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颅内血管支架——脑血管介入的“珠穆朗玛”

 zzgas 2018-06-16

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通常发生这类疾病的患者具有高血压病,或高脂血症,或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部分患者发生脑梗死之前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这种伴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脑梗死患者,通过对上述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抗血栓药物的预防,但仍有不少的病例再次发生脑梗死,往往再发的症状较前一次为重。所以解决颅内血管狭窄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周志明

但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我们血管介入治疗的“珠穆朗玛峰”,因为颅内血管的长相与外周的血管完全不一样,它的厚度只有心脏或肢体小血管的1/10;颅内血管缺乏外弹力层和中间的肌层,较外周的血管脆;颅内和血管多悬挂在脑表面,外力牵拉之后主干上发出的一些小血管有被拉断的可能;最大的难度是颅内血管弯曲,导丝、支架等介入器材难以到达治疗部位;另外颅内的血管很细小,治疗的血管通常在2.5~3.5mm左右。鉴于以上原因,治疗脑血管狭窄存在相当的难度,同样也具有相当的风险。

神经内科13病区在周志明博士的带领,近期治疗了十余例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近两周我们治疗了两例难度非常大的颅内血管狭窄,具体病例如下。

病例1:

患者男性,42岁,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个月,伴有头昏。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吸烟多年。自2010年12月来反复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每次发作时间持续十多分钟,症状可以完全缓解。但发作越来越频繁,以致于稍用力活动即有发作。曾在当地省医院及市级一些医院就诊,查头颅磁共振未发现什么异常,通过吃药挂水不能终止发作。3月9日来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后,根据患者的发病特点,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象这种频繁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是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一个特征。经小组讨论后决定行脑血管造影,造影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存在明显的狭窄,狭窄率达95%。

图1. 治疗前,右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

治疗时选在路图下将0.014微导丝小心穿过狭窄病变处,采用小球囊预扩,这样是方便支架的通过。然后沿导丝将支架定位准确后释放。复查造影支架完全展开,狭窄完全改善,远处的血管供血改善。见图2。

图2. 治疗后,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完全消失。

治疗当时,患者在手术台上就告诉我们,他的头脑立马清爽了。治疗之前总有一种重物压着头部的感觉,昏沉沉的。治疗后这种感觉立马解决。治疗后未再次发作。

病例2.

患者男性,58岁。半年内发生了两次卒中,致右侧肢体麻木,口齿不清,右侧肢体无力。两次发作都不是很重,治疗后基本恢复。入院通过颈部血管超声发现颈部血管狭窄,进一步检查发现除左侧颈动脉狭窄外,颅内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重度狭窄。颅内的此处血管狭窄是两次卒中发病的原因。所以此处的管狭窄虽经药物治疗仍有发作,有必要进行处理,否则完全闭塞之后,后果不可设想。

但颅内的此处支架治疗时,导管导丝必须经过下面的颈动脉,而颈动脉的窦部存在较严重的狭窄。通过讨论之后,处理颅内的重度血管狭窄,必须先将下面的颈动脉狭窄处理好。这样此患者就同时要处理好两处病变,置入两枚支架。

图3. 颈动脉狭窄治疗时,此时保护伞,支架已经到位。

图4. 颈动脉支架置入后,血管狭窄基本消失。

图5. 治疗前,颅内大脑中动脉M2段的狭窄非常严重,而且颅内的血管弯曲比较严重。

图6. 治疗后,狭窄处置入一枚支架,狭窄完全消失。整个治疗过程约1个小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