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龙洋史小考

 闻道山人 2018-06-16


本文为    韩英麒    原创,首发于 品一藏泉(2月6日),已获授权。

精彩预告

是否,你也曾在鱼龙混杂的钱币收藏中迷茫过,在遍体鳞伤后想要放弃热爱的古泉?毕竟,为它付出了那么多,结局却差强人意……

或许,我们有办法让您在收藏中少走弯路喔!7月, 海归古泉收藏爱好者 韩英麒 先生将做客天眷堂微课,与您一起聊聊“钱币收藏入门那些事儿”!敬请关注~


晚清龙洋史小考

作者:韩英麒

银元是舶来品,中国银元从19世纪末到20世中下旬彻底退出流通总共经历了不到一百年。


但在这近一个世纪里,中国的命运却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 清廷自救、民国肇兴、新中国建立,中国的政体经历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大转变,这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乃至世界史上也是少有的。


不得不说,政治制度的兴衰更替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中国龙洋的铸造更是深受这种大背景的影响才会有各省蟠龙图案的纷繁复杂,因而趣味无穷。


(广东银毫)


龙洋的兴起得益于“一省、一人、一厂” ,即广东省、张之洞和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 :


早在清廷闭关锁国期间,广东就有广州十三行,这类官盈机构负责对外贸易,岭南因而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张之洞在担任两广总督后,于光绪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1887年2月16日)奏请中央以新法制造银铜钱币,创立“广东钱局”。


此举不仅标志着广东成为最早购买机器设厂生产西式钱币的省份,更是中国货币迈向现代化的开端。因此,张之洞又被称为“中国银元之父”。


张在广州办厂后,又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他到任后继续推广洋务,其中就包括购买机器、生产银元。


(汉阳铁厂)


光绪十九年(1893年),张之洞上书朝廷。奏折中提到:湖北“据江皖上游,地当南北要冲,兼为华洋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用钱最广。


但市面因制钱短缺渐形萧条,奏请援照广东成案开铸银元”。


这一决议很快得到批准,“湖北银元局”由此应运而生,鄂局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开始生产机制银元,厂房地址在原武昌阅马场守备署,机器大多由德国甘拿秘印花机厂供应。


众所周知,张之洞是洋务派重臣,银元铸造只是他为官生涯中的冰山一角。


香帅在广东、湖北两地推广的重头戏是军工业,这也就代表了当时粤、鄂两地的工业水平是全国领先的;


加之银元铸造肇始,为了取信于民,对钱币的铸造有着较高的要求。


因而使广东、湖北两地机制币推广取得相当成功,这也是现在市面上为什么仍能看到大量流通广东光绪、宣统,湖北光绪、宣统的主要原因。



初期的造币机大多采购自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该厂鼎盛时期曾接到英国皇家造币厂近三分之一的业务订单,并为当时世界上包括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在内的100多个国家提供全球造币委托服务,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私人造币厂。


(张之洞)


资料显示:20世纪初,喜敦造币厂平均每周生产硬币100万枚。胚饼60万枚。直到1979年,该厂仍为50个国家造币,产量破纪录的达到每周1300万枚。


除此之外,喜敦厂还协助多国建立了自己的现代化造币厂,这其中就包括它最大的海外客户 ----- 中国。


据统计,喜敦厂总计销售的355台造币印花机中, 有至少270台销往中国。其中有4台银元印花机、86台铜元印花机被广东钱局购入,使其得以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币厂。


(湖北银元)


除广东、湖北外, 江苏、湖南、陕西、北京、浙江、安徽等地银铜元局都曾与喜敦厂有业务往来。由此可见该厂对中国近代造币技术的深远影响。

 

然而俗语云“日中则落,月盈则亏”。


伯明翰喜敦造币厂在度过了最辉煌的20世纪后由于盲目自信、技术改革滞后等原因逐渐衰落,特别是在2001年英国皇家币厂取消了近半个世纪的长期合约后,导致业务量急剧萎缩,最终吹响了“熄灯号”,于2003年5月22日宣布永久停业。


(伯明翰喜敦造币厂)


不得不说“百家争鸣”的铸币特点对于丰富钱币种类来说是件好事情,但于清廷高层来讲,这显然不利于中央集权。


因为中国货币铸造与流通自古就呈现地方化的特点。


各分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铸造的货币重量、成色上相差较大。这在稳定的时局下或许能维持相对均势。


但晚清所处的世界格局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这种混乱的铸币格局很快就带来了致命问题-----外来银元的大量入侵,由于成色、标准统一,诸如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在内的外国银元在华得以畅行无阻。


更严重的是,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国币,这些洋银甚至成为了各方计价的标准(如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的赔款2100万元 ,指的就是墨西哥鹰洋)


愈演愈烈的问题使清政府认识到了统一币制的重要性,因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颁布《京师设立银钱总厂》 谕,指出:“从来立国之到端在理财用人 ……各省所用银元形式、重量、成色均不相同,最为商民之累,自应明定画一银式”。


于是开始筹备在北京设立中央造币厂,但当时工厂动力大多依靠燃煤,所以最后清廷将厂址改立在更靠近水源和开平煤矿的天津。


以天津为总厂,在地方设立九个分厂,企图整顿币制,稳定金融市场。


泉友所熟知的通货龙洋之王------造总七钱二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开铸的。


造总量产后由于成色及重量规范,因而市场折价较高。


但由于当时“圆两之争”尚未结束,因而该系列银币的发行并没有达到清朝财政部统一币制的目的。


(“圆两之争” :指的是中国机制银币币制单位问题。在广东钱局获得成功之后,清廷就有人主张以传统单位“两”来进行结算。也就是“库平两” , 库平两每两重37.3克左右;至于“圆”则是指银币以27克为一圆来计价的单位,西方人根据大型银币通行几百年所积累出的经验,认为25-28克是合适的区间,再大的币无论在制造、携带或者流通过程中都会有诸多不便。)

(造币总厂及造总银元)


“圆两之争”在晚清高层讨论中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才最终将国币单位定名为“圆”,翌年正式发行带有一圆字样的新国币-------“大清宣三”。


照理说新版国币的发行应该有类似发布会之类的仪式,但当时的清政府早已不堪重负,面对武昌城上燃起的点点星火。


这条被农民起义、西方列强折腾的遍体鳞伤的东方巨龙最终力不能支,败下阵来,从此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