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霎春雨杏花红

 青梅煮茶 2019-01-14

    作为淮扬运河扬州段的遗产点及全国文保单位的汪鲁门故居,2017年被修复并布置成“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位于南河下170号的汪鲁门故居,记录着清代扬州最后一位大盐商的前尘往事,也沉积着扬州三百多年的盐业历史、盐商故事和城市经济文化建筑的兴衰流变过程。

    康熙《两淮盐法志》卷十五称,徽商业盐者“人多骨鲠,尚气节,资性警敏,见事明而任事果,且好矜贤,耻列人后,虽倾囊建立无所于惜,能为人所不能为,如修学宫、赈饥民、立育婴社、设救生船,其大端也。老成练达,任侠慷慨,绰有古风。”重新走进历史,发现以徽商为代表的扬州盐商,为我们留下的除了园林、建筑,还有更多有价值的记忆。

    南河下老街顺着昔日巍峨的城墙在宽宽窄窄之中蜿蜒前行。它的东头是康山,西端是湖北会馆与汪氏盐商住宅;沿街还点缀着湖南会馆、江西会馆、安徽会馆、盐宗庙、卢绍绪与廖可亭盐商故居,并与引市街相通,散发着吴盐如花的遗韵。

    汪鲁门作为末代扬州盐商的代表人物,所处时代大不如前,但在逆境中挽狂澜于既倒的大无畏精神令人感佩。君不见济南盐场的大海轮从吴淞口溯江而上,以淮盐半匹江山之量扼守湘鄂引地,其胆识与气魄,绝不输给乾隆年江面行盐船挂旗号的“江广达”。国破山河在。当日寇铁蹄践踏扬州时,年近八十的汪鲁门“累累若丧家之犬”,走上人生最后一段颠沛流离的不归路。几回回梦寻南河下,只落得掩袖而泣。

    古宅华丽几转身

    汪鲁门故居,淮扬运河扬州段的遗产点

    位于南河下170号的汪鲁门故居,是民国八年(1919)与汪鲁门一同开发淮北的几位盐商购自一位刘姓人家,作为汪鲁门六十岁的寿礼送给他的。相传此屋是乾隆间扬州大盐商汪廷璋侄子汪硕公的宅第。上世纪50年代汪鲁门的孙辈将宅子捐献给了扬州市人民政府。1962年5月汪宅“楠木厅”即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1982年随着扬州成为我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保护工作推进了一大步。是年6月,以“汪姓盐商住宅”一纵九进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1世纪之初,扬州古城保护工作迅猛异常。2006年继修复卢绍绪盐商宅第和盐宗庙之后,大水湾一带焕发出勃勃生机。汪鲁门住宅整修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08年3月12日启动汪鲁门宅第和湖北会馆整治,这次整治主要对湖北会馆、汪鲁门故居进行整体修复,使倾斜的墙体、朽烂的梁柱、椽子、挂落予以更新,恢复花园,为2012年10月升格为省级文保单位奠定了基础。2013年1月,汪鲁门住宅被列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淮扬运河扬州段的遗产点。2013年3月5日“汪氏盐商住宅”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保单位,成为“国宝”。

    为做好“遗产点”的展示工作,2017年汪鲁门故居内布置成“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它折射着大运河与扬州古城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现康山君臣会

    江春是“以布衣结交天子”的最尊荣的盐商。但是,江春也是王权翻云覆雨中最卑微的受害人。

    跨入汪鲁门故居即“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东院门厅,巨大的电子屏幕适时地播放着题名“扬州繁华以盐盛”的大运河扬州段风光影像片。穿过火巷进入“康山草堂”厅,即汪宅著名的楠木厅。厅内再现乾隆第六次南巡(1784)第二次游康山的场景。正中悬乾隆书 “康山草堂”额,两壁挂有乾隆《游康山即事二首》《仿董其昌书对山楼因成口号》《游康山》等诗。

