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九期举行 刘东与范利伟共话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

 愚然楼 2018-06-15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九期举行 

刘东教授谈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


清华新闻网6月14日电(学生通讯员 魏翀)6月9日晚,邺架轩书店迎来了第九期“邺架轩读书沙龙”。本期沙龙邀请了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刘东教授与他的博士后范利伟,分别以作者与读者的身份就《天边有一块乌云:儒学与存在主义》一书展开对话。

刘东教授在开场白中表示,《天边有一块乌云:儒学与存在主义》一书是其《先秦理性主义的遗产(三部曲)》的组成部分。他按照书的卷次,带领现场听众展开了一段比较哲学之旅。他提出,在先秦理性主义自制态度的影响下,儒学谨慎地论证了一个有限的价值结构,这种思想类似于法国思想家萨特所代表的、沿着启蒙运动发展出来的、作为一种现代主义的存在主义。 

刘东教授和他的博士后范利伟做客邺架轩读书沙龙

刘东对本书前九卷的内容作了导读。他从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思想切入,论证了将先秦儒家思想与萨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行性——二者均产生与人心惶惑、价值失落、社会崩解的时代之中。“天边的乌云”代表着历史的不确定性,代表着人生的偶然与无常。

面对这样的人生,印度、希腊、希伯来三个轴心文明纷纷转向了宗教,而孔子和先秦儒家则选择了道德,选择了“反求诸己”的人性内省,和“将心比心”“心同此理”的恻隐同情,选择了发愤而忘忧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态度有限地消弭了礼崩乐坏给人心带来的冲击,鼓励后人在“发愤”和“忘忧”中找到平衡,体验着“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由于孔子所继承和光大的先秦理性主义极其早熟,孔子的思想在逐渐照亮了中华世界的同时,也遭遇到种种的误解,使得后代总是尝试用其他学派的思想去中和儒家。 

刘东教授讲解儒学与存在主义的内在联系

对于由这些中和引发的诸如“内在超越”“儒道互补”等观念,刘东明确地提出了“内在不超越”理论,认为以儒学为价值内核的中国文化,更重视人性而不是神性,更重视现世而不是天国,它所有的理论都在人们的经验之内,所以根本不存在“超越”的问题。

刘东说,儒家思想“认识本位”特色,也使得对死亡问题的回答和处置成为儒学最大的挑战。孔子面对这一问题时,从对道德状态的深层忧虑和现实世界的秩序维护出发,坚持着知行合一的原则,发挥出“生无所息”和“视死如归”的命题,即先行定下了一个有限乐观的调子,并不把人生视作价值的“废墟”或死亡的前奏,但又警惕地注意着“天边的乌云”:既体认“死生亦大”,又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三不朽”。对生死观的达观和彻悟,也证明了儒家学说不是宗教或准宗教的。而中国文化最宝贵的特征就在于可以借助相对成熟的价值学说,传播做人的基本标准、确立了文明的基本内核,并从根本上堵住对邪说的盲从。

最后,刘东对中国文化做了总结:“悦乐精神”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高度,“忧患意识”则代表着中国文明的底线,“忧患”和“悦乐”相互支撑和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刘东也指出,必须回归到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利用与西方哲学的比较,才能理解先秦儒家和中国哲学。儒学作为一种“有限的理性主义”是与启蒙相通的,而人类最终的发展之路就存在于中国儒学和希腊文明的对话中。 

听众与刘东先生交流互动

范利伟博士以读者的身份对刘东教授书中展现的深邃且极具启发性的思考表达了高度赞赏。

刘东鼓励学者学习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做学问要有大动力和大格局。刘东教授最后谈到,追寻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是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讲座现场

在观众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就撰写本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确立比较的目标和理解比较的对象、如何确立儒家学说在现代社会的地位等问题与刘东教授及范利伟博士展开了深入交流。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华山 审核:襄楠

2018年06月14日 09:29:06  清华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