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便临摹不像,但一样可以傲娇!(书法该这样学习)

 布衣i 2018-06-17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你赞赏鼓励,我原创有动力。



我临不像,但照样很傲娇!



文|陆白虹



1


学书法,总有人指指点点。

最常说的就是“你这写的太不像***了”

每次遇到这样的“看客”

我总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只不过使使劲儿咽下一句“我开心就好”

然后就是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大家对于学书法的印象都是

临摹、临摹、临摹,写像、写像、写像

并非笔者有意抬杠

在这件事情上全国上下,老老少少

都像是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

呈现无比麻木和齐刷刷的统一

每个人的意识都像被什么修剪过的草坪

在书法的学习中更是如此

似乎写不像就该被人指指点点

更有甚者,有此类受虐癖

时常求这位专家那位学者指点一二

最终得到了“这里不像,那里怎样写才像”

内心才如获至宝一样

开心的离去


2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翻一下历史上的书法家不难发现

他们很重视临摹,然而他们却没有如今这样

标榜强调临摹的惟妙惟肖

并且时常见一些培训班的老师

以临摹的比学员更像原帖而得意洋洋

我们来看一下历代的这些书法家和他们的临作


分别是: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八大山人临本、虞世南临本、董其昌临本


分别是:集王圣教序、王铎临圣教序


以下分别是:《张迁碑》、何绍基临摹《张迁碑》


以下分别是:《自叙帖》、林散之临《自叙帖》


再具体举个例子!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从用笔上看中段丰腴

起收笔处虽锋芒多姿却不刻意强调



褚遂良临本则用笔清秀,线条遒劲

虽然结构相似,但神采却是另一番滋味



《兰亭序》的潇洒是不存在任何收敛和拘束的

点画映带之间都含情默默



褚遂良对于临摹的则温文尔雅

虽然放松但却有所节制



与《兰亭序》风流本色相比

褚临本文秀更多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书法史中比比皆是

在这就不一一详陈了

看了对比图片之后

便很容易得出

每个书法家在临摹的时候

都能够较好的学习到原帖的某些特质

而不是仅仅拘泥于细小的像与不像



3


那么为什么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认知习惯呢?

扪心自问一下,发现:

是因为自己对内心感受的不够自我相信

当面对张迁碑的稚拙

面对钟繇的淳朴、面对二王的潇洒

和颜真卿的刚毅清雄、米芾的跌宕起伏

我们把这种稚拙、潇洒、跌宕起伏的感觉

强加到了细节的描绘中

自然会有人反驳:

写的都不像,怎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

回答这一点其实很简单

江南的女子秀气,可没有两个人长得完全一样

为什么她们都秀气呢?

最终我们会发现

我们所被感染的,恰恰是书法作品的某种感觉

而不是一点一画,

如果按照笔画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感觉

自然是非常好的

但是却不能因为某一点不像

而批评别人写的不好

更不能因为自己写的不像而觉得不好




4


然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如果刨根问底的思考

自然从教育、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

都可以找到不同的答案

然而最根本的,

也就是最可以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的

那就是我们对自己喜好的不够确定

因为我们对于“好”的评价衡量标准

都来自于他人的言语和评价

没有问一下自己

是否自己喜欢的感觉在书法中被找到?

因为当某种追求

通过自己的心智和努力得到满足的时候

自然会在心底升起平静看待外界评价的信心

这一点是多么珍贵!

人的独立将会由此而生

书法也会因为这份独立绽放自然的美

我们都可以说:

我写的不像

但我写的也不错



附:山东美术馆展出“清人临摹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观赏。觉得笔者写的有些可圈可点,欢迎文末打赏鼓!!


取法与变法——清人临书展

展览共选取山东博物馆藏清人临书作品共计90余件(套),时间涵盖了清代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既有名家书迹,也有普通文人书迹,字体包括篆、隶、真、行、草诸体,取法涵盖碑、帖两大体系,尽可能多的展现了清人临书的取法方向和风格面目,为当代书法文化的发展提供诸多借鉴。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二楼11号展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