    乾隆南巡扬州期间,曾发生过一段载入史册的民族大团结佳话。乾隆二十二年(1757)准噶尔部被平定,代表着大清王朝终于实现了对于西域完全有效的统治,也标志着乾隆盛世进入全盛。哈萨克原属准噶尔,在平定准噶尔后,哈萨克向大清进贡马匹,因为路途遥远,误了时辰,使臣晋见不到皇上。乾隆闻讯,准许沿驿站驰骋追赶南巡的圣驾,到了扬州正好赶上。乾隆即兴作《哈萨克陪臣到,因携观广陵风景》诗,开头几句是“哈萨朝正贡马频,路遥迟到值南巡。因教驰驿来江国,便挈行春阅绮闉”。

    在“康山草堂”西墙壁上有几幅连环画:江春抱着七岁儿,乾隆接过孩儿,亲切地摸摸头,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从身上解下紫荷囊放在小孩的手上……

    这些连环画讲述了乾隆与江春这一对君臣之间,也就是大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与扬州盐商代表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故事。江春是“以布衣结交天子”的最尊荣的盐商。但是,江春也是王权翻云覆雨中最卑微的受害人。

    江春,号鹤亭,又号广达(行盐的旗号为“广达”)。也曾犯过“公款私用”的错,用众盐商的公款修自己家园子净香园。事发之后,乾隆怒不可遏,斥之“伊等耗官资、饰私产、博恩荣兼得数利,而现在应完款项,竟与未经入手私用之散商一例均摊,漫无差别,公道安在?”并亲自过问处理。乾隆三十四年(1769)四月初七下旨:于通纲应完银六百二十五万余两之内“扣出银六十万两,以二十万两均摊(总商)四十一人名下,作为加增分数,再以四十万两摊归四十一名中修葺园亭二十七总商名下,加增完纳,稍赎前愆”。行文中“修葺园亭二十七总商名下”旁边有一行朱批小楷,大声呵斥“如何伊等可谓近利不知耻矣”。

    扬州盐商群英谱

    他们把扬州建成了一个商业繁荣、文化发达、人文荟萃的园林化城市。

    汪鲁门宅第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自楠木厅以北,第4至8进均上下两层,楼上贯通,称为串楼。楼下展示内容分别是两淮盐业、风流儒雅、盐商传奇和两淮盐引案。

    乾隆年间扬州盐业处鼎盛时期,有记录的总商五十一人,散商达一百三十六人之多。另据《两淮盐法志·列传》载,自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年间,扬州著名的客籍盐商人有80名(陕西、山西各10名,徽商60名)。这些盐商或放荡不羁、恃富骄悖,或亦商亦儒、乐善好施,或广修名胜、造福桑梓,在扬州这块土地上演绎着一出出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扬州盐商的巨额资金和利润大部分消耗在扬州及周边地区,他们把扬州建成了一个商业繁荣、文化发达、人文荟萃的园林化城市。明代扬州写意山水园林的风格日趋成熟。清代特别是康乾二帝的六次南巡,盐商邀宠,争奇斗艳,将扬州园林推向极致。扬州盐商共建廊楼5154间,亭台196座之多(见《扬州行宫名胜全图》)。城里城外大小园林百余处,时人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扬州园林,甲于天下”之说,扬州园林达到光辉的顶点,其艺术风格与特点堪称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康乾南巡扬州建有四处行宫,分别是高旻寺、天宁寺、金山、焦山;后两处虽属地镇江,但都是扬州盐商出资建造的。每处行宫皆凭盐商财力,花木扶疏、亭台掩映,极园亭之胜。

    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不仅对扬州城市格局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市政建设方面也屡立奇功。康熙三十四年(1695)盐商汪简臣捐修教场自通尺街至新圈门的街道,打通南北,为首开记录。此外,乾隆二年(1737)就有三件事:一为徽商汪承炳捐修了守备署至松风社巷的东西大道,即今参府街;二为众盐商公议筹资白银一万四千两,疏通广储门至便益门下水道并铺设街道路面,还用银五百七十五两淘清扬城所有饮水公井;三为另一位盐总鲍志道出资修缮大虹桥外,还独资修建康山以西南河下至钞关下水道,将砖路改为石板路。此外,乾隆三年盐商汪应庚于雷塘上兴建石桥一座,方便商旅。

