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方友老师印象小记

 亦农或唐哲图书 2018-06-16


大约七八年前,《小小说选刊》在北京举行会议,我也有幸参加了。走进会场,看到前面黑压压一片,还不时有人从外面进来。那时候作为新人,我并不常参加小小说界的活动,所以很多小小说作家、名家我只是闻其名,读过其作品,并不识其人。

我在会场最后一排坐定。这时,前面三四排的位置有位高个子扭过头来看我,我心中惴惴。他很快微笑着走过来,伸手说:“你是亦农吧?我是孙方友。”

——这一幕让我铭记至今。

彼时孙方友老师早已是名震小小说界的大家,而我只是发表了几篇小小说作品而已。令我惊诧的是:孙老师竟然能认出我来。我猜想他一定是先注意到了我的小小说,然后在某个地方看到我的照片并记住了。所以才有初次见面,他竟能认出我来。

至今回忆起来,我仍有受宠若惊之感。并很惭愧自己的马虎大意,事前读了孙老师的那么多作品,并受益非浅,却不能在初见时认出孙老师。

后来,我曾与孙老师有过联系,他在郑州一家刊物作编辑,大约也发了我一两篇作品吧。

再后来就是去年在北京的小小说聚会。那一次我才真正见识了孙老师的中原人性格。他是的道的河南人,活泼、开郎,丝毫不摆架子。在那次会上,孙老师讲了他的小小说写作“翻三番理论”,这与我的写作体验不谋而合,因此我深深记在心里,并准备就此写一篇小文章,但我还未及动笔,就在小小说作家网上看到有朋友已抢了先机写出来了。只好作罢。

孙老师的小小说自成一体,自成一家。其语言风格,奇巧构思,情节曲折,都是别人难以模仿的。只要一看那文字、那小说情节,就知道是孙方友的,别人写不出这样的小小说。

孙老师的小小说有很多名篇,且都已成经典。在和小小说界的朋友们交流时,我曾不止一次说:孙老师的小小说是值得一读再读、反复回味的。孙老师的小小说集子是值得收藏并反复学习的。

很显然,在中国的小小说界,孙方友已成为一座与众不同的高山,任何人都不会忽视,不能忽视,也无法忽视。在一次写作交流会上,有人请我推荐学写小小说的范本,我脱口而出:“当然是孙方友老师的作品了。”

因时间匆忙,有关学习孙老师作品的心得体会,不能一一列举、写得太细了。

在这里,亦农在并不遥远的北京再次向俺的老乡、老师——孙方友先生敬礼。

祝孙老师创作丰收,佳作不断。

小小说大师孙方友辞世,愿孙老师一路走好

打开新浪微博,看到三十分钟前@小小说杨晓敏 总编发的一条微博:

接墨白信息:中国小小说大王,当代小小说文体的忠诚实践者,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孙方友先生,因心脏病复发,于26日12时20分不幸去世。痛哉,万箭穿心

瞬间如遭电击,欲哭无泪。

记得十年前,小小说选刊在北京做活动。我去得晚了,悄悄坐在最后一排。相隔几条桌椅,前面一位身高马大的先生,无意中扭过头,看到了我。竟然立即露出一张笑脸,低声冲我说:亦农,过来!

他就是我慕名已久的孙方友老师。我惊诧一位小小说界的大师,如何能认识我这样一位晚辈。孙老师说:“我早就关注你的小小说创作了。很好,但还要多努力!”

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孙老师丝毫没有架子,言谈举止,宽厚仁慈。让人愿意亲近。

其后这些年,因为参加文学活动,我们又见过几次面。

2009年的北京小小说作家大聚会,请孙老师发言。孙老师没有走上讲台,而是站在作者中间,扯着嗓门儿谈小小说创作。他讲小小说的一波三折“翻三番”理论,给我印象致深。

2012年九月,北京国际书展,河南作家是主宾团,在展会上被隆重推出。

当晚,河南作协在河南大厦搞活动,我有幸与孙老师再次见面, 同坐一席,倍感亲切。同行的还有著名作家墨白老师。他们是兄弟作家,在文坛被传为佳话。我和孙老师说起创作上的种种困惑,孙老师提出诚恳建议。彼时,我看孙老师面色红润,还为孙老师身体健康而高兴。却不知,那或许就是心脏有病的表症。

我还期望着能有机会再见到孙方友老师,再次聆听他的教诲。

噩耗传来,顿觉失然。呆坐半晌,不知所处。

天妒英才,小小说界失去一位大师!中国文学界失去一位前辈!

很遗憾,与孙老师交往多年,翻捡旧照,竟然没有一张与孙老师的合影。莫非上苍注定要让我错失与大师的珍贵的纪念么?

忆孙老师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匆匆提笔,不知所云。

祝孙方友老师一路走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