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古诗词常常因为典故而头疼,而用典正是诗词创作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没有办法这只能怪自己读书少。古人写文章很早就开始用典故,刘勰在《文心雕龙》就举了周文王、司马相如、贾谊等人的例子。用典有明典、暗典之分,明典好说,一看就知道,暗典就不一定了,很多我们以为平平常常的句子其实也暗含典故。 暗典与明典假如看不懂典故的话,明典就如同一座山横亘在眼前,不知道作者什么意思就读不下去。例如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但是暗典不同,看不懂也可以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看懂典故的人知道其出处,能够更深一层地理解其背后含义。 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一首:
虽然不明觉厉,但是可以按照表面的意思囫囵吞枣地读下去。如果仔细看看注释,原来承露金茎和紫气函关暗藏着汉武帝和老子的典故。老子骑牛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汉武帝好神仙,于是作承露盘以承接天降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长生不老。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墩承露,和玉屑饮之。”不过汉武帝还是死掉了。 后来的魏明帝曹丕下令将铜仙承露盘从长安搬迁到洛阳,结果物流不得力,途中铜仙承露盘损坏了,最后不知所终 。到了唐朝,李贺还专门为此写过一首长诗《金铜仙人辞汉歌》,其中有“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千古绝唱。 入云深处亦沾衣上面那首杜甫诗的例子,如果说函关是暗典不是明典有些争议的话,下面的“沾衣”说是暗典应该更加准确一些。
“沾衣”二字语出陶潜《归园田居》:“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知道出处,自然就联想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也知道张旭诗不单纯是描写了山中的景色,背后还有世道污浊、山水怡情, 透露出一点点劝人归隐的含义。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知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这句话。无论“沾衣”是作者有意如此或者无心如此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共鸣。 五更鼓角声悲壮另有周紫芝《竹坡诗话》中关于暗典的一段话:
周紫芝说杜甫诗中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暗用司马迁《史记·天官书》的一句话,其中有”动摇,角大,兵起“等词语,被周紫芝认为有用兵之意,这两句诗来自于杜甫的《阁夜》:
黄庭坚曾经说杜甫作诗,韩愈写文章,没有一个字没有来历,只不过是后人读书太少,所以认为”韩、杜自作此语耳 …….“周紫芝的看法和黄山谷差不多,他认为自古以来,写诗作文的这些读书人“ 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并举例说,梅圣俞诗云:“南陇鸟过北陇叫,高田水入低田流。”欧阳文忠公诵之不去口。鲁直诗有“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来”之句,恐其用此格律,而其语意高妙如此,可谓善学前人者矣。 东坡猪肉火候足周紫芝还记录了下面这个故事:
这一段可以看出,即使是同时宋朝的周紫芝(比东坡年轻45岁),也不知道苏东坡诗里暗藏典故,后来偶然间看到另一本书才明白, 所以我们读不懂古人书,也没什么惭愧的。原来火候足三个字也有故事,指的是从早晨开始煮肉,一直煮到太阳西下才可以称得上“火候足“。 老街感觉如果掘地三尺的话,大概每一句诗都能够找到前人的出处,要完全读懂古人诗词,真需要有大学问不可。对于还要学习数理化的我们来说,杜甫苏东坡们有点太欺负人了。 后记这几天想写一篇关于典故的文章,本来想写两篇,不过写到暗典这一部分内容有点多,太长的文章估计读者很难读进去,因此暗典这一部分单独拿出来先发布.明后天再发2篇关于典故的其他内容,包括典故不同的使用方式、包含内容、在诗句里的位置位置、使用禁忌等。 @老街味道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