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盐商看不起穷书生,书生念了一句诗,盐商白送一百万,奉为上宾!

 昵称32353910 2018-06-17

导读: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个个都有百万两银子的身价,堪称是富可敌国,他们就是扬州的盐商。扬州盐商之所以富甲天下,是因为两淮一带本就是重要的产盐区,而且扬州可以依托京杭大运河的便利交通,所以当时清政府将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衙门,这两大垄断全国盐业的机构统统设在扬州,使得扬州成了清朝最大的食盐集散地。

盐商看不起穷书生,书生念了一句诗,盐商白送一百万,奉为上宾!

我们每个人都要吃盐,所以食盐自古以来就是由政府垄断的商品,而在明朝万历年间,政府实行“纲法”,从此以后,商人们在获得政府经营盐业的许可之后,就可以来运输销售食盐,而且还可以世袭,这种商人就是盐商。在扬州自然少不了盐商的存在,根据史料记载扬州的盐商并非本地人,而是由晋商、陕商和徽商组成,后来晋商和陕商式微,徽商一家独大,在扬州的盐商,至少有一半是安徽来的商人。

盐商们依靠垄断食盐销售,积累起巨大的财富,他们和官府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下江南的花销,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扬州的盐商们孝敬的,此外清朝各地有了水灾旱灾,盐商们一捐钱就是几万十几万两银子,可谓大手笔,至于修桥铺路,建庙立碑更是不在话下。

盐商看不起穷书生,书生念了一句诗,盐商白送一百万,奉为上宾!

根据《清稗类钞》记载,一次乾隆下江南,盐商们在一夜之间造出一座玲珑石塔,让乾隆龙颜大悦,可见这些盐商们的财力有多雄厚。在清朝乾隆和嘉庆年间,是扬州的盐商最为发达的时候,据史料记载“乾嘉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彼纲总者得嘻笑而呼叱之。”

也就是说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扬州的盐商富甲天下,身价不够一百万两白银的居然被称为“小商”,会遭到盐商首领“纲总”的笑话和呵斥。根据《清会典》记载:当时的工人一个月才挣二三两银子,一个一品官的俸禄才180两银子,而我们现在的工人每个月工资两三千的很多,可见当时的一两银子约等于现在的一千块钱,一百万两银子就等于现在的十亿元,十亿资产还是小商,盐商们真是富可敌国了!

盐商看不起穷书生,书生念了一句诗,盐商白送一百万,奉为上宾!

当时有一个安徽举人方某,他是个著名的才子,但是入京参加会试没有考上,路费也快要花光了,因此想找个大户人家,去做教书先生糊口。方某有个在京城做官的朋友,把方某介绍给了扬州的一个大盐商,盐商姓汪(以下简称汪盐商),也是安徽人。汪盐商认为方某是自己老乡,而且又是京官介绍来的,就把方某留在了家中做了门客,但是汪盐商根本不知道方某的才华,只认为方某是来自己家混饭吃的穷秀才罢了。

一次扬州盐商的首领“纲总”在家中举办大型宴会,汪盐商也被邀请赴宴。当时的盐商们喜欢附庸风雅,他们每次举办酒席,都会带一个会吟诗作赋的门客,如果在酒席上碰到了拽文作诗的行酒令,就让门客代替自己作诗取乐。因此汪盐商带着方某一起去赴宴了。

盐商看不起穷书生,书生念了一句诗,盐商白送一百万,奉为上宾!

在酒席上“纲总”规定,每个人要说一句诗,诗歌里面有“红”字的可以喝一杯,如果说的诗歌是杜撰或者文理不通的,大家可以一起罚他喝酒。轮到汪盐商行酒令的时候,汪盐商顺口胡诌了一句诗:“柳絮飞来一片红。”汪盐商话音刚落,大家哄堂大笑,说:“柳絮都是白色的,哪来的红色柳絮,这肯定是你杜撰的,必须得罚你多喝几杯!”

汪盐商被众人一顿抢白,非常尴尬,刚想认罚喝酒,这时方某见状立刻站起来解围,方某撒谎说:“各位不要激动,我家老爷说的这句诗并非杜撰,而是一句明朝人的诗,这句诗的上一句是‘夕阳返照长堤外’,意思是柳絮被夕阳照耀,所以才会是一片红!”

盐商看不起穷书生,书生念了一句诗,盐商白送一百万,奉为上宾!

盐商们都信以为真,于是就不再起哄,方某成功地化解了汪盐商的尴尬,避免汪盐商在众人面前出丑,汪盐商对此非常感激,毕竟有钱人不差钱,差的是面子。酒宴散后,汪盐商和方某回到家,汪盐商立刻命人取出白银千两送给方某,作为报酬,汪盐商对方某说:“今天如果没有您,我就会被那帮人羞辱了!”从此方某被汪盐商奉为上宾!(汪归,谢以千金,谓非君解此围,则我为众辱矣。由是尊为上宾焉。)

前面我们说过,在乾隆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元钱,汪盐商送给方某的一千两白银,就折合现在的一百万元,真是狂赚了一大笔,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参考资料:《清稗类钞》《中国物价史》《清会典》《中国盐业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