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家契可夫曾经为自己天地的狭小而苦闷过,他在给朋友阿•谢•苏沃陵的信中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而不是在小德米特罗甫卡(注:莫斯科的一条街)”跟一只老鼠、鼬鼠生活在一块儿。我需要哪怕一点点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一点点也是好的;眼下这种关在四堵墙当中的生活,没有自然,没有人,没有祖国,没有健康和胃口——这不是生活。 对于契可夫的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一、摆脱小圈子的生活,到广阔的生活海洋里去;二、生活只有与人民、与祖国连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 写作一定要勤奋,要多实践,多练习。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各样的事情”。生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对任何人都公平。只要留心就能发现。老舍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生活,经常积累,养成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习惯养成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 作者写作时要关注惊心动魄的大事,也要关注小事,要关注大人物,也要关注小人物。要杂取种种人于一身,来表现。不要厚此薄彼。 除了观察研究生活,作者还要要阅读,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还要阅读一些范文。还要在立意构思上反复去读,去研究。去学习人家的语言文风。要“好书不厌百回读”要常读,要边阅读边实践,要壮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作者必须做到的。读书要有综合性,广大性。不能偏读某一个人的作品,否则,写作时极易受其局限,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 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在这些话中突出了多看、多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要注意广泛性,鲁迅在一封信中说“要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 读书不是只读文学书籍,科学的书,游记之类的书都应该看看,任何知识对写作都有用处。 有了生活,有了阅读,并不等于就有了文章,还要去实践,去写。还要用大脑去提炼,去加工。因为生活、阅读终究不是文章,文章写出来后要高于生活…… 写作时常常有人感叹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这主要是作者生活圈子太小,目光短浅。没有广泛地去接触社会,长期生活在狭小空间,不能真正体验生活,真正有意义的去研究生活,去接触人和事。写作实践少,写作技巧不够,仅凭感觉硬写,所以写不出好的作品来。 写作需要实践,这里说的实践是指写作实践。写作需要技巧和能力,技巧和能力必须经常练习、实践才能提高。练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 (1)命题练习,可以自定题材,构思,审题。也可以请人拟题,然后进行审题、立意、构思、组材。练习有利于制定计划,全面练习各种文体,各种写法。 (2)随意练习,有什么想法,用写日记的方式来表现。根据平时生活体会,缘事而发,有什么写什么,不定时,不定量。随意练习,较大的独立性,有利于训练独立思考,独立构思的能力。但是,需要有一定的写作基础。 (3)综合练习,写汇报,文稿,演讲稿,审请书等。平时养成只要一动笔,就有意识地想到练习写作。这种练习与工作、与生活密切联系密切,不另占时间,写作水平会不断提高。 (4)片段练习,写一个片段的文章,这种练习也叫单相练习。是随时随地进行的,不是写整篇文章,而是写片段。片段练习不需要大量的完整时间,不需要严格的计划,不需要全面的构思,简便易行。既可以积累素材,又可以培养、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练习方式,勤奋很重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多思,多写,持之以恒,必定有所收益。 还有,练习时要深入浅出,不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这在写作中也是要注意的地方…… 观察体验勤动脑 学习实践不可少 好书不厌百回读 深入浅出要记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