,最好不放复合肥,放优质的有机肥(可全溶的)或钙肥,确保不一 开始就起有害藻;第一次追肥及第二次肥都要在一个星期内完成,这时新投的虾苗基本都能把藻吃得差不多,水色很淡;第三次追肥就要谨慎,以菌为主,乳酸菌、 酵母菌等,肥是以微量的钙镁为主,按餐按时投喂饲料,第三天后就要每天三餐的速度逐步增加投喂量,10来天左右就可以看到水开始微微转浊;这过程要注意的 是虾的状态,每天捞虾看,如发现空肠或断须现象增加,就要及时消毒,可以用温和的过硫酸氢钾处理,也可以用好的中药处理;这阶段不能大量追肥,可以补充钙 镁离子,保证虾有足够的活力,有益藻有足够的营养,有害藻上不来。

将近一个月左右的虾,底层的氨氮开始积 累,由于营养成分比例的不一样,有害藻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滋生,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虾吃料慢了,或许是发现塘起蓝藻了,这是我们控制不当造成的,在这阶段 要加大菌类的投放,一是分解有机物,二是抑制有害藻,但,这还不够,在高温下,在高氮的环境里,你是没法阻挡藻类的生长的,特别是有害藻,唯一能做的,就 是杀,一起来就把他杀死,还有就是从根本上解决的,就是过程的大量换水。

这阶段的难点在于,一是杀藻的风险,死藻会污染底质,会造成环境的突变,有风险。这 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提到杀藻就反对的原因,也是饲料厂、药厂的人不推广的原因,因为风险连养殖户都不敢承担,谁来承担?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沉痛的经历:有 害藻上来或水浓上来,我们感觉虾吃料慢了,哪怕是慢几天,已经基本注定养殖的结果,高产是不可能的了,快长也是不可能的了,虾吃料少,而且慢,我们就只能 在漫长的等待中接受结果:这造又白干了!控制不好的,就是又亏了!养虾怕的不是死虾,怕的是耗,耗不起。杀藻前增加微量元素,虾的抵抗力强了,降低杀藻的风险。

二是换水。有部分塘外源水质是好的,可以直接换水,但有些地方没条件换水的,怎么办呢?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我们可以牺牲一些塘来储水,创造换水条件,确保部分塘能成功。

中后期就不用说了,基本就是换水,消毒,由于虾大了,抵抗力强,可以逐步加深水位,通过换水确保水体的稳定,这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氨氮会一路飙高,有时升得太快主要是有害菌的原因,必须定期消毒,加大换水量,基本上,胜局已定。

珠三角的大鳌地区,很多就是浊水养虾模 式,开始很多都养得好,但到后期有部分就不行,他们操作的模式一开始是好的,开始拼命喂料后就停不下来,以8-10亩塘为例,投40万苗左右,一个月的虾 每餐喂30-35斤,一天3餐,到40-50天,喂到50来斤料一餐,虾50来60条,这时就算是出事,都有得赚了,塘里估计有3000来斤虾,而往往 是,我们这样想,就这样出问题,虾要抓了!想什么得什么!如果我们在30来天时,停下料,做好消毒、换水、补充微量元素等措施,水色不好甚至要杀藻(微杀 或局部杀),每星期一调整,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往往我们能做得更好!野心要大点!

我们要养20来30条的大虾!

浊水养虾是一种模式,环环相扣,把握的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前期肥水的时间及量,控制的要刚刚好,中期的狠,要杀藻及换水,要有胆量,胆小可不行,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越没钱越养不好!

胆小!后期的耐性及勤劳,多换水,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工作。还有一个是喂料的连贯性,要敢于喂料,及时加料,前提是短时间能吃完,1个小时多一点,不超过1个半钟,总的喂料量多才有足够的产量!也要敢于停料,在关键时刹车,不贪,不急。

END

来源:水产热点

作者:吴建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