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 2018-06-16 22:38:55 韩文来作品《大漠月夜》。资料图 沈凤国 对于中国画画家来说,传统与现代这两个课题,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成就一个好画家的关键。 美术史告诉我们,评判一件作品的好坏要看两方面:既要具备传统精神,又要有新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在传统的土壤之上培育出时代之新花。传统是一部深厚的大书、一座丰富的宝藏,现代元素则是刺激和推动艺术保持生命活力实现创新之所在。尊重传统,理解传统,并敢于种下时代的种子,就会得到艺术的青睐。断章取义,道听途说,或轻蔑传统,作品便不会具备正大气象,难以走向正道,更与时代精神无缘。 画中的人生 宅心仁厚、娴静少言、拙于交际、不知名利,是韩文来先生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韩文来是当代花鸟画大家,师承李苦禅、郭味蕖、吴作人等前辈的同时,在国内各大博物馆临摹古画数十载,上追宋元花鸟画精神,以及徐渭、八大、任伯年、虚谷等前贤足迹,同时,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也都留下了他孜孜学习西洋美术的身影。 韩文来是怀着对中国画的尊敬去创作的,从事绘画近60年,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同时放眼世界美术,刻苦用功,终成自家面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从整体上看,韩文来的艺术风格倾向于壮美一路。笔墨静穆蕴藉,既热烈大胆、浑厚泼辣,又不失含蓄文雅,画风清朗刚健、简约散淡兼而有之,同时还具备一种高贵的书卷气,传达着对天地万物的那一份体煦的温情。 综观其写意花鸟画,既有丰厚的传统笔墨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保留着民族的写意精神,具备很强的抒情性。作品《昂首高歌》,大公鸡的造型夸张而不失法度,恰恰是奋进者的真实写照,一吐胸中积郁太久的块垒之际,便是天下大白之时,此作表达的正是困境中不气馁、不妥协、不退让的人格精神。 作品《山村偶得》,一只驻足的小鸟,问询身陷囹圄的山鸡,观者心底生出一种凤落凡间英雄末路的悲愤,表达的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抗争。作品《胸中块垒》写的是傲骨,《傲雪》表达的是傲气,《枯树赞》《老牛赞》等作品则属于对崇高的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他的作品里,你能感受到大自然本身的朴素与无私、崇高与平凡、壮美与优美,你能感受到儒家的进取与持重、道家的潇洒与超然,你能感受到画家健康达观的生活态度,你能嗅到荆棘丛中溢出的久违的芬芳。大胸怀、大境界的创作精神,让韩文来的作品呈现出开放的、多层的审美视角和美学空间,涵养着一种真力弥满的张力,那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感受,一种幸福的体验,体现着一种人格的高度,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也许有人认为这不算时髦,但这真诚的艺术态度、下笔直取的意志、高度提炼的笔墨、不假修饰的艺术精神,是稳中求进、旧中求新,反映了新时代的审美。 写意花鸟画的新面貌 在具备壮美的美学风格的同时,韩文来的作品兼具优美的美学品质,对大自然和活跃于其中的生命,充满温情的关怀。让我们看他的作品:《殷实》《欢跃》《清品》《鸟飞知初雪》《新燕入我庐》……他画再平常不过的农具、冰天雪地里迎风而立的平凡的狗尾巴草、凛凛冬日清晨时分充满歌唱的树林、紫燕归来时节屋顶上的灼灼桃花…… 他的作品关心大地,关心人生,关心每一个或蓬勃、或倔强、或弱小的生命,乃至于一草一木,此非精神贵族们的自娱自乐,亦非文人墨客的孤芳自赏,而是回归到艺术本体,具备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传递着岁月的芬芳。 作品《人生一世 草生一秋》除了笔墨,构图极具现代感,在“减法”中完成了“加法”,笔墨的递减拓展了画的意境,他用自己的作品向我们说明:新国画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在人物画、山水画都有较大发展的境况中,写意花鸟画再也不能只是抄抄写写了,应该到了建树的时候了。 在这一类作品中,我尤其感动于他的《舜井》。