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中医天文学说中医——细解二十四节气

 蓝森林aaa 2018-06-17

导读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那么,节气到底是个什么“气”?为什么被称为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呢?(编辑/三木)

二十四节气
           算法

中国古历是典型的阴阳合历,平均历月长度为朔望月,平均历年长度为回归年。历月以月相圆缺为测望对象,历年则以晷影长度为划分标准。一年之中正午晷影,以冬至日为最长,夏至日为最短,由冬至日至夏至日晷影逐渐增加,由夏至日至冬至日晷影逐渐缩短。结合一个太阳回归年中月球与太阳有12次会合的天文现象,又有远—近—远的运行规律,遂将太阳回归年等分为24份,由此得到的二十四节气称为平气。南北朝末期,张子信发现太阳的视运动是不均匀的,于是将黄道等分为24等份,太阳经过黄道上的每个分点就对应一个气,如此定义的二十四节气就称为定气

二十四节气是由12个中气与12个节气相间组成,其中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中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为节气。每个中气对应一个特定的历月,如冬至所在月一定为天正十一月。由于两个中气的间隔比一个朔望月的长度要长一些,因此导致有一些朔望月不包含任何中气,这个历法特点就被中国古历家用来制定安插闰月的规则,并且至迟在汉代就已经有“无中置闰”的制历规则了,在公元前104年刘歆的《三统历》中就已经有了测量八节影长的记载了。事实上,现代各传本的《周髀算经》中的二十四节气晷影之长都是赵爽改动过之后的数据了,所以有一些专家就说《周髀算经》的影长不是实测的,其实不然。原来的影长数据是可以复原的,在《东汉四分历》(85年)中二十四节气影长已经不再是等差数列了,只是等差与否对于我们研究阴阳之气没有意义而已

取其中的节气来细解,如近期的芒种夏至二节。每年的芒种是6月5日左右,当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芒种是麦类等有芒的农作物成熟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应尽快收割。晚谷、黍米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此时又是江南的梅雨季节。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恪遵宪度抄本》曰:“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夏至接近远日点,冬至接近近日点,且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慢,夏长冬短由此得来。地面之际,阳热小满,雨水又足,麦穗生芒,将成熟也。夏至者,至者,极也。冬至为阳热降极而升之时,夏至为阳热升极而降之时。夏至之后,经小暑大暑,于是立秋。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于是立春。立春则阳升,立秋则阳降。夏至阳降,必经小暑大暑之热,然后降。冬至阳升,必经小寒大寒之寒,然后升。升降的范围大,则由升降而生的圆运动的中气足。所以夏极热,冬极冷的地方的人,特别聪明。冬至以后,交立春而后阳升。夏至以后,却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阳已先降。造化之道,唯恐阳气不降。因阳性本升,所难得者,阳之降也。所以内经曰,夫虚者,阳气出也。夫实者,阳气入也,阳升则出,阳降则入,所以人身交春夏则倦怠。交秋冬则健康也。


二十四节气,简言之,就是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降入土下,经冬藏于土下的水中,经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经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下。升降一周,则生中气。中气者,万物之生命也


秋收冬藏,秋降冬沉,春生夏长,春升夏浮。升者阳热升也。浮者,阳热浮也。降者,阳热降也。沉者,阳热沉也。藏者,藏阳热也。收者,收阳热也。长者,长阳热也。生者,生阳热也。吾人所在北温带地面,夏至之时,见太阳往南,地面之天空上的压力向下,地面上的太阳热能,遂往下降。冬至之时,见太阳回北,压到地面下之水中的压力,仍往上收,压到地下水中的太阳热能,遂往上升。周而复始,遂成二十四节气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一日之卯午酉子,一年之春夏秋冬也



登场书籍

《无极之境-古中医天文学(第二版)》

 

本书是一本古中医天文学著作,是中医界提出“古中医”内涵的中医书,从天文、历法角度解释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从天干地支、五运六气角度解释《伤寒杂病论》,是国学界一本厘清子学根髓的国学书


养生正道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