    乾隆三十二年两江总督高晋下令迁移教场至蜀冈西峰下,撤出后的空地由盐商黄源德等人召集商民认租,使新建的教场街成为乾隆策马扬城的御道,进而使辕门桥一带,成为市区商业中心。乾隆六十年徽商余观德疏浚龙头关河道,新建太平码头,使此处呈现“二分明月一湾水,箫鼓声声夜泊船”的美景。

    当时扬州城里商铺林立,著名的“三把刀”即厨刀、剃头刀、修脚刀,成为扬州饮食服务业繁荣的重要标志。扬州盐商对园林、教育、学术、书画、戏曲、饮食、旅游、服饰、民风民俗等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股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力。

    展馆风流儒雅篇内展示了扬州盐商在对朝廷报效捐输、修建园亭、徽班进京、书院学堂等方面的业绩。康熙《两淮盐法志》卷十五称,徽商业盐者“人多骨鲠,尚气节,资性警敏,见事明而任事果,且好矜贤,耻列人后,虽倾囊建立无所于惜,能为人所不能为,如修学宫、赈饥民、立育婴社、设救生船,其大端也。老成练达,任侠慷慨,绰有古风。”

    浓墨重彩的是第五篇盐商传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了明清以来十位有代表性的盐商的故事,分别是影园主人郑元勋、最为豪横的安歧、山西巨富“亢百万”、先商后儒孙枝蔚、义行乡里汪应庚、熙春台主汪廷璋、群独好儒程晋芳、乐善好施鲍志道、主持雅集马曰琯、胆略过人黄至筠等。

    落日余晖汪鲁门

    汪鲁门四十九岁,与友人创建大德盐业公司,不久又创建了大阜、大新、公济、裕通、大有晋、庆日新六家盐业公司,先被推为总代表,后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7年7月台湾出版的《含光俪体文稿》,作者即大名鼎鼎的扬州人陈含光,书中有《汪鲁门墓志铭》。无独有偶,《扬州史志》2009年第二期上称,扬州博物馆发现了《鲁公夫人杨氏墓志铭》,这二方铭文大概是评价汪鲁门及夫人最权威、最可靠的文字依据了。

    汪泳沂(1859—1940),字鲁门,祖籍安徽歙县。曾任山阳(淮安)县令、海州(连云港)知州,后又在清江(淮阴)以二品候补道协办漕运工程。光绪三十三年(1907),汪鲁门四十九岁,与友人创建大德盐业公司,不久又创建了大阜、大新、公济、裕通、大有晋、庆日新六家盐业公司,先被推为总代表,后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由于经营有方,仅济南盐场,产量占两淮盐业一半。七公司的董事们出于对汪鲁门的感激,筹集白银二万两(其中购买旧房花去6400两),作为寿礼,为其置办新居,即今日汪氏盐商故居。

    汪鲁门是清代扬州最后一位大盐商。其晚年,皈依佛教,息影家居。1937年日寇侵华,扬州沦陷,年近八旬的汪鲁门只得举家避居江都,海安角斜,后又迁居上海租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客死沪上。汪鲁门有二子一女:长国桢、次国樑,次早殁;1956年长子国桢逝世遗言,南河下故居为养子与养女共有。后两人将故居捐赠扬州市人民政府。

    汪鲁门性情敦厚,豁达大度,晚年自号玄元老人。存留著作有《桃潭事略》《仰愚诗抄》等,1934年内弟杨蔚卿《再和玄元倒叠前韵》诗开头二句便是:“千尺桃潭未可量,诗成叠韵兴尤长”;还有1935年连襟李梅隐《九老纪年歌》中“好善无过桃潭翁,双眸炯炯他心通”句,不由人想起诗仙李白那首《赠汪伦》诗,可以知道汪鲁门一直以汪伦后裔为荣。

    ■ 余志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