此作品表述了断石古木井绳与野花烂漫之景象,强烈的今昔对比中,舜井数千年的沧桑之变在尺幅之间尽情体现。古耶?今耶?多么熟悉的地方,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那古井一样的乡愁,那生养我们的水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还在他的画中读出了诸多“背影”,包括鸟、兽和人的背影,画中主人公为何这样决绝,留给观者一个个苍凉的背影?此中大有深意。我相信那是特指,是一种深刻的表达,一种不与世俗同流的清洁的精神。此即文人画之真谛。 中国画很讲究,除了拼笔墨,拼技法,拼观念,最后拼的还是修养,此即“文”,无“文”则“野”,终不能入大雅之堂。古语说:文以载道。没有一颗文心,谈何担当?用一种世界性眼光看,所有艺术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完善人格,让人类的人格更有力量,给跌蹶人生带来温暖和前行的勇气。 艺术的本质是为人生,而非单纯的为艺术。如果简单地将艺术理解为为艺术而艺术,那艺术必定局限于“小我”而难以走向“大我”。所有艺术最终解决的都是人类自身的精神问题,如果脱离了这个要义,就与其本质背道而驰,那艺术的意义何在?韩文来先生的艺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他的艺术是高度精神化人格化的艺术。 学美术等于殉道 态度决定一切事业的“立”与“破”。没有端正的态度,就无以“立”。韩文来对待艺术的态度很理性,多年来,他始终秉承“要作画,先做人”的师训,认真对待艺术。他不做随波逐流的画家,手中画笔除了表达着蕴藏于大自然中的真善美,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指向正大气象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他看来,画只有与画家本人产生生命上的关系,艺术才有“立”的可能,他不做躲在“象牙塔”里“制作”花鸟画的匠人,他喜欢像古人一样壮游,将探寻审美的目光放置在风雨路上,养胸中浩然之气,立一家笔墨语言。 国内与国外,欧洲与美洲,地球的这边和那边,万水千山走过,大自然新鲜而持久的活力、人类朴素的生活方式、虔诚的精神信仰以及璀璨的文化状态,感动着他,一次次调动着他的创作冲动,我们果然看到了洒脱的笔意、生动的气韵以及笔墨风骨。 李苦禅、郭味蕖、叶浅予、吴作人、范曾、孙其峰、田世光、何家英等艺术大家及邵大箴、薛永年等美术理论家都对他的艺术给予了充分肯定。世风日下,文心不古,比较而言,韩文来也许不那么热闹,但真正的艺术总是与热闹无缘,他返璞归真,落脚于朴、厚,升腾于高、逸,指向自然和人生。 近一个甲子的砥砺,丹青老更成。韩文来先生的笔墨修养已臻于很高的学术高度,他深知书法之于中国画的重要意义,因此于书法用功极勤,并以鲜明的风格真正确立自己作为书法家的地位。他的书法行楷中参以篆隶,浑厚静穆又生动清新,有一种别样的俊逸清朗的美。他常说:“中国画大家无一不是书家。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这是我的追求。” 如果你现场看他创作,便会发现,他的书法是画出来的,而他的画是写出来的,无论书画,笔墨高度提炼,线条高度概括,书画同源在他那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最为可贵的是,韩文来以70余岁的年纪依然保持着对美的好奇和探究美的冲动,一支笔,一个巴掌大的速写本,天南海北,国内国外,走到哪里带到哪里,随时画下眼中所见、心中所思。如果你见到了他数以百计的速写本,数字庞然的写生和创作作品,你一定会被他认真严谨的艺术态度、扎实新颖的学术智慧所震动。 严谨而讲究的笔墨造型,真实生动的写实功底,让他的作品处处流淌着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朴实的精神,具备很强的人民性和时代感,丰富和发展着当代花鸟画。在一个蓬勃却浮躁的美术时代,韩文来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好的画,什么是好的画家。 吴冠中曾说:“学美术等于殉道。”的确,艺术是一路苦旅,需要吃苦精神,需要艰辛求索。韩文来先生的斋号“求索堂”,取自屈原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自励,他冷静独立的艺术态度,他诚信守道的艺术人格,他上下求索的艺术精神,他丰硕而不张扬的艺术成果,都是对此精神的诠释,他也因真诚赢得了艺术的尊重。 责任编辑:姜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