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编辑:明明 送崔九唐代: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译文及注释译文 注释 创作背景 崔九曾与王维,作者同隐于终南山,从作者这首送崔九归山的诗中看得出来,崔九大约不大愿意再隐居下去了,于是有了作者的这一番劝勉。
评析“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这两句是说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论入山深浅,都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与他们对现实的厌倦与反感有关。“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这两句是劝崔兴宗隐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从那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一方面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作者为什么要人留恋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呢?这是由于他们在现实中屡屡失败,一方面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认识了现实生活。作者生活的时代大约属于唐玄宗和唐肃宗时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后期。那个时候由于唐玄宗任用奸相李林甫,宠幸杨贵妃,政治十分黑暗,下层知识分子无法入仕,像裴迪、崔兴宗这样的寒士没有出路。所以他们宁愿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作者劝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轻易地放弃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因此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但立意很深,不失为一首好诗。 从我记忆开始,她就在经常我们家吃饭。一是父亲那时候在工作,而且是个乡干部,可能吃饭问题比其他家里要好点。二是,父亲比大她,其实也就大三岁左右,她与我母亲同岁。父亲觉得自己有义务要为这个家族承担这个责任!我小时候是非常非常的讨厌她。她又懒、又馋、又笨。村子里的大人教育孩子基本都是拿她做反面教材。她经常在我们家出入,和年幼的我形成了很深的“阶级”仇恨。父亲不在家,母亲让她打帮手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诸如烧锅,除草,背东西。其实,我们家是没有能力雇人的,也不需要雇人的!只是,她不能在我们家白吃。我常常在干活的时候和她吵架。她偷懒我们要吵她,我们偷懒她要去告诉我妈,就这样恶性循环,我们之间的厌恶越来越深。每次她骂不赢我的时候,嘟着嘴转身就走,可到了吃饭的时候,她就会准时的出现在我们家的饭桌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