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业七年,关于低密度养虾的思考!

 lj0279 2018-06-15

从业七年,关于低密度养虾的思考!

帮邦小鱼儿

拉您进养殖交流群

回头想想,从08年开始,我进入水产行业已有七年时光,头两年在基层,也算接触过养殖一线,那时候南美白对虾还很好养,甚至在07年大家都能养成功,土塘亩产千斤是常事。

都成功的结果就是要赔本卖虾,卖一斤亏一块,夏天上市高峰期40头/斤的虾塘头价才七八块钱,所以那时候有句话叫“养虾不养冬,一场空”,只能靠春节卖冬虾那一造赚钱。

2010年,偶然的机遇,经常外出参加一些行业会议,对水产养殖的了解也愈加深入。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白对虾开始难养,大家说是“偷死”。

慢慢地,“偷死”成了EMS并名扬天下,在水产界,提起EMS,大家都知道这指的不是印有刘翔跨栏的邮政速递。也是从这一年起,对虾产量遭遇滑铁卢,别说一千斤,亩产能有七八百斤就偷笑了。

随后亩产每年都会下降,到了今天,亩产300斤大家会说“这是个不错的成绩”。不过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土塘养虾亩产从正常的千斤到现在的不足三百斤,而40头/斤的虾卖到20元/斤大家还会嫌低。

现在大家是“虾苗越放越多,产量越来越低”,而对于何建国教授提出的“养殖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理论嗤之以鼻,认为何教授这是对病害研究的逃避。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放那么多的虾苗下去,必须用各种各样的增氧设备,用五花八门的调水产品,喂更多的虾料,后期还要面对缺氧、藻毒素、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偷死等各种问题。

最终养出的虾亩产也不过300斤,整个养殖期间劳心劳力、提心吊胆,还有可能全军覆没、血本无归。那么为什么不尝试低密度养殖呢,至少苗种和其他投入品的成本都会降低,既然高产求而不得,不如退而求其次,反正一时半会虾病是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能转行,不如保守对待。

大家还会担心放下去的苗会死一部分,所以就放更多,但放苗多随后的问题也多,影响成活率的因素也多。

大家应该根据预期产量计算放苗量,如果只是300斤/亩的产量,一亩放苗2万就可以达成(按照60%的成活率,出虾规格40头/斤计算,如果成活率更高、养出的虾更大,2万尾也能养出600斤的亩产),2万尾/亩的放苗量比当前普遍5-10万尾/亩的量管理难度降低很多,同时风险也相对较小,还是很值得尝试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