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书画作品中感受家风传承与父子情

 jbr7910 2018-06-16

父亲节倒计时两天,距离上一次的问候又过去了多久?

中国的父亲们,大多选择了以“严父”的形象示人,将对子女的关爱深藏心底,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书圣”王羲之正是这样一位中国式严父。史书中的他,会埋怨吐槽儿子们不如别人家的小孩——东晋名臣王述之子王坦之(《晋书·王羲之传》:“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而私书家信里的他,却对子女满腔慈爱,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儿女帖》

从书画作品中感受家风传承与父子情

原文: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儿女帖》,又名《同生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益州刺史周抚的书信,根据信中内容可以看出,小儿子王献之的单身问题,让父亲王羲之操碎了心,需要等到王献之终身大事解决之后,他才能安心去蜀地一游。

《平安帖》

从书画作品中感受家风传承与父子情

原文: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寿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

《平安帖》又名《告姜帖》、《十二月六日告姜帖》、《十二月六日帖》。是王羲之写给女儿婆家的书信。与所有普通的父亲一样,王羲之在信中与女儿孟姜闲话日常,倾诉分别后的思念,担心家人健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国父亲,都选择含蓄的表达亲情,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王羲之的首席迷弟,但是他与偶像不同,并不吝于展示情感,据说他在《两度帖》中深情地告诉儿子李治“忆奴欲死”,让小编看到了一代帝王的“父爱如山”。

古人说,“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不过,对于父亲而言,比起物质上的馈赠,子女的成长,才是最令他们欣慰的回报。在中国书画史上,有许多父子相承的例子,儿孙们继承父辈衣钵,甚至雏凤清于老凤声,自成一格,如果古时也有父亲节,这或许是最珍贵的节日礼物。

王羲之《奉橘帖》

从书画作品中感受家风传承与父子情

李思训与李昭道父子

从书画作品中感受家风传承与父子情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从书画作品中感受家风传承与父子情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从书画作品中感受家风传承与父子情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文徵明与文嘉父子

从书画作品中感受家风传承与父子情

史聿光 《文待诏小像》 无锡博物院藏

从书画作品中感受家风传承与父子情

明 文嘉 《望湖亭》

赵孟頫与赵雍父子

从书画作品中感受家风传承与父子情

元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

从书画作品中感受家风传承与父子情

元 赵雍 《狩猎人物图》(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